為什么不擁有多余東西的簡約生活如此重要?
減少身邊的東西,只用最低限的東西生活的人被稱為“極簡生活者”。注意,極簡生活者們的生活和“極致簡約的裝飾樣式”是不同的文字用語,是完全不同的兩派,不能放在一起考慮。海外的極簡生活者多是20-30代的年輕人,他們的理想就是“不擁有&不購買=極簡生活”。當然這其中也有經濟不景氣、生活困難、壓力山大的理由,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不使用金錢、不依存物品而能舒適地生活,是一種回歸自然,還是人類本性的期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現代過于嘈雜的生活和物欲橫流的現實的不認可。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向這些極簡生活者一樣,如苦行僧般活在這個世上,但是他們的這種“不擁有多余東西的簡約生活”,即減少個人的欲望,確實能帶來心神的安寧和平靜,進而帶來個人生活的巨大變化。
如果能確定自己理想生活之后就要開始挑選物品進入“扔”的作業當中來了。這個時候應該給自己一點時間考慮并不時問自己“對于自己來說真正必要的東西是什么”。
首先,處理不使用的東西和重疊擁有的東西。重新審視一遍家中所有的東西,包括一年沒穿過的衣服或者已經沒有興趣的裝飾雜貨,收納,盒子等道具、日用品的庫存等。

比如用鍋子就能燒水,那么特為燒水多準備一個水壺就已經沒有必要,再比如在洗完碗筷后用干凈的布擦干,那么瀝水的筐子就可以扔了。還有現在家家都有過多小家電的問題,記住能用一樣代替其他用處,其他的都可以不要,等等。
極簡生活者們扔掉的東西,是電視機,微波爐,打印機,電烤箱,吸塵器等家電占了大部分。來客用的被子,招待用的食器等,基本不太使用的東西都成了被處理的對象。如果沒了餐巾紙盒、垃圾箱等,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物品的話,生活樣式肯定會產生變化。
浴室、廚房的水槽邊不放置任何東西,是極簡生活者們的鐵則。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最容易積水臟污的地方更耐臟,打掃起來也輕松。反而,持有少量設計上品,有質感,質量好的衛浴和廚房道具少量就可以了。
所有的收納都采用或做成開放式的。如果沒了有門的收納和吊柜之類,就可以防止物品的增加。一般來說,收納場所的增加是因為東西在增加,所以,盡量減少收納或者把收納做小等,要點在于有必要重新審視家中的收納空間和家具。冰箱也采用小尺寸的,即可環保省電,又能防止購買過多食品庫存,這也是極簡生活的思考方法之一。
最難的是食器的選別。選別食器的要點是“兼用,多用途”。比如選用的湯碗不只是可以盛湯還能放色拉,甚至用來吃飯。上菜的盤子還能用作其他用途等。之后,所有選擇的食器最好都能耐熱,都能放在烤箱和微波爐中使用。反正“一碗多用”是選擇的原則,這樣一來數量也能減少到最少實用的量。
如果選擇有分隔的盤子的話,一個盤子中可以放多種菜,那么就沒有必要用上很多盤子了。所有食器選擇白色,用白色統一,這樣即使收納在開放式的收納棚中也會給人清爽干凈的印象。采用統一樣式的東西,就可以正好疊著收納,會更節省空間。與持有不同種類的食器比,同一樣式統一顏色的食器遠遠來得灑脫漂亮。
最小限的食器數量,如何最大限地搭配使用,這是考慮技巧的時候。把稍大的板作為盆使用,用小碗當作筷架使用等,可以愉快地考慮出各種各樣的活用方法。
外出旅行時,所帶:連衣裙2條,長袖T恤2件,長袖襯衫2件等,同樣的衣服都會控制在2的數量上。即便如此一個月以上持續在外也不會有問題。如果家中的衣櫥衣柜中也能做到同樣的話,那么就能過上極簡的生活了。如果各有3件就可以搭配出各種各樣的裝束和時尚。減少衣服的數量時,與之配套的是購買選擇的衣物都要是優質,不管是材料還是做工都要精致的東西。
有一個朋友,在購買新衣服的時候,總是先考慮能否和自己持有的衣物組合出3套不同的搭配樣式,如果不能就不會買。對我來說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你是否發現,大名鼎鼎的史蒂芬喬布斯,雷軍等總是穿著相同的服飾。沒有了為選擇和搭配的煩惱,時間的短縮也稱為可能,把這些時間用在其他方面是不是會更好,就像喬布斯那樣。T恤或者白襯衫等,總是這樣穿,把它作為自己的注冊商標的“制服”來看待,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沒有書籍,雜志,CD等所謂的“精神食糧”的日子不會好過,但是幾百的書和CD收納在家中,要場所要管理還花錢更積灰,還不如全部數字化來得方便和好伺候。當然,所有的資料全部數字化保管也有難處,比如最新的書籍、菜譜等可能就下載不到,這個時候保持最少的量,或者看完后捐掉賣掉,要學會處理和舍得處理。
家中只要有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或者藍牙對應的小音箱,家里的任何地方都能隨帶隨用,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欣賞到音樂和電臺。
每每完成一項令人欣喜的工作后,給自己買點“獎勵”犒勞自己。說到獎勵自己,其實更多的是為自己想購物時能減少罪惡感的托辭和借口。真想慰勞自己的時候,不一定非要是物品。外出旅行、健身體驗、去星級飯店吃頓飯、去看場芭蕾舞、給自己買張電影院的VIP卡、盲人按摩院的年卡等,以前就想經歷的事趁此機會用來犒勞自己反而更好。這樣的經驗值遠比獲得物品時的一時欣喜來得更能讓心獲得長時間的滿足。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極簡主義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