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亭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天津書法與篆刻
李海亭
如果不僅僅著眼于天津建城六百年的歷史,放眼天津整個區域,其實,天津的書法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而且,在書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如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1985年在天津薊縣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上有“戈父丁”三字銘文。1987年發現的西漢時期的瓦當上刻有篆書“千秋萬歲”和隸書“王門大吉”文字。尤其是1973年在天津武清縣發掘出土的立于東漢延熹八年(165)的鮮于璜碑。此碑系新出,文字基本完好,碑的字體方正遒勁,樸茂雄渾,用筆瘦硬有力,骨力雄渾,棱角之處方筆斬釘截鐵,實開北魏切筆之先河,為漢隸中的珍品,是碑刻漢隸方筆流派的代表之作。元代與趙孟并稱“二杰”的著名書家——鮮于樞,便是漁陽(今薊縣)人。鮮于樞兼長楷書、行、草書,尤以草書為最。他的書法功力很扎實,常懸腕作字,筆力遒健,筆墨淋漓酣暢,氣勢雄偉跌宕,著有《困學齋集》。其作品常常署名:“漁陽鮮于樞、漁陽困學民”(鮮于樞的號)等等。
天津書法的繁榮并表現出自己的特色,則是在明代以后。明成祖遷都北京后,由于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天津變成了北方水陸交通的樞紐,南北文人進京多由此經過,加之天津的漕運和鹽務發達,不少富商崇尚文化,興建園林,以文會友。如清康熙年間張霖父子建立的問津園;雍正年間查日乾與查為仁父子建立的水西莊,安岐建立的沽水草堂等。他們招攬過往名士,全國尤其是人文薈萃的江浙一帶一些頗有影響的書畫家,很多曾在這里進行過文化交流,有的甚至長期寄居天津或加入天津籍。這些文人書法家的到來,對天津書法面貌和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清朝三百年間,天津書法雖然流派紛呈,書家輩出,但多受時代地域所囿,影響并不甚遠。直到清末民國時期乃至近代,經過長時間的積聚,天津書法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聲名遠播,成就突出。其代表人物有最早發現甲骨文的文字學家、書法家王襄,“津門四家”之首的華世奎,多才多藝的高僧李叔同(弘一法師),更有享譽中外的一代書法大師吳玉如等等,凡此等等,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后影響天津書法的重要因素。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國剛剛成立的年代,也是新中國建設與發展的時期,其中充滿了曲折,尤其是運動不斷,文藝受政治的影響也比較大。對天津書法來說,這一時期是過渡時期。主要特征是,一方面民國時期的著名書家、篆刻家大多步入老年,相繼離世,同時又有一批新銳開始經歷磨煉,逐步嶄露頭角,為天津的書畫篆刻傳承與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一時期的著名書家代表有王襄、吳玉如、王學仲、孫其峰、穆子荊、王堅白、黃壽昌,馮星伯、王頌余等人。
這一時期的天津書法,以王襄、吳玉如、王學仲、孫其峰為扛鼎人物,他們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天津,而是蜚聲國內的。當然,這一時期,由于其特殊性,處于過渡時期,也是新中國發展的初期,上述書家有的是承繼先前的成就,奠定了他們在國內書法界的地位和影響,如王襄、吳玉如;另一方面,有的是其積聚力量,為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的時期,比如后來的王學仲、孫其峰等諸家。
王襄(1876-1965),著名古文字學家、金石考證學家、古器物、碑帖鑒藏家,字綸閣,別號簠室,天津人。1897年天津縣學成為生員。1906年考入京師高等實業學堂學習礦科,后去漢陽煤礦實習,畢業獎舉人,授知縣,分發河南錄用。1914年起任鹽務稽核所文牘科員,隨工作調動,先后轉遷閩、川、浙、鄂及長蘆各處二十余年。六十四歲時退辭歸里,曾任淑修小學校長,崇化學會講師。雖然從事的工作雜亂瑣碎,但工作之余,王襄還有其終生傾心的事業,他從二十歲起,即酷好考古研究,為我國最早鑒識及收藏研究甲骨文字之人,而且在考古學、甲骨文研究方面堪稱先賢大家。

吳玉如書法
作為甲骨學家,早年盡管他家境貧寒,但總是千方百計購求殷墟甲骨文,并為保護這一古代優秀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努力。抗戰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他曾先后拒絕各種威逼利誘,竭盡全力保存好他所收集的國寶——甲骨文。王襄曾卓有先見地說過,甲骨是祖國的瑰寶,現在沒有新的發現,將來也不會發現的很多。賣給那些大學,都是外國建立的,將來也會流失異邦。等到中國人想研究就困難了!而今,當我們看到我國敦煌的成千上萬卷珍貴資料躺在異國他鄉的大英博物館里時,我們是何等的悲傷。所幸,我們的甲骨,賴有王襄這樣的有識之士而得以幸存。新中國的成立,給這位年逾古稀的老學者注入了新的活力,王襄先后被聘為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會集》編輯委員會委員。1952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長,他毅然將畢生搜購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獻給了國家。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傾盡全力推動促進了我國古文字學和考古學的發展。
王襄在甲骨文研究方面著作豐厚,學術成就高,影響大。1949年,王襄在74歲高齡的時候,完成了《古文流變臆說》一書的寫作,全書就甲骨文、金文推論、考證我國文字演變的規律,列舉了甲骨文69個字,金文75個字。此后又反復斟酌刪改3次,于1957年出版。他晚年的另一部代表著作,則是《殷代貞史待征錄》,全書共8節,采用卜辭斷代的方法,列舉了古代占卜師一共87名,還記錄了每一位占卜師的相關活動。晚年又著有《古文流變臆說》(1964),考甲骨文69字、金文75字,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其他如《簠室殷契類纂》《簠室殷契征文》,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為研究甲骨文字的羅振玉、商承祚、王國維等所推重。除甲骨文研究外,王襄先生在金石、陶器和簡策等方面均有專深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主要專著有《毛公鼎釋文》《滕縣漢石刻畫記》《三體石經考錄本》《古鏡寫影》《宋錢志異錄》《綸閣所撫金石文字》《古陶今釋》《古陶殘器絮語》《流沙墜簡勘誤記》和《秦前文字韻林》等。除上舉有關古文字專著外,學識淵博的王襄先生還有自己的詩文別集和四部雜著,主要有《綸閣文稿》《綸閣詩稿》《簠室題跋》《簠室筆記》《簠室雜抄》《簠室課余雜抄》《簠室叢錄》《叢錄備志》《兩漢文物舉例》和《入蜀瑣記》等。王襄先生學識淵博,胸藏萬具,不僅專擅甲骨研究,博通金石考古,對書畫、鼎鐘、磚瓦、碑帖等無一不精;而且能詩文,善書法,尤以篆、楷名世。只不過由于王襄先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掩蓋了他在書法方面的名聲,“先生書法高古,胎息極厚,大篆直追三代,最喜大盂鼎;小篆可以方駕先秦。私淑吳大澂。實有過無不及”。論者認為,王襄先生的大篆書法,在結構的變化和筆法的繼承上都超過了吳大澂。先生在世時慕其書法,拜門求教和求書者往往絡繹不絕。王襄傳世的書法多以金文為主。作為一名古文字學家,他的金文作品,用字正確,絕無謬誤。其書法風貌,結體方整,線條凝重、堅實,布局爽朗,既有恬淡超然的儒雅的書卷氣,又不失剛勁有力,挺拔之中含蘊高古、溫和,不板滯,也不輕率浮滑,真是字如其人。其楷書取法六朝,用筆剛勁、厚重,結體拙中見工。王襄先生為人謙和誠樸、平易近人,學富五車,著作等身,一生孜孜以求,窮畢生精力于研究的事業,其人品、其孜孜不倦的精神都是后學者應該深切懷念和學習的。
吳玉如,不僅是天津而且是中國近現代書法的一面旗幟。放眼于中國,書法史上能夠占有一席之位的,非吳玉如莫屬。陳振濂先生在他的《現代中國書法史》一書中說過,若論天津近現代有哪些書法名人,我們不得不首推吳玉如。當時與他相伯仲的華世奎、趙聲伯、孟廣慧等人則湮滅無聞,致使現在要查找身世也十分艱難,我想這就是時代的選擇,時代需要的正是吳玉如式的書家。確實,像孟廣慧這樣的天津名家,如果放之全國,其影響和地位就式微了,但吳玉如的成就和名望則是名聞天下的,吳玉如,名家祿,字玉如,后以字行。1898年出生于南京,其父吳彝年,字佑民,安徽涇縣茂林人,其母顧氏,為清末南京著名詩人顧云之女,久寓津門。早年號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1982年8月于津門病逝。吳玉如早年就讀于天津南開學校,與周恩來同班,在校期間,由于品學兼優,深受校長嚴范孫、張伯苓二位先生賞識和獎掖。18歲時入北京大學預科,不久轉入朝陽大學,旋即因父逝世輟學,生活發生巨大變故。從此開始了為生活而奔波的歲月,輾轉于吉林、黑龍江等地。但其間,他的學問、書法并沒有因此而荒廢,而是日益精進,他參加了哈爾濱著名的“松濱吟社”并成為重要成員,其他成員還有當時詩界文壇耆宿如陳瀏、成多祿、鐘廣生、張朝墉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率家眷入關避難,其全部家產化為烏有,多年傾心收藏的萬余卷圖書、碑帖也毀于兵燹。1933年,在其36歲時回到天津,為衣食奔走京、濟、寧、滬、杭等地。
1936年吳玉如在39歲時受張伯苓先生之聘請,并函準返母校任南開大學商學院國文教師兼經濟研究所秘書。暑假后,任文學院大一國文教師。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未能隨合并后的西南聯大南遷。1942年秋,在其45歲時于天津永安飯店(今天津美術展覽館)舉辦為期兩周的書法展,展品共約三百余件,真、草、隸、篆、行諸體皆備,有擘窠大字,有蠅頭小楷,扇面、橫幅、條幅、對聯、中堂、扇面、條屏等等,形式也是豐富多彩,展覽十分成功。這是吳玉如先生生平唯一的一次展覽。時人曹伯舫評曰“三百年來無此大手筆”??箲饎倮笫芷赣谔旖蚬ど虒W院國文系,后天津工商學院改為津沽大學。任津沽大學國文系主任,并延請裴學海授訓詁,壽石工、俞平伯授詩詞,華梓深授戲曲,此皆一代知名學者。1951年54歲時辭職。自此年始,以“迂叟”為號。以授徒鬻字自給,其間為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校勘古籍?!拔幕蟾锩逼陂g,萬余卷藏書及碑帖化為灰燼。吳玉如先生一生為人剛正不阿,從不隨波逐流,這也是其之所以在書法方面能夠取得如此卓越成就的原因之一。晚年天津市文史研究館恢復工作,被聘為館員。1981年84歲時當選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1982年病逝。他的作品出版有《吳玉如書法集》《迂叟自書詩稿》《吳玉如臨樂毅論遺墨》《迂叟魏書千字文》《吳玉如先生行書冊》《吳玉如行書千字文》等。

王學仲書法

孫其峰書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吳玉如辭去公職,基本在家以授徒鬻字自給,這也給了他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在書法的天地里耕耘,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和卓越成就。
吳玉如書法成就最突出的當數行草書,尤其是行書。其行書跌宕起伏、結構多變而又出乎自然,正欹相間、意態優美,充滿動感,深得“二王”精髓,尤其深得王珣《伯遠帖》的神采,“二王書與杜甫詩,冠絕古今,如多面體鉆石,后人得其一棱一角,便能名家,此須自家苦用心力,非假外力吹捧以成名也”。吳玉如將《蘭亭》《圣教序》爛熟于心、于腕下,既得行楷之最上乘法,又慧目獨具地看到魏碑《元略墓志》的特長,即超越一般魏碑都以方筆楷書為主,而《元略墓志》卻是方圓兼容的行楷。更重要的是吳先生從《元略墓志》看到了魏晉人那種風流灑脫、心定神完、從容不迫的林下風范,真正在精神上實現碑與帖的完美統一。晚年吳玉如的書法進入化境,書風為之一變,與之前的書法飄逸俊美相比,有了新的質變,筆力雄強,變化豐富,渴筆增多,線條更加蒼勁、凝重,更具有金石氣,同時又爽爽有飛動之態,傲然不屈、流蕩不羈的風云之氣躍然紙上,此時,他的人格、精神氣質已經完全融匯到書法之中,無疑,他的筆墨已經進入自由境界。如他在85歲時所書的對聯“未必文章憎老壽,愿將強健入新年”,展示了其碑帖完美融合,矯健、厚重又意態自如的行書佳作。
吳玉如的草書,是以晉人特別是“二王”父子為旨歸,又能汲取自晉以降至于清初諸家之優者而成的。他草書能融合“二王”的意態瀟灑、林下之致,又具有顏真卿的渾厚沉著、黃庭堅的飛揚瘦勁、鮮于樞的空靈清爽、王鐸的淋漓大氣,盡收腕底,所以吳先生的草書淋漓痛快、勁挺沉著。他中早年草書以“二王”為宗,未離晉人,以清秀、干凈、空靈為主,其特有的書卷氣也和他的楷書、行書一樣。到了中晚年則如江河萬里,在浩蕩之后歸于大氣磅礴為主,這實際是受到王鐸的影響,同時書卷氣、空靈法都早已底定于腕下,萬變千化,融合各家而不露痕跡??傊瑓怯袢缦壬男胁輹?,于規矩中蘊絢麗,平淡中見風采,如行云流水,渾然天成;揮灑時如奔泉飛瀑,靜穆又如古柏參天,意境幽遠。他的傳世作品也以行草書為主。
吳玉如書法真、草、隸、篆四體兼備而無一不精,大字溫潤勁健,小字清瑩秀美。其超凡脫俗、古韻空靈之氣非學養至深巨得天賜者所不能為也。經幾十年的博覽勤習專研,能融合諸家風格,并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長,但又以二王為歸依,使其形成了端麗秀勁、遒健豪放、空靈飄逸的獨特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吳玉如先生的朋輩之中,多為飽學之士,如人們熟知的成多祿、俞平伯、章士釗、張伯駒、壽石工、葉圣陶、梁漱溟以及顧隨、啟功等,他們對吳玉如先生書法的稱頌異口同聲,趙樸初先生講:“玉如先生書,龍騰虎臥,意態不可方擬。”張伯駒先生說:“晉唐之風,當代巨擘?!惫峦├先苏率酷摓椤秴怯袢鐣鴥浴奉}詩中有:“涇縣吳夫子,佳書勝倦翁?!?倦翁,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包世臣的號,包世臣也是涇縣人,是吳玉如的同鄉前輩,著有《藝舟雙楫》。)吳玉如在書法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天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但其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艱苦探索、寒暑不輟、寢饋以之,“學書,果重天賦,抑人力乎?吾以為恃天資高,每不能竟其業,蓋見異思遷,遂成自畫。資稟反以病已矣。癡又終不得超凡入圣,而后知天賦與力學,二者不可偏廢也”。最終吳玉如達到出神入化的高境界,成為書法史的一座高峰。
王學仲,1925年生于山東省滕縣,自幼愛好書畫,1942年考入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跟隨邱石冥學習花卉,吳鏡汀學習山水,容庚學習金石文學,同時也接受齊白石、黃賓虹、張伯英等大家的指導,從此奠定了他以山水畫為從事的專業。新中國成立后由北平國立藝專墨畫科轉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學習年畫及油畫,曾受到過徐悲鴻、李可染等畫家傳授,畢業被分配到天津大學任美術教師。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他一生沉醉在藝術的世界里,有著豐富的藝術成就,在創作與理論,書法和繪畫,詩詞與歌賦、藝術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學貫中西、胸襟寬廣,深入地繼承了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又能借鑒西洋畫的有益內容,自覺地將詩、書、畫熔為一爐,大膽革新,作品繼往開來、氣韻生動。出版有《書法舉要》《中國畫學譜》《夜泊畫集》《王學仲畫集》《王學仲書法選》《王學仲書畫詩文集》(日文版)等。10卷本《王學仲文集》則收入了他的舊體詩文、新詩、散文、小說、雜談、文藝評論和藝術專著等作品,共計兩百余萬字。
王學仲的書法主要取法于魏碑大字楷書和以魏碑摩崖為支撐的行草書,結合“二王”帖,將碑的厚重與帖的俊逸很好地糅進了行草,加上于右任草書的風神,用筆簡潔厚重,靈動而凝重,形成了自己激越沉雄的風格?!侗洉秩烧摗肥峭鯇W仲繼清代阮元提出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之后有的又一思考。王學仲提出在碑、帖兩派之外存在經派書學,不僅因它數量巨大,自具面貌,還因為它同碑和帖之間在書寫內容、書寫環境、書家情況,以及審美趨向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差異。他對經派書法的歷史淵源、發展過程、分布狀況,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都進行了細致的考察。雖然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但卻可以說是發前人所未發。王學仲自覺地擔當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旗手,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了三則治學主張,即:二言——歐風漢骨,東學西行;四感——文化的厚重感,歷史的滄桑感,詩人的蒼涼感,藝術的高貴感;四我——揚我國風,勵我民魂,求我時尚,寫我懷抱。王學仲,詩、文、書、畫四絕,著作等身。他不僅是一位詩文書畫皆有建樹的文化學者,還是一位具有獨立見解和開拓精神的書畫理論家、美學思想家。表現出他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他為人風骨爽朗,胸襟曠達,淡泊名利,獎掖后學,誨人不倦,自始至終踐行了文人書畫家的理念。
孫其峰,男,漢族,1920年生,山東招遠人,國立北平藝專畢業,天津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院部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專家,天津當代美術教育(高等美術教育和社會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曾任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
孫其峰先生的習書,幼承家學。從顏、趙切入傳統正學,至弱冠之年,已然研習了《史晨》《曹全》,又先后涉獵了《張遷》《石門頌》《乙瑛》《禮器》諸碑,使東漢成熟期各碑了然于胸。1944年孫先生考入了北平國立藝專國畫科,這既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也是藝術生涯的新里程。在學校曾先后受教于徐悲鴻、黃賓虹、李苦禪、秦仲文、王友石、汪慎生等先生,他們都是書畫皆精的大家。在北平藝專就學之際,又有黃賓虹、壽石工、秦仲文、徐悲鴻授業,使先生學識大進,得以領悟傳統之真諦。通過精研歷代書論、畫論,廣泛深入文史哲典籍,多方位探求,使先生藝術觀念得以筑基和洗禮,遠離了世俗的淺見、妄思與盲行,從而探得學書之正路,漸明藝理和書法藝術之堂奧。
1952年,32歲的孫其峰調入天津河北師范學院。1954年時,34歲的孫其峰在緊張的政治運動和工作之余,仍見縫插針作畫、刻印,揮寫不倦。一有空閑便去拜訪請教在天津的前輩畫家劉奎齡、劉子久等。1962年9月,河北美術學院改名為河北藝術師范學院,孫其峰任美術系系主任、講師。是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南赴桂林、陽朔、湛江、廣州,北至官廳水庫、張家口、北戴河等地寫生。創作山水、花鳥畫近百幅,治印數十方。1966年丙午,“文化大革命”開始,作為當權派、學術權威被關入“牛棚”。多年積累的筆記、畫稿、畫冊、書籍等被抄走。但在“牛棚”勞動“改造”過程中,曾為閻麗川等人刻過印章,在“批斗會”上仍不忘書畫創作。
孫其峰的書法能融匯古篆之中鋒、韻味,隸之提按用鋒,楷之藏鋒、點畫,行之用筆顧盼,草之使轉、貫通,加之以篆刻的刀、石之趣,為一體。尤其是其對風采各異的漢碑隸書,心摹手追,多年不輟,漢碑刻隸書的凝重、雄奇、樸茂、嚴整、偉岸和柔美的品格特征在先生筆下已揮灑自如,取簡帛書的自然灑脫,將簡書橫扁結體、純任自然的風貌與碑刻筋骨雄勁、氣象渾穆的神髓熔于一爐,碑簡兼師,創造了姿致灑脫、風骨遒勁、樸厚勁健的新風格,在碑簡融合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并為當代隸書奠定了重要基礎,其隸書足開一代隸書之風。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孫其峰先生的書法能夠融入繪畫元素,互相借鑒,他的以畫入書,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繪畫風格的滲入、繪畫意象的滲入以及繪畫墨性的滲入。將繪畫立形取意,予以書法性的闡發,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相得益彰,完美結合。用墨的干、濕、濃、淡,淡墨與漲墨,用墨層次豐富;筆鋒的正、側、逆、順、藏靈活多變。將豐富多變的繪畫筆墨技巧自然而然地運用到了書法之中,大大提高了筆墨語言的藝術表現力。
篆刻,是孫其峰先生的書法藝術成就的重要一部分。他的篆刻早年受業于壽石工和金禹民兩位先生,加之舅父王友石的授業傳道,使得孫其峰的篆刻得以入堂奧。其篆刻,宗法秦漢,又能吸收陶文、瓦當及古貨幣、兵器文字,以及周、秦、漢碑版額銘文字特色,觀其刀法,變幻自如,不刻意,不拖沓,既能大刀闊斧,又能精妙入微,形成簡凈空明典雅而雍容的獨特刀痕,與大篆、金文的高古渾然而簡約相輔相融。印文樸拙,字近正體,方便通認而印風或明麗清癯,或古韻剛柔,仍不失境界開闊,意趣高遠更升品位,故使崇愛者眾。

吳玉如書法
穆子荊(1900—1985),原名家鼐,號炳炎,回族。出身津門富商正興德茶莊之家,天津八大家之一。自小好學古文書法,畢業于北洋大學。晚年則以“西園老人”“梯云山樵”自號。曾任天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一生主攻楷書。初學歐陽詢,后宗翁同龢,既得歐書嚴謹凝重,又得翁書運筆神采,而自成一家。
王堅白(1901—1988)名錫珩,以字行,晚號老堅,室名鐘不惑齋,天津人。早年入南開中學求學,后轉省立一中。畢業后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其家為津門望族,家藏舊帖古拓極豐,從少時習書,數十年如一日。初習“二王”,繼學鐘繇、虞世南,后學草書,又師從陳翯洲學章草,眼界大開。所作以大草、章草為主,淳樸渾厚,有大丈夫氣。
龔望(1914—2001),又名望賓,字作家,亦署迂公、人迂,號沙曲散人,天津人。學識淵博,于經史、金石、詩詞、訓詁多有研究,嗜文物,精鑒賞。書法求教于書法家陳翯洲先生,諸體皆能,尤精于隸書,下筆能融甲骨、篆籀諸法于隸中,變化萬方,氣象雄渾天成,有自家風貌。曾任天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等職。早年從師求學于天津國學研究社、崇化學會,隨著名學者李實忱、高彤皆、章式之諸先生學習,于經史、金石、訓詁皆有精到的研究,又精鑒賞、喜收藏,所藏之典籍、碑帖、造像、漢印、古陶、吉金等甚富。晚年喜用長鋒雞穎揮寫,風格獨具,點畫形端,多成化境,典雅古樸之氣甚濃。其人儒雅寬厚,淡泊名利,超然大度,人如其字,獨具風骨。
王頌余(1910-2005),原名文緒,天津市人。1926年在天津匯文中學讀書,1934年受業于章(太炎)氏國畫講習會。1936年先后從溥心畬、劉子久學畫,1938年從溥默公學書法,師從章太炎、聞一多學習古典文學。早年在銀行工作,1949年兼在津沽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1958年起在河北省藝術師范學院(后為天津美術學院)任教,曾任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擅山水,所作構圖新奇,筆墨老辣,別具一格;工書法,出版有《中國畫技法述要》《書法結體探津》《王頌余書畫選》等。
王頌余在幼時即學習書法,15歲時又拜津門書法名家張君壽為師。從魏碑入手,臨習《張猛龍》《蘇孝慈碑》,進而再臨《張遷碑》《天發神讖碑》《龍門二十品》等。其間多次得到當時暫居津門的羅振玉的教誨,羅振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收藏,為年輕的王頌余打開眼界,起書法先碑后帖,后又歸結在趙體書風上。后王頌余先生經溥心畬介紹又開始跟隨溥修學習書法。溥修的教學方法很具有現代性,溥修要求頌余先生每次要針對一個字形變換十種不同的構成方式,這種對造型能力和書法創作意識的培養,對王頌余先生以后的發展,尤其是他晚年成功變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名師指導,加上王頌余本人的努力和聰慧,在碑帖融合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穩健、靜穆、遒勁、筋骨內含的風格,讓人感受到“書貴瘦硬方通神”的境界;他的用筆非常靈活,不拘泥于直管中鋒的行筆舊則,或拖筆或側鋒,隨心所欲,筆管左右倒伏上下翻飛,真正達到了自由的境界;在結體上,變化多端,欹正相生。一是因正就正,因偏就偏,或是反其道而行之,即“令長者短之,短者長之”,制造矛盾,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同時深入研究簡牘、碑版、磚刻、經卷中字的結構變化,吸收其中可資利用的部分。
李駱公(1917—1992),中國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藝術教育家,為天津美術學院創始人之一。李駱公原名英,后名立民,筆名黑沙駱,晚年名駱公。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桂林書畫院院長、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廣西分會副主席,廣西書畫院副院長等職。1969年李駱公被下放到廣西,堅持草篆書法和篆刻研究。1969年后精研草篆,作品新穎奇絕,壯闊大氣,別具一格。出版有《李駱公書法篆刻集》。
李駱公先生出身貧苦,自幼勤奮好學,喜好繪畫、書法、篆刻,青少年時代受到陳子奮、劉海粟、王個簃、關良等藝術家的熏陶,成績顯著,24歲曾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后在親友資助下赴日本留學,攻習油畫,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回國后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以西方形式美加上中國傳統藝術的理念來探索書法篆刻,是李駱公對金石篆刻藝術的創新與革命。李駱公擅長篆刻及篆書,篆刻享譽較早,李駱公的藝術,在于他的創新精神。他的書法與篆刻,追求民族傳統,又有時代精神的探索。他熱愛民族傳統,但竭力主張大膽創新;他熱愛東西方現代藝術大師,又竭力主張民族化、時代化。20世紀60年代初期,他著重研究吳昌碩和齊白石的篆刻藝術。后來,駱公先生系統地研究了甲骨文、金文、古璽、秦漢印、封泥及明清、近代篆刻家的作品。他特別喜歡古璽、封泥及吳昌碩、李苦禪、趙古泥、鄧散木、錢瘦鐵、寧斧成的篆刻藝術。善于吸收古今各家之長,發揚光大。他的篆刻作品,不論是詩文印、藝術閑章、名章及別號印等,都要苦心經營,他自己說:“我的每方圖章都要表達我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觀。”他治印擅把對象的性格特征、藝術風格表現出來,如《方化》《關良畫戲》等。根據內容和對象的不同,創造出不同的藝術形式,如有的雄渾粗獷,有的剛勁奔放,有的似波濤洶涌,有的如煙雨迷離,有的鳥語花香,富有詩情畫意。他還從馬蒂斯、畢加索等現代派繪畫,甚至風云、煙雨、雪花、波浪、釘痕、蛛網等自然現象中受到啟發,遷想妙得于草篆和篆刻作品上。構圖中求奇險,求運動感,寓平衡于險、動之中;朱文印印文與印邊筆斷意連,具有空靈、剔透活潑、生動自然之特點,白文印印文、印面、印邊求其殘損剝落筆畫粘連之美,顯得濃郁、渾厚、古樸??鋸?、變形、裝飾的藝術手法大膽成功地運用在草篆及篆刻上,這是決定他的藝術具有渾厚古拙、風骨錚錚、大氣磅礴、不落俗套的鮮明潑辣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不受傳統印章的方圓形局限,還采取方扁長梯形、鼓形、橢圓形等,求得組印的整體章法變化,取得穩定與渾厚的效果。反對機械教條,求其生動自然。李駱公先生對我國篆刻藝術事業做出了突出成就,有人稱他的篆刻是篆刻中的大寫意,他開創了草篆和篆刻藝術的新面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文化領域,一方面,民國的成就、傳統、影響在繼續,成為影響、推動天津書法的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為天津書法的發展也注入新的力量。這一時期,作為過渡時期,天津的書家,在全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其成就的取得是令人矚目的。他們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人謙遜、誠樸,淡泊名利,樂于育人,在書法上,既有名家先賢的指導,又能夠博涉多優、用宏取精,集眾家之長成就自己的面目,他們的書法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書卷氣濃厚。如吳玉如一生淡泊名利,謹言慎行,主張“士先器而后文藝”,且說“寫字必先讀書,學字先學做人”。他總是把學問、修養、道德、作字融會在一起言傳身教于諸學子之前的。吳玉如先生授業,總是先從識字、治學、修身入手,然后再及其他,最后才是搦管、使轉、臨池,也就是他總是把“作字”放在中國文化之中來思考的。他對作字的要求,嚴戒入俗,法追高古,務須以德養書。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觀,禪宗的頓悟靜修,中國哲學的人本精神,重人生、重人性、重生命的人本思想,都在中國書法中得到具體而深刻的體現,中國書法思想史,就是一部中國思想史的體現,中國書法的審美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離開了中國文化的環境,書法只能是抽象的毫無生命力的純線條意義的感性形式,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才使得中國書法具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內涵,它的文化魅力和藝術魅力是我們用之不盡的精神調味品。正是這些先賢們,身體力行地秉承文化傳承的重任,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艱苦探索、寒暑不輟、寢饋以之,在書藝的領域里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也成為中國書法文化中的璀璨的明星,他們在言行、著作、藝術創作上,處處體現著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特殊使命感和崇高責任感。他們的藝德、人品、學識,是我們后學者學習的楷模,為我們在傳承書法文化方面做出了榜樣。
(李海亭系天津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