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德民
解衣般礴
——《中國書畫》寫意人物畫名家邀請展
◇ 尤德民
“解衣般礴”出自《莊子·田子方》,詞語本意原不在論繪畫,而是借用這則故事,表達藝術家在創作時不受世俗束縛的精神狀態,揭示了藝術創造的根本規律,故而它具有特別的美學意義,也體現了莊子的美學思想。莊子的這種美學思想影響了歷代的文人墨客,宗炳的“暢神”,王微的“縱情”,張璪的“得心源”無不是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創作狀態。
中國畫的發展一直受莊子思想的影響,而中國人物畫更是與其密不可分。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中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將繪畫的社會教化功能與《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并列起來。其實,早在南齊時期的謝赫就已經在他的《古畫品錄》中提出:“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圖可見”。我們從那個時期的繪畫發展實際狀況可以得知,這些對繪畫功能的描述,是純粹從繪畫題材所呈現的圖像功能出發的。題材中,能夠達到這種目標的首先就是人物畫。因為山水畫是為了“暢神”和“臥以游之”而作,花鳥畫則為了描寫生活之趣味,兩者皆沒有直接敘事性功能。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對繪畫社會功能的要求是偏向于公共的社會性的,盡管作品的藝術風格存在著諸如“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等等的差異,但是其敘事的方式并沒有本質的差別。

劉泉義 春消息 155cm×85cm 紙本設色 2007年
宋代以來,山水畫替代了人物畫,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人物畫開始沿著它自己的歷史軌跡向前發展,出現了以梁楷為代表的寫意畫法,自此至元、明、清三代,再無突破性發展。特別是到了晚清,整個中國畫壇,由于過度追求筆墨語言的純粹化和風格化,重視師古人而輕視對自然造化的師法,導致中國繪畫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從而畫面開始變的千篇一律,了無生趣。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到來,西學東漸,到20世紀“'85美術思潮”,再到當下,中國繪畫走過了一條由完全模仿西方到理性反思回歸傳統,有的放矢的學習和借鑒西方,然后重新找回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人物畫。蔣兆和、徐悲鴻等早期美術教育家的身體力行,加上新中國成立后特殊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使得中國的人物畫走向了一條前所未有的發展之路,那就是幾乎完全拋棄了傳統中國繪畫的畫法,形成了借用西畫造型手法、僅保留中國繪畫的材料和形式、以當下社會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場景為主要題材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站在中國繪畫的發展史角度看,中國的人物畫又穿越回到了宋代以前的階段。我們無法假設中國繪畫如果不接受西畫的影響會是怎樣,因為那是一個偽命題,歷史是無法假設的。但是我們現在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莊子》寓言故事里面的那個“解衣般礴,裸”的“真畫者”的狀態在此情景下已不復存在。所以,在今天我們以“解衣般礴”為命題策劃人物畫的展覽,其意義不言而喻。
但是,縱觀當下的中國畫創作,受到中國美協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和其他國家文化機構舉辦的一些大型活動的影響,人物畫的處境可謂是喜憂參半。一方面,人物畫獲獎率和入選率最高,因為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可以說占據了這個主要陣地,雖然這些創作不乏筆精墨妙,樣式各異的好作品,但是那也僅僅是樣式不同罷了,還談不上風格的創新。不是說現實主義不好,但是一個時代的畫家都畫同一種類型的作品,對于該畫種的發展是無益的。我們看完這些展覽展出的作品后,共同的感受就是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去風格化的,為了獲獎或者入選,畫家們不惜犧牲自己的藝術特色而突出展覽要求的主題。不過,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一些非“權威”展覽或者其他機構組織的展覽中,大部分畫家又會呈現出另外一種狀態,他們或借助西方現代主義的一些觀念和表現形式,或吸收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筆墨精神,畫出了屬于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與那些所謂的大創作有著很大的變化:風格多樣、個性強烈,可以代表藝術作品應有的精神面貌,更接近藝術本質的創作,是畫家真正自我思想感情的宣泄。
本次人物畫家邀請展就屬于這樣一個展覽,可以說,這十位畫家是當前中國人物畫壇的中流砥柱,他們的作品基本可以代表目前中國人物畫壇的創作現狀。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讓觀眾真正去了解書畫家本該有的創作狀態,并深究如何更好地繼承發揚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
責任編輯:宋建華

任惠中 塔縣寫生 136cm×68cm 紙本設色 2015年

王瑩 人物寫生 136cm×68cm 紙本設色 2016年

李寬 大山深處 136cm×68cm 紙本設色 2014年

許向群 草原·盼歸 136cm×68cm 紙本設色

李連志 起舞 245cm×145cm 紙本設色

范一冰 巴黎女人 136cm×68cm 紙本設色 2016年

陳嶸 人物寫生 138cm×69cm 紙本設色 2016年

譚乃麟 小憩 136cm×69cm 紙本墨筆 2014年

王珂 藏地所見 222cm×145cm 紙本設色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