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托馬斯·弗里德曼
用“加速”這個詞來形容今天世界的狀況恐怕再合適不過。有三大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影響著世界:一是市場,二是自然界,三是摩爾定律。
重塑世界的三種力量
市場指的就是數字全球化,微信、推特、臉書、paypal、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等,它們正在以不同于傳統的方式使這個世界的一切更加數字化和全球化。此全球化已不是我們爺爺輩眼中那個由輪船、飛機載運集裝箱而形成的全球化。
自然界的影響主要是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發展中國家人口增加等帶來的問題。
摩爾定律由英特爾公司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于1965年提出。他認為,微芯片的速度和性能將以每24個月翻一倍的速度增長,這一時間間隔會保持不變,該定律恰恰印證了當今科學技術更新迭代如此之快。打個比方,如果摩爾定律運用于汽車行業,那么1971年大眾甲殼蟲汽車發展到今天,就應該已經達到時速30萬英里,且整個生命周期只要使用4美分的一桶汽油即可。1965年至今,盡管摩爾定律屹立已有52年,但每年還是會有質疑聲,甚至有人寫各種文章預測它將被證偽。事實上,被證偽的反而是那些質疑者。
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推動了數字全球化,數字全球化又驅動著氣候變化,進而產生了更多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說,正是這三大力量之間的互動塑造著這個世界。
從技術進步的角度,2007年發生的科技變革具有根本性意義,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這一年前后,蘋果手機出來了,臉書出來了,推特出來了,安卓系統出來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計算機基本上由CPU、存儲芯片、網絡、傳感器(比如軟件攝像頭)等關鍵部分組成,它們在這一年合為一體,形成了我們所謂的云。
正被重塑的四大力量
但在變化發生之初的15個月里,沒多少人有深刻的變革意識。事實上,這些科技進步,直接引發男人、女人、機器之上的“能量大爆炸”,發出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光,幾乎在一夜之間改變了四種力量。
一是人的力量。今天,一個人作為原創者或開拓者,所能做的事不同以往。美國總統可以穿著睡衣,就能給地球上10億人直接發推特,不需要編輯、律師等人的過濾,極端組織頭目同樣可以在中東某地做類似的事情。
二是機器的力量,這點毫無疑問,毋庸贅述。
三是思想的力量。思想現在以我們從未見過的方式流動、變化、加速和融合。6年前奧巴馬總統說,婚姻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事。6年后的奧巴馬則承認,婚姻是兩個相愛之人間的事。
四是作為整體的人類,成了自然界中最大的力量,可以去改變許多力量。其中,我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許多”如此之多,以致于出現了以人類來命名的地質時期——人類紀。
上述幾大力量,它們不僅正在改變你我的世界,更是在重塑它,尤其是政治、倫理和工作。
政治。西方主要國家的政黨之所以這兩年頻頻遭遇選舉失利,原因在于:它們是為解決工業革命、早期信息革命、種族及性別平權等問題而設計的。在當下,我們正同時面臨三種“氣候”的變化,一是自然氣候本身的變化,二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復合相互依賴,三是科技大環境的快速改變。政黨需要回答的問題逐漸變成:在這個市場、自然界、摩爾定律互動著塑造世界的時代,應當如何領導人民處變不驚,最大限度減少消極影響?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如何形成對未來事件的預判能力和充分應對現狀的彈性。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共和黨是一座空花園,特朗普總統還只是一個剛進入并接管了花園的人。當然,這種事也會發生在美國民主黨等其他政黨身上。有些政黨可能會適應,另一些則一敗涂地,這已在法國得到驗證。法國選民選了第三政黨的候選人,因為前兩大政黨實際上已無法改革。
倫理。我相信2060年在發達國家和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有51%都會在網絡空間中度過。現在,我們通過網絡找對象、找配偶、買房子、買書、看新聞、制造新聞、找工作和找公寓。
2016年前后,在前述三大力量的影響下,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因為網絡空間是一個人人可以互聯但無人能夠負責的領域。某種程度上,我們正在進入“后廣島世界”。或許在1945年前后,一個國家可以殺死我們當中的所有人,但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導致我們進入“一個人就可以‘殺死我們所有人、而所有人可以修復一切”的世界。尤其是,一個人有能力更輕而易舉地將價值觀強加于另一個人。
終身學習才能笑到最后
工作。技術發展的速度逐漸超過人類社會能夠適應的程度,使得更多人可以更快地學習,更聰明地管理,這也是我們今天面臨的核心政治挑戰。在任何地方,如果想要成為終生雇員,你都得終生學習。學習比“知道”更有意義,因為你“知道”得再多,也沒有谷歌和百度知道得更多,況且百度和谷歌還可以頻繁更新。
盡管如此,如果堅持學習,你的能力就不會落伍。出于這種考慮,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人力資源部門要制定“有效人力資源”需要具備的十種技能,并把旗下的10萬名雇員都放進其內部領英(LinkedIn)系統。然后他們與一個在線學習平臺合作創建了一個菜單,將上述十種技能都公布在網上。
世界仍在加速,但對我們每個個體的人來說,只要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就能笑到最后,那種認為大學四年然后受益終生的觀念早就過時了。“找”工作理念一早就過時了,或許從今天開始,我要對我的女兒說,你得“發明”工作,或者不斷根據變化重新改變工作方式,這樣才不會落伍。▲
(作者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著有《世界是平的》一書,本文整理自作者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的演講)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