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健楠 牧振偉 位靜靜 牛濤
摘要:懸柵布置在消力池內,提高消力池消能效果的同時又受水流的沖刷和破壞,為研究水流對懸柵的穩定性影響情況,通過模型試驗得到單、雙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并在較優布置型式下進行沖刷試驗,同時采用RNG k-ε雙方程紊流模型進行數值模擬計算,對比驗證試驗結果,得到在單寬流量設計值q0=21.43 L/s所對應的消力池內單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為柵條數為11根、柵距為5.5 cm、柵高為10 cm,第1根懸柵受水流沖刷嚴重,穩定性影響較大;雙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為柵條數為11根、柵距為12 cm、層距為4 cm,第1根懸柵和下層懸柵受水流沖刷嚴重,穩定性影響較大,可以為懸柵的結構設計提高依據。
關鍵詞:懸柵;較優布置型式;沖刷;數值模擬;RNG k-ε;壓強差
中圖分類號:TV6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683(2017)02-0156-07
懸柵作為一種新型輔助消能工應用到消力池內,提高了消力池的消能效果,是一種適用性較強的輔助消能工。李風蘭通過在消力池內布置不同排列方式的懸柵進行模型試驗,得到了懸柵消力池消能率最大提高幅度為15.10%,最高消能率達95.14%;吳戰營借助模型試驗和數值模擬手段,以新疆迪那河五一水庫為例,得到導流洞出口消力池內懸柵最佳體型、布置型式;朱玲玲等通過均勻正交設計及投影尋蹤回歸試驗,得出了懸柵消力池內最大水深影響因子排序。通過試驗研究表明,消力池內布置懸柵后,水流流態改變,消力池下游段水流平穩。但懸柵在提高消力池內消能效果的同時,也會受到水流的作用。由于懸柵消力池是通過水流與懸柵碰撞進行摻氣消能,摻氣水流對懸柵進行沖擊,懸柵極易受到水流的沖刷和破壞,穩定性亦會受到影響。因此,研究消力池內水流沖刷過程中懸柵抗沖刷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在單寬流量設計值q0=21.43 L/s所對應的模型進行試驗,得到消力池內單、雙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并在該布置型式下,在懸柵表明均勻涂抹細沙,進行沖刷試驗,觀察懸柵表面受水流沖刷情況。壓強是反映懸柵受水流作用的重要水力參數,但在模型試驗中,懸柵周圍水流運動隋況復雜,不易測量懸柵周圍詳細的壓強場,采用數值模擬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該問題,對消力池內單、雙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進行數值模擬計算,可以得到懸柵周圍詳細的壓強場數據,與模型試驗結果進行對比驗證,為消力池內水流沖刷過程中懸柵抗沖刷性研究提供幫助。
1模型試驗
1.1模型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q0=21.43 L/s作為單寬流量設計值,通過相關水力計算得到消力池尺寸,其中消力池池長120 cm、池寬18 cm、池深10 cm、邊墻高39.5cm;試驗采用矩形懸柵,其中懸柵尺寸長18 cm,寬1cm,高2咖。為便于在模型試驗進行觀測,試驗模型均采用有機玻璃板制作。布置懸柵時,在消力池渥奇段布置4根懸柵,取柵高(即懸柵中心點距消力池底板高度)H=7 cm、柵距(即相鄰兩根懸柵水平之間的距離)b1=3.5 cm;為使水流更好地進入消力池,在消力池前端布置1根懸概取柵高h=8.5 cm,與渥奇段懸柵柵距b1=3.5 CB。單層懸柵布置見圖1,雙層懸柵布置時,采用“W”型布置,見圖2。
1.2單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試驗
根據單寬流量設計值q0=21.43L/s所對應的消力池模型,在消力池內布置單層懸柵進行模型試驗,其中布置單層時,懸柵柵距b1取3.5 cm、5.5cm,柵條數n取7根、11根、15根,由于柵高與尾坎等高時消能效果較優,故柵高h取10 cm。在單寬流量設計值q0=21.43 L/s下,通過試驗測量記錄并計算得到在未布置懸柵、布置單層懸柵時,消力池內最大水深及消能率情況(見表1)。未布置單層懸柵時,消力池內最大水深H1=31.40 cm,消能率η=74.29%;消力池內布置單層懸柵時,改變懸柵布置型式,最大水深削減值即下降水深H2的變化幅度為23.76%,消能率的變化幅度為0.81%,可以得到下降水深H2的變化幅度遠大于消能率的變化幅度。由于當單層懸柵布置型式為柵距b1=3.5 CB、柵條數(懸柵的數量)n=7根、柵高h=10 cm和柵距b1=5.5 cm,柵條數n=7根、柵高h=10 cm時,水流在消力池內形成遠驅式水躍,消能效果不好,不作考慮。在消能率η變化不大時,單層懸柵布置型式為柵距b1=5.5 cm、柵條數n=11根、柵高h=10cm時,消力池內下降水深H2的值最大,消能效果較優。
1.3雙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試驗
由于消力池內布置雙層懸柵研究較少,在單層懸柵研究基礎上,改變雙層懸柵的層距(雙層懸柵相鄰兩根懸柵垂直之間的距離)、柵距和柵條數,在單寬流量q0=21.43 L/s下進行模型試驗,得到雙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參考單層懸柵布置型式,雙層懸柵布置時,層距b2取2 cm、3 cm、4 cm,柵距b1取8cm、10 cm、12 cm,柵條數n取7根、11根、15根。通過試驗測量記錄并計算得到在未布置懸柵、布置雙層懸柵時,消力池內最大水深及消能率情況(見表2)。未布置單層懸柵時,消力池內最大水深H1=31.40cm,消能率η=74.29%;消力池內布置雙層懸柵時,改變雙層懸柵布置型式,最大水深削減值即下降水深H2的變化幅度為13.57%,消能率的變化幅度為1.30%,可以得到下降水深H2的變化幅度遠大于消能率的變化幅度。在消能率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對比試驗2、3、4三個方案,可以得到改變雙層懸柵層距時,層距b2=4 cm時下降水深H2最大;對比試驗4、5、6三個方案,可以得到改變雙層懸柵柵距時,柵距6,=12 cm時下降水深H2最大;對比試驗4、7、8三個方案,可以得到改變雙層懸柵柵條數時,柵條數n=11根時下降水深H2最大。因此,在消能率η變化不大時,雙層懸柵布置型式為柵距b1=12 cm,柵條數n=11根,層距b2=4cm時,消力池內下降水深H2的值最大,消能效果較優。
1.4單、雙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沖刷試驗
1.4.1單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沖刷試驗
通過消力池內布置單層懸柵模型試驗,得到單層懸柵布置型式為柵距b1=5.5em、柵條數n=11根、柵高h=10 cm時,消能效果較優。為研究水流對懸柵穩定性影響情況,在懸柵表面均勻粘上細沙,然后進行放水沖刷,觀察沖刷效果。通過沖刷試驗,得到消力池內布置單層懸柵時,懸柵表面受沖刷情況,見圖3,可以發現,懸柵經過水流沖刷后,消力池上游段懸柵(見圖3(a)),即第1根懸柵表面所粘的細沙被水流沖走較多,懸柵裸露面積較大,說明第1根懸柵受水流沖擊較大,水流對其穩定性影響較大,在懸柵結構設計時應增加其抗沖刷強度;消力池下游段懸柵(見圖3(b))表面所粘的細沙被水流沖走較少,懸柵裸露面積較小,說明消力池下游段懸柵受水流沖擊較小,水流對其穩定性影響較小。
1.4.2雙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沖刷試驗
通過消力池內布置雙層懸柵模型試驗,得到雙層懸柵布置型式為層距b2=4cm、柵距b1=12 cm、柵條數n=11根時,消能效果較優。為研究水流對雙層懸柵穩定性影響情況,在懸柵表面均勻粘上細沙,然后進行放水沖刷,觀察雙層懸柵受水流沖刷效果。通過沖刷試驗,得到消力池內布置單層懸柵時,懸柵表面受沖刷情況,見圖4,可以發現,懸柵經過水流沖刷后,消力池上游段懸柵(見圖4(a)),即第1根懸柵表面所粘的細沙被水流沖走較多,懸柵裸露面積較大,說明第1根懸柵受水流沖擊較大,水流對其穩定性影響較大,在懸柵結構設計時應增加其抗壓強度;消力池下游段懸柵(見圖4(b))表面所粘的細沙被水流沖走較少,懸柵裸露面積較小,說明消力池下游段懸柵受水流沖擊較小,水流對其穩定性影響較小。對消力池內上層懸柵與下層懸柵的沖刷情況(見圖4(c)),可以得到下層懸柵表面所粘的細沙被水流沖走較多,懸柵裸露面積較大,而上層懸柵表面所粘的細沙被水流沖走較少,懸柵裸露面積較小,說明下層懸柵受水流沖擊較大,在懸柵結構設計時應增加其抗沖刷強度。
2數值模擬
2.1控制方程
由于懸柵消力池內有水流旋轉及旋流流動,由Yakhot和Orszag建立的RNG k-ε雙方程紊流模型考慮到該問題,能更好地處理高應變率及流線彎曲程度較大流動,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準確性。該紊流模型的連續方程、動量方程以及k、ε方程分別表示如下:
連續方程:
(1)
(2)
(3)
(4)
由于模型涉及自由液面的處理,而VOF法能較好地處理該問題。控制方程組的離散采用有限體積法,通過欠松弛迭代方法求解離散控制方程組,數值計算采用PISO算法,與SIMPLE算法相比,PISO增加了一個修正步,能更好地同時滿足動量方程和連續方程,并且計算精度高,收斂所需時間少。
2.2網格劃分與邊界條件設定
根據試驗模型,數值模擬建模在對懸柵消力池進行網格劃分時,均采用六面體結構化網格(見圖5),網格尺寸范圍為2~2.5 cm;由于消力池內布置雙層懸柵部分是數值模擬計算主要區域,故該區域內網格劃分較密,網格尺寸范圍為0.8~1.5 cm,由于不同計算方案時懸柵的柵條數、柵距以及層距均不一樣,因此網格劃分的疏密程度均不同,各方案模型網格總數量大約為29 000個。
在邊界條件設定時,消力池進口邊界采用速度進口,進口速度數值根據物理模型試驗中實測流量換算而得;出口邊界和上邊界均采用壓力進口,其壓強值均為大氣壓強;湍流近壁區采用標準壁面函數進行處理,壁面采用無滑移條件。
2.3單、雙層懸柵較優布置時計算結果分析
通過數值模擬計算得到單、雙層懸柵較優布置時消力池內流速分布(見圖6、圖7)和壓強分布(見圖8、圖9),可以得知,懸柵較優布置時消力池上游段(見圖6(a)、圖7(a)),水流剛進入消力池內,流速較大,引起的動水壓強較大,因此消力池上游段的總壓強較大(見圖8(a)、圖9(a));水流與懸柵相互作用之后,到消力池下游段(見圖6(b)、圖7(b)),水流流速減小,引起的動水壓強較小,因此消力池上游段的總壓強較小(見圖8(b)、圖9(b)),與模型試驗相吻合。
2.4單、雙層懸柵較優布置時懸柵周圍壓強差分析
懸柵的穩定性受到極大影響,懸柵四面以迎水面和背水面受到水流作用更為明顯,因此以懸柵迎水面p1與背水面p2所受到的時均壓強差△p(下面簡稱:壓強差)來表征懸柵受到水流作用的大小,但不論壓強差值是正還是負,均會對懸柵結構穩定產生影響,為便于分析,取時均壓強差△p的絕對值|△p|進行數據處理其中|△p|由式5計算。
|△p|=|p1-p2| (5)
通過數值模擬計算,得到消力池內布置單、雙層懸柵時,各個懸柵迎水面與背水面所受到的壓強差|△p|,見表3。可知,消力池內布置單層懸柵后,每根懸柵的壓強差均不同,但1號懸柵所受壓強差最大|△p|,1號懸柵的壓強差為397.32 Pa,該值遠大于其它懸柵所受到壓強差值,這是因為水流剛進入消力池時,水流動能較大,動能水頭所形成的動水壓強較大,1號懸柵直接受到水流沖擊,同一水深處靜水壓強相差不大,懸柵迎水面與背水面動水壓強差別較大,則所受壓強差較大,而其它懸柵并未直接受到水流沖擊,懸柵動水壓強差別較小,則所受壓強差較小,因此在1號懸柵結構設計時應提高其抗沖刷強度,與模型試驗結果相吻合。
消力池內布置雙層懸柵后,每根懸柵的壓強差均不同,但1號懸柵所受壓強差△p均為最大,1號懸柵的壓強差為702.79 Pa,該值遠大于其它懸柵所受到壓強差值,這是因為水流剛進入消力池時,水流動能較大,動能水頭所形成的動水壓強較大,1號懸柵直接受到水流沖擊,同一水深處靜水壓強相差不大,懸柵迎水面與背水面動水壓強差別較大,則所受壓強差較大,而其它懸柵并未直接受到水流沖擊,懸柵動水壓強差別較小,則所受壓強差較小,因此在1號懸柵結構設計時應提高其抗沖刷強度。表4中1號~5號為保持渥奇段4根和消力池前端1根固定懸柵,6號~16號為消力池內隨計算方案變化的懸柵,其中6號、8號、10號、12號、14號、16號、為上層懸柵,7號、9號、11號、13號、15號為下層懸柵,對比上、下層懸柵壓強差可知,下層懸柵所受壓強差均比相鄰上層懸柵大,由于上層懸柵離底板距離較大,迎水面和背水面靜水壓強差與動水壓強差均相差不大,則壓強差較小;而下層懸柵離底板距離較小,靜水壓強差較小,動水壓強差較大,則壓強差較大,與模型試驗結果相吻合。因此懸柵結構穩定性設計時,需增加下層懸柵的抗沖刷強度。
3結論
為研究在消力池內布置懸柵后水流對懸柵穩定性影響情況,通過模型試驗和數值模擬計算,對比分析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1)根據在單寬流量設計值下,消力池內懸柵不同布置型式的消能效果,得到單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為柵條數為11根、柵距為5.5 cm、柵高為10cm;雙層懸柵較優布置型式為柵條數為11根、柵距為12 cm、層距為4咖。
(21通過模型試驗,得到單層懸柵布置時,第1根懸柵沖刷比較嚴重;雙層懸柵布置時,第1根懸柵和下層懸柵沖刷比較嚴重。根據數值模擬,得到計算結果與模型試驗結果相吻合;并提取消力池內單、雙層懸柵周圍的壓強差,得到單層懸柵布置時,第1根懸柵壓強差較大;雙層懸柵布置時,第1根懸柵和下層懸柵壓強差較大。說明在單層懸柵布置時,第1根懸柵在結構設計時需要提高其抗沖刷強度;在雙層懸柵布置時,第1根懸柵和下層懸柵在結構設計時需要提高其抗沖刷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