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宜
“同學們,當我們邁出校園,走進社會,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生活體驗:上樹捉蟬,下河游泳,幫大人喂豬、放羊、趕鴨子……”梁老師饒有趣味地向同學們問道。
班里一下子炸開了鍋,個個都打開了話匣子。梁老師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下來,問道:“如果把這些寫下來的話,怎樣才能打動讀者呢?”
見同學們面露難色,梁老師出示了下面兩個“抓魚”的片段,要求大家對照著看看:
(一)
突然,我們發現水里有魚!于是,我叫上阿黃一起追捕它,第一次我們失敗了,魚兒嘚瑟地向我們擺擺尾,真可惡!第二次,我們仨一起前后包抄,圍攻小魚,結果又被它溜走了,我們真是欲哭無淚!
(二)
“阿黃,那里有魚。快,快抓住它!”我發現一條中指那么長的小魚正向不遠處的阿黃游去,便一個勁兒地朝阿黃大喊。說時遲那時快,阿黃一個猛子撲下去,跟著爬起身緊握雙手,興奮地歡呼:“我抓到了,我抓到了!”松手一看,卻是水草一把。“魚呢?我明明抓到了呀!”阿黃的臉上寫滿了“失望”兩個字?!霸谀悄?,阿黃,你在前面攔截,我在后面追趕,阿蘇你在外圍包抄。”我一邊分配工作,一邊快馬加鞭地向小魚跑去。小魚似乎聽懂了我的話,箭一般地游走了。我呢,不到黃河不死心,仍然窮追不舍。小魚拼命地游,我拼命地追,上演了一出“人魚大戰”。
突然,小魚被前面的石頭擋住了去路。阿黃拿著不知從哪撿來的瓶子,正站在石頭旁邊等它自投羅網呢!我“嘿嘿”地奸笑了幾聲,心想:“這回看你往哪跑,被我們三大金剛包圍了吧?”三人眼神交流片刻后,默契地在同一時間猛地向小魚撲了下去,哪知道這條玲瓏嬌小的魚兒竟如此詭計多端,身手敏捷,它一個扭身便從我們指尖沖了出去。而我們呢?三個頭撞在一起,“砰”的一聲,面朝下跌趴在水里。
由你來評
同樣都是寫抓魚,片段(一)只是用直白的語言交代了“我們抓魚,兩次都失敗了”這樣一件事,究竟抓魚的過程是怎樣的,讀者是無法感受到的。而片段(二)就寫得非常生動,因為作者準確地加入每個人捉魚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等,讀起來才一點也不覺得單調。
比如阿黃抓魚時,_______________一系列動詞,加上_______________的表情,連我們都不由得要為他歡呼了,結果卻失敗了。這時,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話就顯得非常重要,_______________,告訴我們新的機會出現了,讓我們有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整個過程跌宕起伏,就像坐過山車似的,每一步都緊緊地抓住了讀者的視線。
尤其是小作者對第二次抓魚的描寫,當我們以為勝券在握時,小作者卻從魚兒的敏捷入手,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兩個詞語突出了小魚的機智,三個人跌趴在水里的情景,實在是有趣極了!雖然沒抓到魚,但是又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