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芳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朱熹文旅學院
【摘 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對于家庭貧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的的資助工作雖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擬探討新形勢下提高資助精準度和公平公正行的辦法和措施。
【關鍵詞】資助;信度;公平公
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迅速發展以及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學生能有機會走入大學校園繼續求學;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以及個體差異等等因素,高校確實存在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無力承擔其學業和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日常生活缺乏基本的經濟保障。生活方面的困境必然對其心理和身體的成長和學業的發展帶來種種不利影響。因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和措施,旨在幫助家庭有困難的在校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自政策實施以來,已給千萬大學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然而,其實施過程中,仍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從其實施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探討提高資助精準度和效率的方法和路徑。
一 、當前貧困生認定的主要問題
首先,貧困生認定依據的信度有待提高。 目前,在校學生申請貧困認定,主要是基于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該表簡要概括了申請人的家庭經濟情況,如家庭人口數、家庭成員職業、收入情況,并且需要由當地民政部門蓋章。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份調查表的真實性、可靠性卻不得而知。這一方面是由于申請人本身的誠信水平,另一方面當地相關部門的審查未必到位。誠然,在認定過程中,輔導員及評定小組也會綜合考慮申請人平時生活的開銷度用情況,但其實際可參照性也較有限。在評定方法上,高校通常以班級為單位,由評定小組成員進行投票表決并最終認定,這種方式看似公平民主,卻也難免受一些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例如:有些同學家庭經濟并非真正困難,平時各方面表現一般,但善于拉攏關系,在同學中人緣較好,這樣在投票中必然占有優勢。另一方面,某些家庭經濟真正困難,靦腆內向不善交際,從而人緣關系一般的同學卻往往因得票較低而與資助無緣。
其次,缺乏責任回饋機制,單向索取。近年來,國家逐年提高國家助學金的資助范圍和資助額度以緩解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壓力,而且這種資助是無償的,并未要求受惠者進行任何形式的回饋---既沒有在學業成績上作出任何相關要求;也沒有對其社會責任上進行要求,如社區服務、義工等。由此,一方面會導致申請門檻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它似乎會讓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貧困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接受援助,而且是無償的。一定意義上,資助貧困會異化為獎勵貧困,受助者的感恩之心、回饋社會之心必然會淡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激起非資助學生的心理的不平衡,同樣是在校學生,別人卻因貧困生的特殊身份得到了資助,如果單從物質方面衡量,資助金額甚至往往大大超過通過辛勤努力和良好的素質得來的獎學金,這極大地挫傷了部分學生獨立進取的積極性,當然也不利于同學之間的互尊互愛、和諧相處。
再次,資助工作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的資助工作作為輔導員日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輔導員組織班級評議人員共同認定,尚不存在特定的機構或部門專門負責貧困生工作。另一方面,又缺乏可靠的客觀數據,而輔導員在觀察能力和工作方法和能力方面都有差異,由此,其專業性和針對性均有待提高,
二 、提高資助精準度的路徑探索
基于以上主要問題,為了提高資助的精準度和公平公正性,實現家庭貧困學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對現有的實施方法進行改進。
首先,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體系。如前所述,在資助工作的的評定過程中,部分學生家庭并不困難,卻通過開具假證明、編造家庭經濟情況差以及拉攏同學關系等方式申請資助。在獲得資助后,往往會不合理地使用資助款項。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其誠信意識的薄弱。當然,誠信體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家庭、社會、高校、政府和個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還需要引入一些監督機制,通過制度予以約束,從而逐漸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意識行為。具體來說,可以建立誠信檔案,客觀地記錄在校期間的表現,從而督促其增強自身的行為約束,一定意義上能夠提高資助工作過程中個人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
其次,多部門密切配合做好貧困生精準認定工作。貧困生問題不僅是高校的主要工作,而是一個需要重視的社會問題。就目前的實際工作而言,資助模式是建立在有效的家庭經濟評估的基礎上的,僅僅依靠高校很難獲取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相關的可靠客觀數據,相對而言,當地政府更加清楚申請人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這就需要政府在審核蓋章時確實把關,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而不能僅僅是程序性地蓋章。另一方面,在今天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要構建起高校、銀行、民政、房管等部門資源共享的立體的信息平臺,為精準定位家庭貧困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
最后,明晰貧困認定標準,提高資助工作認定的科學性。國家資助政策的初衷是要滿足家庭貧困學生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基本需求,從而保障其能順利完成學業。實際工作中,資助工作往往基于學生個人的申請材料來認定其貧困程度和受資助等級。然而,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學生個體對什么是“基本需求”的定義往往不同,他們對于維持學習和生活正常進行所需要的物質的數量也有差異。因此,往往會有一些月消費額在大學生平均消費水平之上的同學認為自己困難。由此,有必要通過調查分析,確定某地區在一定的時間內大致的消費水平,從而確立一個清晰的貧困認定標準。
最后,進行責任教育和愛心教育,增強其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雖有差異,但都是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前者強調個體對社會和他人的義務,而后者注重個體對他人的回饋。它們共同作用激勵貧困學生早日自強自立,提高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同時,還需引入一定的約束機制。目前,從國家助學金的認定到發放的整個過程,其受惠者除了在最初申請時填寫相關電子或紙質申請表格,出具一份由當地民政部門蓋章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之外,并沒有任何其他的義務,也沒有任何的形式的回饋機制、約束機制。因此,為了促進健康向上的氛圍,高校應該對受助生的日常表現、學習成績、社會服務等方面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強調其對社會的回饋,增強感恩之心。
三、 結語
總而言之,做好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意義重大,需要多部門的密切配合。首先,大學生群體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誠信意識,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自立自強。其次,要利用大數據時代的資源優勢,確立可行的認定標準和依據,實行貧困學生的精準識別,為客觀公正地做好資助工作、為家庭貧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薛深,胡相峰.高校貧困生資助的人文關懷[J].教育評論,2008(3).
[2]歐巧云.探索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三維建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3).
[3]夏 欣.淺談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及誠信體系建設[J].學理論,2012(20).
[4]吳燕端.大學生資助體系下誠信和感恩教育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 教育科學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