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波+孫凌云
遼寧科技學院人藝學院
【摘 要】本溪鼓樂是遼寧鼓樂的一個分支,主要由鼓嗩吶樂與笙管樂組成的器樂合奏形式,用于民間婚喪嫁娶禮俗之中,是當地民俗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根據調研,本溪鼓樂于2009年收錄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傳承人生活窘迫,生存現狀令人堪憂。本文通過對本溪鼓樂邴家班子與鐵嶺鼓樂鐵嶺縣橫道鎮的鼓樂班子進行比較,發現兩地鼓樂發展差異,提出對本溪鼓樂的傳承保護的思考。
【關鍵詞】本溪鼓樂; 鐵嶺鼓樂;生存差異
1.遼寧鼓樂的發展概況
遼寧鼓樂是指以吹、打樂器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的概稱。常用樂器包括嗩吶、笙、笛、琴、鐘、鑼、鼓、镲等民族打擊樂器;表演形式包括鼓曲、鼓歌、鼓舞、鼓戲等與鼓結合的各類文藝形式。[1]遼寧鼓樂分為嗩吶樂和笙管樂,又根據風格特點、演奏曲目等劃分為遼南、遼西、遼東、沈陽、遼北、朝陽等六個地方派別,是遼寧民間日常節慶禮儀婚喪嫁娶活動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2006年5月20日,遼寧鼓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遼寧鼓樂有著自己的傳承譜系,它以民俗為依托,以家族班社為宗系,秉承“以師帶徒,口傳心授”的祖訓,聲聲不息.最快什么時間能發[2]遼寧鼓樂多在民間婚喪儀式中演奏,有坐堂和行路兩種演出形式。
遼寧省共有市級以上鼓樂非遺項目9項。國家級名錄項目有遼陽鼓樂、丹東鼓樂、建平十王會,省級名錄項目有本溪鼓樂、復州鼓樂,市級名錄項目有岫巖民間鼓樂、建昌鼓樂、海城鼓樂、朝陽鼓樂、榆州鼓樂。遼寧鼓樂依然盛行不衰,但演奏的傳統曲目已經日漸減少,尤其是大牌子曲和漢曲,能完整演奏者寥寥無幾,出現了鼓樂活動興盛而傳統樂曲卻走向瀕危的尷尬局面,需要有關方面加以保護。
2.本溪鼓樂現狀不容樂觀,傳承保護與生存現狀矛盾突出
本溪鼓樂是遼寧鼓樂的一個分支,它廣泛流傳在本溪地區。是以其板式清晰、旋律曲折、情緒激昂、音色優美而著名,以本溪縣堿廠鎮著名鼓樂藝人邴玉書之子邴憲坤為代表的邴家鼓樂班常年活躍在本溪山區,是六代相傳的鼓樂世家,邴家班子的笙管樂,不但擅長遼東的演奏風格,還能嫻熟的運用遼南風格進行演奏。邴玉書曾經得到其叔父邴長禮,藝名邴五爺的親授,是本溪地區著名的鼓樂藝人。傳統曲目有《三祭子》《小朝元》《上下山》和《泰山頂》。尤其是邴憲坤的演奏既不同與遼南的鼓樂風格,還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他演奏的“引子”結構獨特,過渡自然流暢,是其他地方鼓樂所沒有的。本溪鼓樂的傳承體制與其他傳統音樂一樣,屬于“口傳心授”。傳者口唱,承者聆聽,然后模仿再現。
傳承人邴憲坤帶領本溪鼓樂器樂演奏組合參加當地民俗喪葬活動是他主要生存經濟來源,選擇邴憲坤的本溪鼓樂的人家,認為他吹奏的專業、地道。同時,每周有來自丹東等地的學員學習喇叭的吹奏,賺取點講課費,參加市、省級非遺活動展演、比賽賺取補助費。
由于當地民俗喪葬沒有固定時間和地點,而且大多在戶外,吹奏一個場次下來,風寒露宿,五味雜陳。只是他需要承接聯系事宜、組織安排工作、制作修補工具等等分心費力,現妻子身患疾病,女兒已出嫁,家里三畝地承包給了別人。他沒有把本溪鼓樂傳承給兒子,而是傳給了他的幾個徒弟,覺得傳承路途坎坷,經濟效益偏低。甚至無暇照料妻子,而留給研究發展本溪鼓樂的時間和心境就太少了。
3.鐵嶺地區鼓樂曲目耳熟能詳靈活多樣,順應市場需求
鐵嶺市鐵嶺縣橫道鎮2008年前后生存著大大小小多家鼓樂班子,但發展到目前,市場需求只只有寥寥可數的鼓樂班子存活下來,現在僅僅生存著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鼓樂班子——楊氏鼓樂班子。楊氏的鼓家班子正是順應了社會發展,有市場,有前景。
楊氏鼓樂班子只做喪葬禮儀活動,做活的時候搭棚子,擺音響。常帶4~5人的吹奏人員進行合奏,樂器有喇叭、镲、大鼓、小嗩吶、大嗩吶、電子琴等民樂器,根據不同情緒、形式需求采用不同樂器組合。收費標準若需3天收費在4000元,2天在3000元。如果去世的人在70歲~80歲,剛開始會吹奏大多悲傷、緩慢的曲目,不用電子琴伴奏,但接下來在近三天的大多時間里,會吹奏大量歡快的曲目,如《哭七關》《哭九包等》,樂隊里大量運用電子琴這一電聲樂器,強烈的節奏感烘托出歡快熱烈的情緒。同時,還會吹奏一些當代流行歌曲改編的器樂曲。有的甚至會在第二天晚上有二人轉、雜技等另收費節目。如果去世的人年紀較輕,則吹奏大量的悲傷緩慢的曲目,電聲只打些節奏或過門等。
4.本溪鼓樂與鐵嶺鼓樂生存發展存在差異之比較
4.1楊氏鼓樂班子由于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全圍繞市場需求,一心一意做好當代的喪葬鼓樂曲目,因此在幾天的喪葬禮儀活動中,表演傳統鼓樂意義上的曲目約占三分之一,而演奏現代流行、耳熟能詳的作品約占三分之二,村民能夠聽懂,易于接受,貼近當代鄉村生活的習性,而且安排表演形式靈活多樣,可見其活動安排的曲目是得到當地村民的認可,雖收費較高,但符合市場需求,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及影響力。
鐵嶺地區生存多個像楊氏鼓樂這樣的班子,他們的優勢是迎合市場需求,經濟收入可觀,真正把這作為事業來做。但目前只有個別鼓樂班子能夠完整演奏漢曲以及大牌子曲,演奏小牌子雜曲較多,演奏秧歌調和現代曲目比較普遍。缺乏對于傳統鼓樂曲目的挖掘,傳承有待提高。沒有出現象本溪鼓樂邴先坤家族傳承意義上的傳承人,當然就沒有傳承傳統鼓樂曲目的機會。
4.2本溪鼓樂與之恰恰相反,雖然受到國家的保護,自身要做到有益于傳承保護的工作來,比如通過演奏傳統曲目參加省市縣級展演、比賽、宣傳等,每年根據參加的積極性及效果,會獲得省市級相對應等級的經費投入。那么,他們就要時常排練傳統曲目,完成非遺保護中心等單位安排的任務,做好保護傳承工作,需要時間、場地、人員及經費來完成。但同時,他們還要通過競爭,靠接活來維持生計,現場表演傳統曲目較多于現代作品,樂器組合中沒有電聲樂器,不能擴大影響,因此出現傳承保護與生存現狀相互沖突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邴家班子的本溪鼓樂同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懂樂譜且藝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本溪鼓樂活動區域逐漸縮小,如今只能在農村和城鄉結合部活動;經濟收入偏低、生活窘迫,無力帶徒授藝,發展、弘揚民族民間藝術力量微博。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朱曉東在闡釋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時說,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創新發展、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3]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最實在、最具體、最直接、最真實的體現。總之,對民間藝術的傳承,要讓年輕的藝人多掌握一些傳統的技藝,不能讓幾百年流傳下來的鼓樂藝術從我們這個時代消失。和一些依靠口傳身授方式加以傳承的文化遺產一樣,雖有一些鼓樂班在活動,但將鼓樂精髓繼承下來的藝人卻寥寥無幾;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加以保護,傳統的本溪鼓樂與鐵嶺鼓樂將難逃滅絕的命運。
參考文獻:
[1]趙農,在非物質物質之間—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06):20-22.
[2] 李乾夫,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自覺與保護[J];大理學院學報;2009(11):112-114.
[3]陳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J];民營科技;2008年(12):45-47.
作者簡介:
王君波(1996-)男,遼寧鐵嶺人,遼寧科技學院人藝學院音樂表演專業學生
孫凌云 (1971-)女,遼寧本溪人, 遼寧科技學院人藝學院音樂教研室講師
課題:
2016年教育部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溪鼓樂傳承工作室》(201611430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