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職業技術學院
【摘 要】社區生態旅游日益成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分支,涉及政府、投資者、經營者、當地居民等多個利益主體。其中,當地居民是其中的重要主體。如何從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影響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的支持度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居民感知;社區生態旅游;旅游效益
社區生態旅游業是個綜合行業,涉及到較多利益主體,地區旅游業的各個利益主體的感知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區旅游的發展[1]。當前,研究社區生態旅游,如何統籌兼顧政府部門、旅游經營者,尤其是社區居民的利益,成為重要課題。
一、居民感知與社區生態旅游
(一)居民感知
作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幾乎所有有關社區生態旅游的研究都與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的感知有關。[1]社區生態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可能是居民感知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例如就業、增加收入等等,并為也為政府增加稅收。[2]
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的效益感知可能是多維度、多因素、復雜的,但是大多研究認為,可以從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這三個方面來分析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的感知。[3] 許多學者認為,影響居民對生態旅游社區感知的一些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4]
(二)社區生態旅游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社區生態旅游(CBET) 的研究[5]漸漸增多,研究成果發表在大量的學術期刊、研究報告、會議論文集、內部出版物和網站中。我們往往這樣定義社區生態旅游:社區生態旅游是指社區參與的、以可持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內容的地區旅游。在社區生態旅游研究中,一個關鍵的研究點就是利益相關者的研究。社區生態旅游中有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例如社區居民、地區政府、旅游經營者、旅游者等。在CBET項目中,每個參與者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占據一定的位置。居民是社區生態旅游最核心的利益相關者,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的感知和支持度是影響社區生態旅游可否可持續發展且發展好的重要因素,因此最受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
二、社區生態旅游效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中規定:旅游業發展應當遵循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6]本研究主要從居民感知和黃尾鎮社區生態旅游效益現狀的角度來分析社區生態旅游可能給居民帶來的效益影響,為后面的實證研究作理論探索。
(一)生態效益
在生態環境方面,生態效益主要是指協調旅游活動對環境建設和景區環境衛生與改善,減少旅游對當地社區自然生態當面的破壞等。
從前期國內的研究來看,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的生態效益感知中,往往有著強烈的社區環境保護責任感,居民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意義重大,對居民和社區發展十分重要[7]。一些居民對生態旅游、生態環境的開發和保護有著積極的認識,認為社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對社區生態環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也愿意為發展旅游而保護資源和環境。但是,居民往往也擔心,旅游開發過程中,可能存在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社區生態環境的現象。
黃尾鎮生態資源豐富,全鎮總面積103平方公里,山、谷、林眾多,山區面積122880畝,林地面積達9218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0%,且擁有繁多的名古木,其中,有全國最大的銀縷梅(國家一級保護珍稀野生植物)種群。隨著黃尾鎮生態旅游的開發,政府、居民均逐漸意識到生態資源帶來的巨大效益,也開始意識到開發和保護生態資源的重要性。
(二)社會效益
社會文化區、風景名勝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區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當地基礎設施狀況、居民滿意旅游活動等都是社會效益[8]。
從前期國內的研究來看,對居民而言,社區生態旅游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社區文化和社會關系兩個維度。居民感知比較強烈的往往是社區衛生狀況、基礎設施、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方面的改善,同時,居民也很關注社區公德意識、同外界信息交流溝通機會增多、社區傳統文化觀念增強等等,女性居民往往還在意女性就業機會的明顯增加。對于地區發展而言,社區生態旅游發展對地區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提升地區知名度等都有重要影響。然而,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將給居民帶來許多負面的生態效益,例如游客涌入干擾居民的日常生活、外來人口的混亂等可能擾亂社會保障等。
從黃尾鎮目前生態旅游開發現狀來看,黃尾鎮是岳西縣重點建設的風情鄉鎮,被譽為“小上海”。黃尾鎮強力提升鎮區內的教育、醫療、養老、通訊、供水、供電、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還成立城市執法管理中隊,加強城鎮的管理工作。黃尾鎮發展生態旅游,也帶動了鄉鎮公路建設和綠化,近年來,新修鎮路5公里,新村路41公里,新綠化面積達15000平方米,新安裝路燈200余盞,并建立鎮中心衛生清潔站和新的垃圾處理填埋場,購買了數百個垃圾,著力實現鄉鎮綠化、照明、美化、清潔,建設適應旅游、適應經營、適應居住的一體化風情城鎮。
(三)經濟效益
旅游給社區帶來的經濟效益屬于經濟方面,包括:社區生態旅游對村民收入水平和收入方式的增多、社區生態旅游對地區經濟的貢獻程度和對社區就業的貢獻情況,還涉及到社區旅游收益分配的公平性等等。
從以往國內的研究來看,社區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收入和就業兩個維度上[7],從長遠地區發展來說,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感知因素之一。社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發展往往可能讓居民感受到收入水平和收入方式的增加,收入支配觀念也會發生些許改變,例如,居民開始關注社區生態旅游經營和相關項目(如承包魚塘、投資農家樂等)的投資。然而,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也會讓居民產生負面的經濟效益感知,例如,隨著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和旅游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成本可能會有所增加等等。
從黃尾鎮生態旅游發展現狀看,依托鎮內良好的生態資源,黃尾鎮強大的交通區位優勢放大,通過旅游強鎮,黃尾鎮建設成了區域性交通重地,鎮內云峰峽谷、馬園千畝牛草山、中河10里銀珠河、云峰闊灘、祖師殿、黃尾河暴動紀念亭等旅游景點吸引了達幾百萬次游客,目前鎮內有各類商業網點200余家,外來務工、經商人口超過6000人,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三、基于居民感知的黃尾鎮社區生態旅游效益分析
本研究從居民態度、經濟效益感知、社會效益感知、生態效益感知等4個方面設計問卷,并隨機抽取黃尾鎮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30份。
(一)效益感知影響居民態度模型及數據分析
利用SPSS18.0分析相關系數矩陣,通過數據來挖掘因子之間的從屬關系。分析三個感知因素(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派生的六個方面(正面社會效益、負面社會效益;正面生態效益、負面生態效益;正面經濟效益、負面經濟效益)對居民態度的影響程度。
從分析來看,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負面態度受各負面感知指標中負面經濟指標的影響最大(2.06),黃尾鎮居民很多認為“旅游扶貧投入多、產出少”“ 在家經營鄉村旅游不如外出務工”等。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負面態度受各負面感知指標中負面生態指標的影響最小(0.35),只有少數黃尾鎮居民認為“游客的到來使噪音增多”“零散經營戶未進行污染物處理,自然排放造成污染”。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正面態度受正面社會指標的影響最大(1.43),社區生態旅游促進了和外界的信息交流,文化資源得到了挖掘、保護、發揚、傳承,提高了地區知名度。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正面態度受正面經濟指標影響最小(0.56),黃尾鎮居民很多表示“生態旅游并沒有很好地增加居民收入”。
(二)基于居民感知的黃尾鎮社區生態旅游效益優化
社區生態旅游首先要在經濟上使居民獲益。可是如果社區生態旅游想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開發和管理過程中充分關注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通過調查發現,黃尾鎮社區生態旅游效益得以優化,就必須著手以下幾點。
1.引入投資者,構建旅游投資的良好機制。
黃尾鎮社區生態旅游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問題,雖然政府投入并不少,但是資金和管理技能仍然處于匱乏狀態,僅靠政府投資是難以持續的。所以,必須通過引入投資者來基本經濟問題,利用黃尾鎮良好的天然旅游資源,引入投資者,并規劃好投資者、政府、居民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在此過程中,黃尾鎮政府應當充分監督并保證黃尾鎮居民的利益,同時保證投資者的經濟利益,還要兼顧黃尾鎮的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
2.調動居民積極性,建立居民參與機制。
在調查中發現,黃尾鎮需要激發更廣泛的居民參與到社區生態旅游中來。黃尾鎮政府可以充分引導居民開發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不僅能促進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生態旅游中來,而且能深化黃尾鎮游客的人文體驗。突出黃尾鎮社區生態旅游特色。
3.政府深度介入,強化旅游整體規劃。
在調查中發現,因為政府沒有充分從社區生態旅游整體發展上來規劃、協調、規范黃尾鎮居民的社區生態旅游經營行為,導致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不夠到位。因而,要使黃尾鎮居民廣泛參與,黃尾鎮政府要成立相應的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機構,充分發揮政府的社區生態旅游經營管理職能,對黃尾鎮生態旅游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幫助黃尾鎮居民參與到社區生態旅游經營活動中來。
4.擴大正面影響,提前預防負面影響。
調查中發現,黃尾鎮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以正面感知為主,但是依然存在著部分負面感知。鎮內居民對發展社區生態旅游持有強烈的支持意愿,對現階段黃尾鎮生態旅游的發展滿意度還是很高的,但是又存在著一些意見和擔憂。這些都和黃尾鎮社區生態旅游發展還處于初期開發階段有著很大的關系。政府在發展社區生態旅游的同時,要注意調查關鍵利益主體——社區居民的感知,不斷擴大社區生態旅游的正面影響,提前預防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居民的積極性,發展好社區生態旅游。
參考文獻:
[1]馬奔,溫亞利.生態旅游對農戶家庭收入影響研究——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10):152-160.
[2]熊芳,劉開華.武陵山片區生態旅游發展的途徑探索[J].生態經濟,2016,32(11):112-115.
[3]許振宇,劉望保.藍色經濟視域下濕地資源開發模式探討——以福建省為例[J].生態經濟,2016,32(5):157-160.
[4]孫萍,蔡偉,王超等.鎮江市世業洲居民對推動生態旅游的認知與態度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26):92-96.
[5]唐峰陵,蔡夢雨.基于社區參與的廣西生態旅游發展探析--以梧州石表山休閑旅游風景區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5,(6):19-23.
[6]李飛,邵琪偉.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9.
[7]黃宏.中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34):237-240.
[8]徐娟,嚴賢春.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發展實證研究——以瓦屋山森林公園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34):12174-12176.
基金項目: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基于社區參與的大別山旅游扶貧實證研究--以岳西縣黃尾鎮為例”項目編號:SK2016A0575。
作者簡介:
余鋒,女(1983.7-)講師,研究方向:旅游政策與法規,安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