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摘 要】紅色文化遺產是一類特殊的文化遺產,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是無比珍貴的財富,具有獨特的特征和非常重要的保護價值。作為東北抗聯地區主要城市之一的牡丹江市擁有大量的紅色文化遺產,但是在保護與開發工作方面,由于保護手段及資金的限制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加強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對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紅色文化遺產;牡丹江;開發與保護
一、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現狀
在發展紅色旅游的五年規劃“121”工程中首次提出了紅色文化遺產概念并指出要建立“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紅色文化遺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遺產是指“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歷史階段內,包括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個革命時期存在、產生和創造的在歷史、藝術、社會學等方面有著重大革命紀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建筑物、遺跡,或者一些工藝品、文獻等實物和人類精神文化產品及其所承載、體現的革命歷史、事跡、精神。”【1】
本文從狹義的概念上對牡丹江紅色文化遺產進行研究探討。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分為物質紅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紅色文化遺產兩類。其中,物質紅色文化遺產主要包括革命遺址舊址、烈士陵園、紀念碑、紀念館、要塞遺址等,如:綏芬河鐵路大白樓—中共六大代表秘密過境居住地舊址、楊子榮烈士陵園、牡丹江愛國自衛戰爭殉難烈士紀念碑、馬駿紀念館、東寧要塞群等;非物質紅色文化遺產指這些遺址遺跡及紀念設施所承載的革命事跡、精神和一些反映它們的文學作品、歌曲、戲曲等。如;反映剿匪英雄楊子榮的一本書《林海雪原》、一部戲或電影《智取威虎山》。
目前黑龍江省具有革命遺址924處,其中牡丹江市224處,占全省革命遺址總數的24.24%,居于首位。牡丹江市主要革命遺址分布情況:市區有孟涇清烈士紀念碑、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園、“八女投江”雕塑、中共吉東局第二、三、四次工作會議遺址等18處;綏芬河市有綏芬河站—綏芬河站黨支部舊址、鐵路工團活動舊址、李春榮故居等15處;海林市有楊子榮烈士陵園、海林威虎山剿匪紀念地、東北抗日聯軍柴河東山密營遺址群等15處;東寧縣有中共東寧黨組織早期活動地、沙河子烈士陵園、三岔口地下交通站遺址等13處;寧安市有張聞天工作室、石門子站斗遺址、陳翰章犧牲地等26處;穆棱市有中共穆棱縣誕生地遺址、綏東軍分區司令部遺址等16處;林口縣有八女英雄楊貴珍故鄉紀念碑、大盤道伏擊戰遺址等12處。牡丹江市革命遺址224處中,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2處,省級5處,市級5處,縣級14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2處,省級4處,縣級14處。
另外,目前牡丹江市革命遺址保存狀況為:保存好的18處,保存較好的58處,一般的76處,較差的28處,差的22處,消失的22處。我們看可以看出牡丹江市革命遺址從一般到較差再到差,最后到消失的紅色文化遺產共有148處,占全市革命遺址總數的66%以上。建國以來,隨著社會發展,一批革命遺址在城區規劃改造中被拆除,而未拆除的遺址中也有大部分處于危房狀態,如不抓緊維修加固,將會造成一大批革命遺址消失。因此,加強對牡丹江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勢嚴峻,刻不容緩。
二、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1.保護力度不夠,開發不平衡。全市的紅色文化遺產缺乏整體戰略思維,保護開發不平衡。在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有關管理機制不健全、規章制度不完善。另外,在牡丹江各城區和縣域內都分布著各類紅色文化遺產,行政歸屬不同造成了這些文化遺產在管理問題上比較混亂,阻礙了牡丹江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2.公眾參與意識薄弱。雖然牡丹江市部分紅色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開發,但是由于公眾參與保護意識薄弱,群眾沒有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遺址的財富性和保護的重要性,導致很多紅色文化遺產原貌被改變,原真性和完整性被破壞。同時,隨著社會更替,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革命歷史不了解,對革命史跡、人物及其精神不關心,面對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缺乏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
3.缺乏相關專業人才。伴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推進,紅色文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出現了專業性、技術性、學術性、實踐性較強的特征,這就要求從事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者,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還要有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術的支撐。
4.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處理不當。在旅游開發中,沒有處理好紅色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關系。旅游開發者片面強調經濟效益,在開發中規劃建設各類現代化設施,致使紅色文化遺產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
5.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目前,在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比較完善的法律,我國還沒有。紅色歷史
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散見于《文物保護法》《城市規劃法》《環境保護法》等,而執法權分別由文
物、城市規劃、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等多頭負責?!?】
三、加強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措施
1.加大保護力度。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首要的是解決經費問題。一方面,各級政府要重視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意識地增加用于保護紅色文化遺產的財政撥款額度,確保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可以借鑒法國利用社會基金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通過社會融資的方式來拓寬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來源,以此來保護紅色文化遺產。同時,通過開發紅色文化遺產帶動牡丹江紅色旅游發展,進而將紅色旅游的部分經濟收益再次投入到紅色文化遺產保護之中?!?】第二,理順紅色文化遺產的管理體制,完善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制度。目前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有的由牡丹江市管理,還有的分屬各縣區市博物館、文化局等,管理體制混亂,不利于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政府應成立專門的機構,根據各縣區市的實際情況,統一協調,規范管理體制,并通過相應的制度保障,指導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2.開發與保護并重,增強全民參與保護意識。一是牡丹江市在開發紅色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其保護措施,應將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納入全市城鄉建設規劃中,既要對紅色文化遺產的精品進行重點保護開發,又要加強對其它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以便將來更好的開發利用,最終從整體規劃戰略角度來完成對其保護與開發的實施。二是加大保護開發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參與保護意識。信息時代下,要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網絡平臺等多種新媒體,加大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經常開展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題宣傳活動,促使人們自覺主動地投入到紅色文化遺產保護之中,增強全社會參與保護的觀念與責任意識,同時也是對牡丹江豐富的紅色文化的有利宣傳。
3.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所謂保護性開發是指“以保護為根本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最大目標,強調利用性保護,通過一系列科學方法對旅游資源進行的開發與利用”?!?】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在對其進行紅色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以“先保護后開發,邊保護邊開發”為原則,始終把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杜絕開發中的破壞行為,做到紅色文化遺產開發是對保護紅色文化遺產的促進;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對其開發利用。最終,實現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的良性循環,達到其可持續發展。
加強文保管理機構力量,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為防止多頭管理與執法,建議政府設立相關的文化遺產保護局,使機構編制與其承擔的職能任務相適應。另外,注重引進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挖掘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完成文物鑒定、技術保護、規劃編制、文物執法等工作。
四、總結
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紅色精神傳承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需要?!?】牡丹江市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應該在政府指導下,依靠多方面的力量,通過上述幾個方面加強保護與開發措施,使紅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地保護,并實現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
[1]曹學文.紅色文化遺產及其開發利用研究—以湘潭市為例[D].長沙: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陳俊文.淺議桂東縣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J].湘潮(下半月),2015,(07):110-112.
[3]禹玉環.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探討——以遵義市為例[J].山西檔案,2014,02:79-81.
[4]陳燕.論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的內涵與要素[J].商場現代化.2008(10).
基金項目:
國家旅游局2016年度“萬名旅游英才計劃”—研究型英才培養項目“龍江絲路帶”戰略下牡丹江紅色旅游開發導向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WMYC20161050)。
作者簡介:
李瑞(1989—),女,山東泰安人,牡丹江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