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東北地區碳排放效應研究

2017-06-05 15:01:12劉學榮趙婧宇李志學王靜靜王乾鑫
水土保持通報 2017年2期

劉學榮, 楊 琳, 王 穎, 趙婧宇, 李志學, 王靜靜, 王乾鑫, 周 嘉

(哈爾濱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地理環境遙感監測重點實驗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東北地區碳排放效應研究

劉學榮, 楊 琳, 王 穎, 趙婧宇, 李志學, 王靜靜, 王乾鑫, 周 嘉

(哈爾濱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地理環境遙感監測重點實驗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目的] 通過分析東北地區2000—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應,為東北地區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和碳減排提供參考。 [方法] 利用土地利用數據和能源消耗數據等,采用碳排放系數法,對東北地區2000—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源/匯進行計算,并分析其區域差異和碳排放強度。 [結果] (1) 建設用地是東北地區碳排放量的主要來源,對碳排放的貢獻率超過88%,遼寧省的碳排放量最多。 (2) 東北地區森林碳匯資源豐富,黑龍江省是東北地區碳吸收的主要來源。 (3) 東北地區人均碳排放強度呈緩慢增長態勢;地均碳排放強度先增長后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在持續穩定下降,但是當前其下降程度還遠遠不足以使碳排放總量減少。 (4) 東北地區是一個不均衡的區域,黑龍江省對其他區域有貢獻;吉林省碳排放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在內部區域已經自行承擔;遼寧省則損害了其他地區的利益。 [結論] 黑龍江省和吉林省面臨著一定的碳減排壓力,遼寧省面臨著較大的碳排放壓力,綜合來看東北地區面臨著較大的碳排放壓力。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東北地區; 不均衡性

文獻參數: 劉學榮, 楊琳, 王穎, 等.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東北地區碳排放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7,37(2):107-114.DOI: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5; Liu Xuerong, Yang Lin, Wang Ying, et al. Assess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 in Northeast China[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7,37(2):107-114.DOI: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5

隨著全球變暖帶來的一系列氣候問題,溫室氣體減排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次報告稱自前工業時代(1850—1900年)以來,二氧化碳濃度已經增加了40%,主要來自于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其次,則來自土地的開發利用。在1850—1998年近150 a間,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人類活動影響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1],土地利用變化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大約為24%[2],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已經引起廣泛關注。2014年11月12日《中美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確定了重大戰略安排,中國承諾到2030年左右實現我國的碳排放峰值控制。這表達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對于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十三五”規劃綱要表示今后5 a要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因此,東北老工業基地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進行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新時期發展的必然之路。國內外學者也圍繞土地利用碳排放展開了深入且系統的研究。Ali G[3]以巴基斯坦為例,評估了能源消耗、土地利用變化和碳排放之間的相互關系。方精云[4]對1981—2000年森林,草地,灌草叢和農作物等陸地植被碳匯量進行了估算;樸世龍[5]研究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的時空格局及其歷史演變過程;趙榮欽[6]探討了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儲量和碳通量狀況。目前研究熱點集中在區域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應研究,如湖南[7]、湖北[8]、江蘇[9-10]、陜西省[11]、武漢[12]、重慶[13-14]、煙臺[15]等省市,主要以省市層面的研究為主。景躍軍[16]研究了東北地區一次能源消費的碳排放現狀;陳玨[17]分析了黑龍江省土地利用變化的碳排放效應和時空格局,側重研究碳排放量的空間差異。目前國內就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和微觀的層面上,對于中觀區域內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則少見報道。因此,本研究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具有的碳源/匯作用入手,分析東北地區2000—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應,探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區域不均衡性和碳排放強度。研究結果可為東北地區的節能減排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為構建低碳土地利用發展模式提供建議。

1 研究區概況

本研究所指的東北地區為黑龍江、吉林、遼寧3省,介于北緯38°43′—53°33′,東經118°53′—135°05′,土地總面積達7.88×105km2,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8.21%。土地肥沃,耕地集中連片,是中國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東北林區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林區。2014年該區域區總人口為10 748.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7.86%,其中遼寧省4 244.2萬人,吉林省2 671.3萬人,黑龍江省3 833萬人。東北地區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57 469.1億元,占全國的9.03%,其中遼寧省GDP為28 626.6億元,吉林省GDP達到13 803.1億元,黑龍江省GDP為15 039.4億元。

2 數據來源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

采用2000—2014年東北3省土地利用、能源消費、人口、GDP、農產品經濟產量等統計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黑龍江統計年鑒》、《吉林統計年鑒》、《遼寧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業統計資料》等,以及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2007—2009年)和第9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2014—2018年)。部分年度森林面積和草地面積數據存在缺失,本文采用相鄰年度數據進行分析,運用相關公式估算及分析東北地區的碳排放量。

2.2 碳吸收計算方法

本研究主要對耕地、林地、草地、城市綠地和建設用地5種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進行研究。其中建設用地和耕地具有碳源效應。雖然耕地中的農作物可以吸收空氣中的CO2,但絕大部分在短期內經分解又釋放到了大氣中,導致耕地的的碳匯較小[18],因此將耕地視為碳源效應。林地、草地和城市綠地具有碳匯效應。

森林、草地和城市綠地碳吸收的計算方法為:

Ci=Si·βi

(1)

式中:Ci——第i種土地類型的碳吸收;Si——第i種土地類型的面積;βi——第i種土地類型的碳吸收率。

森林和草地碳吸收率借鑒謝鴻宇等[19]的研究成果,考慮到建設用地綠化部分既有草地,也有喬木、灌木,因此其碳吸收率采用草地和森林二者碳吸收率的平均值。

2.3 碳排放計算方法

2.3.1 耕地碳排放 耕地在人類進行農作物耕作活動中表現為碳源,主要包括化肥施用、農藥的使用、農業機械的使用、農業灌溉、農膜的耗用、翻耕導致的土壤有機碳庫動態變化和農作物秸稈焚燒等7方面造成的碳排放。計算公式為:

Et=GfA+TpB+(SmC+PmD)+

FaE+AiF+SmG+XiWiRjZeH

(2)

式中:Et——耕地碳排放;Gf,Tp,Sm,Pm,Fa,Ai,Xi,Wi,Rj,Ze——化肥使用量,農藥使用量,農作物種植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灌溉面積,農膜使用量,農作物經濟產量,草谷比,秸稈焚燒效率,秸稈焚燒比例,其中翻耕面積使用當年農作物種植面積數據。秸稈焚燒造成的碳排放主要考慮水稻、小麥、玉米、高粱、谷子、豆類、薯類、麻類、甜菜、煙葉等農作物,甜菜和煙葉的草谷比系數分別取0.1,1[20],其他系數主要來自農業技術經濟手冊;秸稈焚燒效率為88.9%,秸稈焚燒比例黑龍江和吉林為30%,遼寧為20%,中國為18.59%[21]。A,B,C,D,E,F,G和H為轉換系數,A,B值來自美國橡樹嶺實驗室,分別為0.895 6和4.934 1 kg/kg;C,D,E分別為16.47 kg/hm2,0.18 kg/kW,266.48 kg/hm2[22];F為5.18 kg/hm2,來自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IREEA);G為翻耕土地的碳排放系數,數值為3.126 kg/hm2,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H參考王革華[23]的研究,數值為1.247 t/t。

2.3.2 建設用地碳排放 建設用地承載的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了大量能源,因此建設用地的碳排放量采用間接估算法,即利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消耗量,將各種化石能源轉換為標準煤,再根據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計算得出建設用地的碳排放量。本文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原煤、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氣等8種主要能源進行計算,公式為:

Ep=∑ei=∑Ei·θi·βi

(3)

式中:Ep——建設用地碳排放量;ei——各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Ei——各種化石能源消耗量;θi——各種化石能源轉化為標準煤的轉換系數;βi——各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數。采用《中國能源統計年鑒》附錄中的各種能源折算標準煤參考系數,碳排放系數來自于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24]。

2.4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經濟貢獻系數

經濟貢獻系數用于衡量區域間碳排放經濟貢獻的公平性,是反映區域碳生產力的指標之一。經濟貢獻系數(ECC)=經濟貢獻率/土地利用碳排放占全國的比例。

(4)

式中:Gi——各區域的GDP;G——全國的GDP;Ci——各區域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C——全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25]。

由以上分析可知,若ECC>1,即某一區域經濟貢獻率大于碳排放的貢獻率,說明其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區域碳生產力強;反之,若ECC<1,區域碳生產力弱。

2.5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生態承載系數

生態承載系數用于衡量各區域碳生態容量貢獻的公平性,反映了區域的碳匯能力。生態承載系數(ESC)=主要碳匯對碳吸收量的比例/碳排放比例。

(5)

式中:CAi——各區域主要碳匯對碳的吸收量; CA——全國主要碳匯對碳的吸收量。

若ESC>1,即某一區域主要碳匯對碳的吸收的貢獻率大于碳排放的貢獻率,說明其具有相對較高的碳的生態容量,對其他區域有貢獻;反之則具有較低的碳的生態容量。

3 結果與分析

3.1 東北地區土地利用碳源/匯分析

3.1.1 東北地區碳排放分析 土地利用碳排放包括建設用地和耕地碳排放兩大類。建設用地碳排放量包括工業生產、生活等能源消耗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研究期內東北地區碳排放量不斷增加,2012年為拐點,以后有所減少。碳吸收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因此凈碳排放量逐漸增加,直至2012年以后有所下降。從總體情況來看,2012年之前東北地區建設用地碳排放量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耕地碳排放量呈現穩定增加的趨勢。

表1 東北地區2000-2014年土地利用碳源/匯狀況 104 t

注:正值代表碳源效應; 排放二氧化碳; 負值代表碳匯效應,吸收二氧化碳。

東北地區是全國的“大糧倉”,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耕作活動導致的碳排放與日俱增。其中耕地碳排放主要來自秸稈焚燒和化肥的施用,秸稈焚燒導致的碳排放量占研究期間農業碳排放總量的78.56%。黑龍江省的耕地碳排放量最多,吉林省次之,遼寧省最少。東北地區耕地碳排放量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耕地的碳減排控制依舊任重道遠,首要任務是解決秸稈的焚燒問題。研究期間的東北地區建設用地碳排放量為4.57×109t,占碳排放總量的88.70%。因此建設用地碳排放是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主要來源。根源在于東北地區以工業發展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城鎮化建設,消耗大量的煤炭和石油等能源導致高碳排放量。煤炭消費量、能源消費量與碳排放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說明煤炭作為東北地區的主要能源,其消費量的變化是導致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期間煤炭燃燒造成的碳排放比例維持在62.26%~70.19%,呈現波動增長的趨勢。石油比例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天然氣占據比例在緩慢增加。說明煤炭消費導致的碳排放量在東北地區總碳排放量中占有主要地位,從側面反映了東北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亟待調整。從圖1—2可以看出,在地區生產總值不斷增加的前提下,東北地區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現明顯的先增后減趨勢,年變化趨勢明顯,可分為3個階段。 (1) 緩慢增長階段(2000—2003年)。處于研究期的低水平階段,增長趨勢較為平緩。這一時期的碳排放水平遠低于研究期間的平均水平3.44×108t,該時期不僅耕地碳排放量少,且能源的消耗量相對較少,所以碳排放量相對較低。 (2) 快速增長階段(2004—2012年)。上漲趨勢尤為明顯,此階段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能源需求量大,2012年碳排放達4.75×108t,碳排放量為研究期間的頂峰時期,年平均增長率為7.16%。 (3) 平穩下降階段(2012—2014年)。碳排放量出現負增長現象。東北地區實施較嚴格的節能減排措施,淘汰高耗能產業,對能源消費的快速增加起到了抑制作用。隨著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消耗量的減少,碳排放量快速降低。隨著國家在“十二五”期間碳減排力度的加大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減排工作已初見成效,東北地區的碳排放量將逐漸呈現平穩下降的趨勢。

圖1 黑吉遼3省碳源/匯及凈碳排放量

圖2 東北地區土地利用碳排放變化及GDP時間序列曲線

3.1.2 東北地區碳吸收分析 東北地區森林碳匯資源豐富,帶來的碳匯效益不容小覷,城市綠地和草地碳匯量較小,且草地面積仍在持續減少。東北地區僅占國土面積的8.21%,研究期間碳吸收量占全國碳吸收量的平均比例為12.63%,表明東北地區為全國的碳匯儲量做出重要貢獻,其中以黑龍江省的碳匯資源最為豐富。黑龍江省森林碳吸收量豐富,黑龍江省森林碳吸收占東北地區森林碳吸收比例大約維持在60%,森林碳匯量穩中有升,研究期內總碳吸收量占東北地區碳吸收量平均比例為60.17%。因此,黑龍江省是東北地區碳吸收的主要來源(圖3)。

圖3 東北地區碳吸收構成及占全國比例

3.1.3 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區域差異分析 以2014年為例,遼寧省碳排放總量占東北地區碳排放總量的46.03%,碳排放量遠高于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主要原因是遼寧省城市化進程加速,對能源的需求量大,因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始終高于黑龍江和吉林省。盡管黑龍江省碳匯資源豐富,但因為碳排放量遠高于吉林省,因此凈碳排放量與吉林省數量相當,且處于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吉林省碳排放量相對較低。遼寧省的碳吸收量較小,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凈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直至2014年有回落現象。其中黑龍江省碳匯資源最豐富,遼寧省碳排放量最多。如圖4所示,東北3省和東北地區土地利用碳排放經濟貢獻系數均小于1,說明東北地區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率低下,其消耗了一定比例的能源,排放了一定比例的碳排放量,但其并沒有貢獻與碳排放量相匹配的經濟發展量。總體趨勢是經濟貢獻系數上升,特別是在2012年碳排放量下降以后,經濟貢獻系數有明顯提高,也表明東北地區在提高利用能源效率和開發利用新能源加大了力度,使得經濟貢獻系數有明顯增加趨勢。

圖4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經濟貢獻系數

從計算得到的生態承載系數看(圖5),東北地區內部存在一定的區域不均衡性。東北地區的生態承載系數盡管在2012年以后上升速度較快,但在研究期間幾乎始終低于1,說明其本身具有相對較低的碳的生態容量。黑龍江生態承載系數一直較高,對其他區域有貢獻;吉林省生態承載系數徘徊在1左右,表明其碳排放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在內部區域已經自行承擔。遼寧省的生態承載系數雖然在波動增長,但是始終低于0.4,表明遼寧省本身碳匯能力較低,碳排放比例遠超碳匯比例,損害了其他地區的利益,使得其他地區承擔了與碳排放量不成比例的溫室效應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遼寧省要提高碳匯量,降低碳排放量。

圖5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生態承載系數

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由于碳匯量不能完全抵消工業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導致其面臨著一定的碳排放壓力;遼寧省碳吸收量明顯低于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能源消費造成的碳排放量歷年來居高不下,說明15 a來,遼寧省由于能源結構的不合理以及高耗能工業的大量存在,導致其始終面臨著較大的碳排放壓力;總體來看,東北地區的碳排放量遠高于碳匯量,面臨著較大的碳排放壓力。

3.2 碳排放強度分析

碳排放量仍然是一個絕對數指標,只有與GDP、人口等指標相關聯才具有橫向比較的意義[7]。對東北3省和中國歷年的地均碳排放強度、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和人均碳排放強度的變化進行了分析。地均碳排放強度是指單位土地面積的碳排放量。黑龍江省碳排放強度低于全國水平,遼寧省、吉林省和東北地區均高于全國水平,其中遼寧省強度最高,遼寧省強度大約是黑龍江省的4倍。并且東北地區和東北3省均呈現先增長后降低的趨勢。人均碳排放強度呈緩慢增長態勢。人均碳排放受碳排放量和人口總量的影響。東北地區2000—2012年人均碳排放強度不斷上升,2013年開始下降,與整個研究期的碳排放量的變化趨勢一致。其中遼寧省強度較高,黑龍江省和吉林省水平基本相當,東北地區強度高于全國水平(圖6)。

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是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碳排放量,是反映和衡量碳排放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從理論上講,單位GDP碳排放量越小越好,它從側面反映了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和經濟發展中的科學技術水平[26]。由表2可知,東北3省和東北地區的強度略高于全國水平,差距在不斷縮小。同期,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強度呈現下降態勢。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在持續穩定下降,年均下降率為7.24%。主要原因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國家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根據何建坤[26]等的研究,如果要實現二氧化碳的絕對量減排,碳排放強度的下降率必須大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率。2000—2014年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從9 772.01億元增加至57 469.14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3.49%,明顯大于碳排放強度的下降率,因此當前碳排放強度的下降程度還遠遠不足以使碳排放總量減少。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使能源消耗強度和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大幅下降。

圖6 東北地區碳排放強度變化

表2 東北地區與全國2000-2014年碳排放強度變化

3.3 碳排放量的估算誤差分析

本文在計算秸稈焚燒造成的碳排放時使用的谷草比、燃燒效率、燃燒比例等都來自他人研究結果,有的是試驗結果,有的是估計值,并不能完全反映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很可能會造成碳排放計算的一定誤差。翻耕土地面積數據難以獲取,暫用農作物種植面積代替也導致一定程度的誤差。在計算建設用地碳排放時,受到相關數據的限制,本文只考慮了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消耗量,未將生產建設導致的土地利用變化考慮進去,生產建設用地顯著的改變了植被,即改變了固碳;改變了地表,影響土壤碳礦化。因此本文數據可能存在一定誤差。

4 結 論

(1) 研究期間,東北地區建設用地是碳排放量的主要來源。煤炭消費量的變化是導致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現明顯的先增后減趨勢,年變化趨勢明顯,可以分為緩慢增長階段、迅速增長階段、平穩下降階段。

(2) 碳吸收量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東北地區森林碳匯資源豐富,黑龍江省是東北地區碳吸收的主要來源。

(3) 遼寧省地均碳排放強度最高,大約是黑龍江省的4倍。東北地區和東北3省均呈現先增長后降低的趨勢。東北地區人均碳排放強度呈緩慢增長態勢。其中遼寧省強度較高,黑龍江省和吉林省水平基本相當,東北地區強度高于全國水平。東北3省和東北地區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略高于全國水平,但在持續穩定下降,差距在不斷縮小,但是當前碳排放強度的下降程度還遠遠不足以使碳排放總量減少。

(4) 東北地區內部存在一定的區域不均衡性。黑龍江生態承載系數一直較高,對其他區域有貢獻;吉林省碳排放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在內部區域已經自行承擔;遼寧省則損害了其他地區的利益,使得其他地區承擔了與碳排放量不成比例的溫室效應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黑龍江省和吉林省面臨著一定的碳排放壓力;遼寧省碳排放量最多,其始終面臨著較大的碳排放壓力;綜合來看東北地區面臨著較大的碳排放壓力。

5 對 策

土地利用變化僅次于化石燃料燃燒成為使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土地利用要順應低碳發展的要求,實現環境、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與共贏,就必須采用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模式,從“減排”和“增匯”兩個方面著手,確保土地利用的“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27]。從以下幾個方面針對東北地區低碳土地利用的策略問題進行探討。

(1) 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東北地區目前的能源結構依然以煤炭為主要類型,與東北地區產業結構發展和冬季取暖有重要關系。減少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耗,減少煤炭和石油在能源結構的比例,要提升煤炭的利用效率,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升級改造。應在鼓勵高能耗產業低碳轉化與清潔利用的同時,加大技術創新,改進高耗能設備,將以煤炭為主的污染性能源結構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消費結構,積極實施節能減排政策。通過多種措施減少秸稈焚燒現象,運用科技手段對秸稈資源進行利用,如進行秸稈生物質發電、秸稈飼料深加工等。

(2)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控制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從土地利用的角度看,碳排放量的增長與土地利用結構存在密切的聯系。當前東北地區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建設用地承載了工業、建筑業、交通部門等行業,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最高的土地利用類型。因此減少碳排放首先應從土地利用方面著手,盡量抑制碳源性用地面積的擴張。要對建設用地的總量進行控制,減少低水平的重復性建設所造成的用地浪費現象,對建設用地進行合理規劃,抑制建設用地過快增長。

(3)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節約化和集約化的土地利用方式。積極構建低碳土地利用體系,加強對土地利用的管理,引導區域低碳土地利用發展。在土地利用規劃階段貫徹低碳發展的理念,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功能分區,加強對未利用地的開發和廢棄地的修復,如對哈大齊地區的鹽堿地治理就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 加強對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保護,增加碳匯儲量。遼寧省應該積極貫徹植樹造林政策,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黑龍江省應繼續加大對林地的保護力度,合理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同時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加強草地的管理和生態保護。堅持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農田保護機制,確保東北地區的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和林地[28]。

[1] Houghton R A. The annual net flux of carbon to the atmosphere from changes in land use 1850—1990[J]. Tellus B: Chemical & Physical Meteorology, 1999, 51(2):298-313.

[2] Goldewijk K K, Ramankutty N. Land cover change over the last three centuries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The availability of new global data sets[J]. GeoJournal, 2004, 61(4):335-344.

[3] Ali G, Nitivattananon V. Exercising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assess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use, carbon emission and land use change in a metropolitan city of Pakistan[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2,16(1):775-786.

[4] 方精云,郭兆迪,樸世龍,等.1981—2000年中國陸地植被碳匯的估算[J].中國科學(D):地球科學,2007,37(6):804-812.

[5] 樸世龍,方精云,黃耀.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J].中國基礎科學,2010(2):20-22,65.

[6] 趙榮欽,黃賢金,鐘太洋,等.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儲量與碳通量[J].水土保持學報,2012,26(6):164-170.

[7] 趙先超,朱翔,周躍云.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應及時空格局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13,33(3):941-949.

[8] 俞超,張麗琴,唐殿明.基于清單算法的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應和趨勢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168-172.

[9] 李穎,黃賢金,甄鋒.江蘇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應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S2):102-107.

[10] 趙榮欽,黃賢金.基于能源消費的江蘇省土地利用碳排放與碳足跡[J].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49.

[11] 蘇雅麗,張艷芳.陜西省土地利用變化的碳排放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1,25(1):152-156.

[12] 余雪振,梅昀.武漢市不同土地利用結構碳排放效應[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2):2751-2756.

[13] 藍家程,傅瓦利,袁波,等.重慶市不同土地利用碳排放及碳足跡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12,26(1):146-150,155.

[14] 吳仕海.重慶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應及低碳優化調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15] 王秋賢,王登杰,顏曉妹,等.基于脫鉤理論的煙臺市碳排放效應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2):313-318.

[16] 景躍軍,刁巍楊.東北地區一次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及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管理評論,2010,22(8):109-113.

[17] 陳玨,袁洪英,楊洋.黑龍江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應及時空格局[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35):158-163.

[18] Guo Liping, Lin Erda. Carbon sink in cropland soils and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paddy soils: A review of work in China[J]. Chemosphere-Global Change Science, 2001,3(4):413-418.

[19] 謝鴻宇,陳賢生,林凱榮,等.基于碳循環的化石能源及電力生態足跡[J].生態學報,2008,28(4):1729-1735.

[20] 高利偉,馬林,張衛峰,等.中國作物秸稈養分資源量估算及其利用狀況[J].農業工程學報,2009,25(7):173-179.

[21] 田賀忠,趙丹,王艷.中國生物質燃燒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J].環境科學學報,2011,31(2):349-357.

[22] West T O, Marland G. 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2,91(1/3):217-232.

[23] 王革華.農村能源建設對減排SO2和CO2貢獻分析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1999,15(1):169-172.

[24]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 Kanagawa: IGES, 2006.

[25] 盧俊宇,黃賢金,戴靚,等.基于時空尺度的中國省級區域能源消費碳排放公平性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12):2006-2017.

[26] 何建坤,劉濱.作為溫室氣體排放衡量指標的碳排放強度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4(6):740-743.

[27] 肖主安,彭歡.我國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路徑選擇[J].求索,2010(4):81-82.

[28] 鄭福云,羅春雨,梁雪石,等.黑龍江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與碳排放規律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5(2):59-62.

Assess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 in Northeast China

LIU Xuerong, YANG Lin, WANG Ying, ZHAO Jingyu, LI Zhixue, WANG Jingjing, WANG Xianxin, ZHOU Jia

(CollegeofGeographicScience,HarbinNormal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RemoteSensingMonitoringofGeographicEnvironment,CollegeofHeilongjiangProvince,Harbin,Heilongjiang150025,China)

[Objective] Carbon emissions under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types in Northeast China region from 2000 to 2014 were analyz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ptimiz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 Northeast China. [Methods] With the method of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data of land us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were utilized to calculate carbon source/carbon sink under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typ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0 to 2014 and to analyz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tensities of carbon emissions. [Results] (1) Construction land is the major source of carbon emissions in Southeast China, contributing to above 88% 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Also the amount of Liaoning Province ranks the top. (2) Northeast China is rich in forest carbon-sink resources,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major source for carbon absorption in Northeast China. (3) The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shows a slow-growth trend in Northeast China;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per area increases before reduction;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per unit GDP keeps decreasing stably, but the decline is insufficient for the reduction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 (4) Northeast China is an unbalanced area with Heilongjiang Province making contribution to other regions with respect to carbon absorption, the impacts of carbon emission in Jilin Provinc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assumed in an equliarated status by province wide itself; While Liaoning Province is over emitted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regions. [Conclus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Jilin Province are facing certain pressur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Liaoning Province is facing relatively high pressure. Generally, Northeast China area is facing relatively high pressure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land utilization; carbon emission; Northeast China; imbalance

2016-07-17

2016-09-20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資助項目“城鄉統籌背景下中心城市外圍城鄉共建新區的形成機制與發展模式研究:以長春市長德新區為例”(41401182); 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12531208); 哈爾濱市科技局科技人才研究專項基金(2016RAXXJ037); 哈爾濱師范大學科技發展預研項目(10xyg-09)

劉學榮(1992—),女(漢族),河北省遷西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E-mail:1054217869@qq.com。

周嘉(1974—),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監測評價與規劃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harbin_zhoujia@163.com。

A

1000-288X(2017)02-0107-08

F301.24, X17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区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午夜天堂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另类色| 亚洲视频在线网| 亚洲人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在线视频97| 色噜噜综合网| 欧美一级夜夜爽|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lhav亚洲精品|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视频|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色婷婷视频在线| a级毛片免费播放| 本亚洲精品网站|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五月天福利视频|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91久久夜色精品|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欧美日本不卡|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 国产男人天堂|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欧美啪啪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人人射|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日本免费精品|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