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金蘭(天津農學院圖書館,天津 300384)
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信息組織發展的歷程、演進及趨勢分析*
解金蘭
(天津農學院圖書館,天津 300384)
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信息組織的跨界融匯成為一種新常態,當數據和平臺成為信息服務的兩大籌碼之后,圖書館理應站在跨界創新的風口,借力“互聯網+”生態發展的戰略思維,將數據服務作為出口,構建開放的數據服務生態圈,實現自身的轉型和突破。
信息組織 數據服務生態圈 發展趨勢 可行性
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的崛起,使社會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互聯網+”快速變革時代。隨著2015年3月馬化騰在全國兩會提交的“互聯網+”生態戰略提案,及李克強總理“互聯網+”政府工作報告的提出,“互聯網+”作為一個強大的交互平臺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服務等各個行業引起強大的變革風暴。這種變革作為一種新常態,也對圖書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以信息存儲、傳播為服務常態的圖書館理應順勢而為,厘清圖書館信息組織的發展歷程、演進規律和圖書館現行的服務現狀,以自身現有資源為基礎,借力互聯網、大數據思維,實施“互聯網+”圖書館發展戰略,尋求新的轉型和突破[1]。
2.1 圖書館信息組織發展的歷程與演變
信息技術驅動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組織經歷了門戶網站、搜素引擎和開放平臺三個時期。1994年,以Yahoo為代表的門戶網站成為互聯網發展第一階段的標志產品,其資源組織的主要特征是分類導航和超級鏈接;隨著信息的幾何級增長和網站更新維護的限制,這種以信息資源為中心的信息組織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于是2000年以關鍵詞為中心,以內容關聯為特征的信息組織-搜索引擎成為用戶精準查找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Google成為第二代互聯網的領軍商戶。由于以關鍵詞為紐帶的信息格局,不能深層揭示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其檢索內容相關度難于把控,且不能解決網站分立、多服務并存的網絡現狀,圖書館在發展統一檢索、跨庫檢索和聯邦檢索等自己的搜索引擎新產品后,感到其在個性化定制、信息混搭等服務中不能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于是2007年以用戶為中心、推崇個性化服務的多元化網絡集成信息格局—一站式開放平臺進入互聯網視野,其可直接表達信息的內在關聯,個性化定制可以隨即呈現,其中Facebook率先推出開放平臺F8,隨后蘋果公司在2008年推出手機開放平臺App Store,一時間開放平臺頻繁崛起,其以OpenAPI為技術支撐,開創了網絡資源整合與揭示的新紀元[2]。
2.2 信息組織的跨界融合催生“互聯網+”變革風暴
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演進,使信息的產生、傳播和獲取渠道發生了巨大變革,各行業、各領域的跨界融合變得更為常見并成為一種新常態存在于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組織的演變,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的跨界融匯提供了基礎和保證,也作為導火線催生了“互聯網+”的變革風暴。隨著2012 年11月于揚“互聯網+”的理念提出,及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的工具”,并將“互聯網+”列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主題之后,以信息融匯為基礎的“互聯網+”逐漸引起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的重視[3]。
2.3 圖書館信息組織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圖書館歷經了: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開放平臺發展歷程之后,在強大互聯網浪潮和各種新型技術的驅動下,圖書館已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唯一通道,其信息服務的職責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時代,圖書館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的數據資源和成熟的網絡技術,實施“互聯網+”和“圖書館+”的發展戰略,借力互聯網思維,向周邊擴散和延伸服務領域,構建超級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實現從傳統圖書館向數據服務中心轉型,將是未來圖書館實現跨界重構的發展趨勢。

圖1 圖書館資源組織的演進歷程
3.1 開放平臺對接整合,信息資源開放互聯
自2007年Facebook開放其平臺F8之后,開放平臺產品逐漸占領互聯網市場。開放平臺的廣泛應用,使不同信息源基于開放應用編程接口(OpenAPI)的混搭融合,實現異構數據庫的無縫對接整合[4]。開放平臺的發展,為用戶查找、甄別、獲取資源提供了各類網上工具,且各類資源服務方的信息相互滲透、有機聯系,如谷歌學術和百度文庫是用戶查找資源的起點,其針對用戶學習和科研需要提供了大數量的在線全文,搜索引擎根據檢索關鍵詞可直接指向書評網、網絡書店、公共借書網和公共社交網中的特定文獻資源的詳細頁面;書評網除了提供書刊的評分、評論、標簽、內容簡介、目錄封面外還提供獲取資源的各類途徑;豆瓣讀書安裝插件后可直接瀏覽搜索電子全文,還可直接聯通網絡書店、顯示圖書價格和不同書店的比價信息;網絡書店的購書鏈接可以直接通過搜索引擎獲取,也可以通過書評網獲取,同時網絡書店也提供書評網的評價數據。公共借書網可借助強大的物流配送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借還服務,如青番茄、擺擺書架等,同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人人網等公共社交網絡也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空間。
3.2 統一認證,資源發現平臺在高校紛紛崛起
開放平臺使不同互聯網資源提供方的賬戶聯系在一起統一認證,開放的授權協議,使擁有微博、QQ、郵件、豆瓣等公共賬戶可以直接訪問其他網絡資源,無需多次注冊。在這種網絡滲透融合的生態圈中,多數圖書館特別是高校圖書館都通過構建一站式資源發現平臺,為用戶提供資源的發現與獲取服務,這種面向用戶的發現平臺,與互聯網應用接軌,將館藏目錄、電子資源條目與搜索引擎掛接,有的安裝豆瓣開發插件,實現書評網與圖書館館藏的無縫對接、并且多數圖書館都建立了自家的微信、微博公共賬號,為圖書館資源推薦提供資訊。
3.3 滲透融合、協同合作是信息服務的必然趨勢
縱觀互聯網資源服務的發展現狀,不同資源的提供商之間的合作為大勢所趨,信息資源的滲透融合將會是未來信息資源組織的主要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信息資源的滲透融合提供了多元化的開放渠道,隨著信息資源的開放獲取理念的推崇、信息技術的不斷崛起和人們信息需求的變化,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中心位置和服務邊界將被弱化,協同合作的跨界服務將會是一種必然趨勢。
3.4 數據服務是圖書館的發展出口
“互聯網+”是以數據互聯為媒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一種新常態,資源的深度融合和高度共享將是未來“圖書館+”的主要特征。虛擬跨界、創新驅動是互聯網發展的主要特征,而互聯網的開放、融合、創新發展其根本在于數據的深度融合和開放互聯,而數據的融合和結構重組是實現創新驅動和價值放大的杠桿和精髓。新的信息環境下,圖書館也要借力互聯網、大數據思維,以數據和平臺為雙翅,以跨界共享為目標,尋求發展風口,搭建數據服務發展生態圈,實現跨界、協同創新服務。
4.1 挑戰與機遇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的產生和傳播途徑發生了顛簸性的改變,每個人都具有生產、傳播和使用信息的機會和能力,我們置身于一個龐大、混亂和分散的數據網絡環境中。新的信息環境下,圖書館的部分職能被百度、谷歌等免費開放搜索引擎和豐富的互聯網資源所替代,圖書館面臨資源配置率低和開放網絡平臺的沖擊,因此圖書館需重新審視其信息的組織結構和服務職能,實現自身的轉型和突破。
4.2 轉型與方向
圖書館相對封閉的生態環境和弱化的鏈接,制約著圖書館持續發展,而互聯網+跨界融合和創新驅動為圖書館的轉型變革帶來了新機遇[5]。互聯網的開放、融合、創新發展其根本在于數據的深度融合和開放互聯,所以互聯網經濟也可以稱之為“數據經濟”,“互聯網+”時代也可以稱之為“數據信息時代”,數據的深度融合帶來不同領域和產業的跨界協同、結構重置,以此形成空間思維和發展模式的創新革命,以此帶來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業。新的機遇召喚下,圖書館理應借力“互聯網+”的思維,站在數據服務的風口,開放連接相關領域的服務資源,構建均衡發展的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開啟圖書館跨界服務的新征程,以此獲得“數據信息時代”圖書館的轉型重生。
5.1 圖書館發展趨勢推演
(1)協同合作
數據是互聯網的媒介和基礎,圖書館要想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必須收集更多的數據資源,實現對更多數據的支配權。因此拓展和延伸信息融合渠道,構建圖書館聯盟及與相關領域融合,實現不同空間位置的互聯和協同合作,將是圖書館開啟跨界服務新模式的有效途徑。以此實現去中心、講平等、去邊界,打開封閉式的服務模式,實現更多數據資源的融會貫通和價值的深度釋放。因此互聯網時代,圖書館將會作為社會最大的數據管理中心來實施對社會多家元素和領域的發展提供支撐[6]。
(2)數據服務
深度信息化社會,人人都是數據資源的制造者,科研數據、垃圾數據、社區、檢索瀏覽數據等,可謂數據叢生,防不勝防,因此,新的信息環境下,圖書館主要的價值不是體現在信息的存儲與傳播,而是應該體現在對各種信息的系統管理、甄別和標準化處理,從而為數據、信息的多維融合和創新應用提供基礎和準備,因此數據管理、數據服務將會成為新的信息時代圖書館主要的服務職能。
(3)數據服務生態圈
新的信息環境下,萬物互聯、融會貫通。多維的超級鏈接和跨界平臺為知識信息的融匯共享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圖書館也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強大的互動互聯性,深入到社會多個發展領域,組建超級融合的圖書館生態圈,實現多個領域的信息融匯,實現多元化、多維度的互動互聯、驅動創新,并以此展示和挖掘自身的服務潛能,做好自身的轉型和突破,成為“互聯網+”時代,萬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支撐者。
5.2 可行性分析
構建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的可行性可從國內外相關主題研究的研究動態、“互聯網+”信息環境、圖書館轉型突破的新訴求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前期研究支撐
筆者曾就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相關主題研究做過一次文獻調研,通過調查對國內外相關主題研究的學術梳理和研究動態分析,圖書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研究和圖書館數據服務的研究最后同時到達構建服務平臺這個新的研究高度,并分析圖書館對數據服務研究的觸角開始轉向數據服務平臺的開發與實踐,這些都是構建圖書館互聯網數據服務生態圈必備的程序和基礎支撐,也標志著為我們新研究課題達到一個緊密的銜接和牢固的前期研究支撐。
(2)技術和環境支撐
信息技術的發展,以數據融合為媒介的萬物互聯催生了各個行業的跨界融合、創新驅動,“互聯網+”崛起,新的產業群落和生態鏈不斷產生,跨界、變革、創新、分享成為一種新常態。新的信息環境,也為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的構建提供了技術和環境支撐。
(3)圖書館轉型需求
弱化的鏈接和相對封閉的生態環境,制約著圖書館的持續發展,新的信息環境下,圖書館數據服務中心的位置逐漸模糊,構建開放的數據服務生態環境,啟動圖書館跨界服務的新模式是圖書館空間重構、轉型突破的新渠道。
“互聯網+”驅動下,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和服務邊界將會被重新定位和優化,深入到社會多個發展領域,沿著數據服務和平臺互聯兩大主線,組建超級融合的數據服務生態圈,實現多個領域的數據共享,協同創新,是“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模式重構的必然選擇和發展趨勢。
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是圖書館在自身原有數據資源的基礎上,整合相關領域的更多可用資源,通過友好協議、標準化處理等構建大型數據中心資源庫,實現對更多數據資源的存儲和支配。通過對中心數據資源庫中數據的優化重構和關聯,為社會更多領域的用戶和組織提供集數據、教育、體驗、創新、發展等一系列個性化、智慧化的數據服務,展示圖書館在創新創業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價值,開啟圖書館跨界服務的新征程,實現歷史性的空間重構和轉型。(生態圈框架簡圖見下圖2)

圖2 數據服務生態圈框架圖
“互聯網+”的“跨界融合、驅動創新 ”,為圖書館信息組織的跨界融匯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當數據和平臺成為信息服務的兩大籌碼之后,圖書館理應站在創新發展的風口,順應“互聯網+”生態發展的戰略思維,跨界融合,空間重塑,構建開放的數據服務生態圈,拓展服務領域,將數據服務作為出口,實現自身的轉型和突破,為創新、創業提供支撐。
〔1〕 張曉廣.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的發展[J].信息通信,2015(10):175-178
〔2〕 翟曉娟,許鑫.解析圖書館信息組織在互聯網發展三個時期的定位、演變及趨勢[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10):12-18
〔3〕 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4):63-64
〔4〕 翟曉娟.打造融入互聯網資源生態圈的服務產品[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6):70-71
〔5〕 周建芳,劉桂芳,沙玉萍.“互聯網+”視角下圖書館創新的邏輯與行動[J].圖書情報工作,2015(9):27-29
〔6〕 韓翠峰.“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與發展[J].圖書與情報,2015(5):31-32
Analysis on the Process,Evolution and Trend of Library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ternet Background
Xie Jinlan
Under the Internet background,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a new norm. When data and platform became the two largest chips of information service, the library should stand in the tuyere of cross-border innovation and take data service as its outlet by leveraging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Internet plu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By this, data-open ecosystem services should be built so as to realize its own transform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Data service ecosystem; Development trend;Feasibility
本文系天津市201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互聯網+驅動下圖書館數據服務生態圈的架構與功能研究”(項目編號:TJTQ16-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G254
A
解金蘭(1970-),女,天津農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發表論文30余篇,研究方向:圖書館用戶服務。
學術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