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趙園媛與同學文雯在大學畢業后一起來本市工作,并先后結了婚。
趙園媛在一家廚房機械設備公司做客服。2016年3月1日,她生下一女孩,從此日起開始休產假至同年7月6日。在與同事聊天時,有幾個人報怨單位給的產假工資低。趙園媛好奇地問:“產假工資的標準不一樣嗎?”同事答道:“不知道啊,反正咱們公司普遍比其他單位低?!?/p>
“我每月底薪加崗位工資一般能拿到5300元左右,文雯與我的工資差不多。她比我早兩個月生的小孩,我打電話問她,才知道自己的產假工資比她每月少發近2000元。”趙園媛說,“我們倆拿著工資條一對比,發現單位給我繳納的社保費少?!?/p>
趙園媛知道自己生育津貼少的原因是公司未按其實際收入繳納社會保險后申請了勞動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其產假工資差額7800元。不久,仲裁委裁決支持了她的請求。
單位不服裁決向法院提起訴訟。庭審時,公司認可趙園媛月工資為5300元,但表示:“公司每月都按時為趙園媛繳納生育保險,從2015年起根據本市相關規定,按照單位全員月平均工資繳納生育保險,繳費基數為3500元。該基數雖然比趙園媛的實際工資低,但這是公司的平均基數,而且不低于勞動合同的約定?!?/p>
趙園媛說:“公司按全員平均工資繳納社會保險,我沒意見。但是,現在我拿到的產假工資比生小孩前的工資少一大塊,按照法律規定,這個差額部分應由單位補足?!?/p>
法院審理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該公司是否足額支付了趙園媛產假工資。根據規定,生育津貼為女職工產假期間的工資,生育津貼低于本人工資標準的,差額部分由企業補足。該公司雖然為趙園媛按時繳納了生育保險費,但趙園媛據此得到的生育津貼是1.49萬元,低于其生育前的工資標準。根據上述規定,判決公司補足趙園媛休產假期間生育津貼與其本人原工資標準之間的差額部分。
律師評析: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第8條第1款規定,女職工產假期間的生育津貼,對已經參加生育保險的,按照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標準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對未參加生育保險的,按照女職工產假前工資的標準由用人單位支付。《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女職工因生育、哺乳請長假而下崗的,在其享受法定產假期間,依法領取生育津貼;沒有參加生育保險的企業,由企業照發原工資。根據產假期間工資不降低原則,生育津貼一般與女職工產假前工資標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