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
相隔74年,未曾親歷的那場大戰,借助本片又回到了我們的視線。戰爭作為背景,和74年前的《北非諜影》(又譯《卡薩布蘭卡》)相比,就即刻還原和時隔多年后的重構而言,后者當然要困難得多。從效果看,通過那么多影像和故事間接認識那場戰爭的我們,應該是滿意的。創作者精心為我們營造的一切——服裝,倫敦、卡薩布蘭卡的街景,各式物品、轟炸機等等,無不深具時代特點和美感,甚至倫敦夜空中宛如禮花綻放般的爆炸,也讓隔岸觀火的我們覺得很壯觀。
《北非諜影》和《間諜同盟》兩部影片均以愛情和戰爭互為里表,帶來更為劇烈的戲劇沖突,使得愛情愈加纏綿悱惻,一波三折,引人唏噓。也就愈加襯托出戰爭摧毀一切、扭曲一切、吞噬一切的瘋狂本質。在觀看《間諜同盟》時,人物關系和許多場景會很自然讓我們和《北非諜影》相對照,額外的樂趣也由此而生。“卡薩布蘭卡相遇”在前者是初識;在后者是重逢。“演奏《馬賽曲》”在前者是志同道合,心意相通;在后者卻已是情不斷而意已決了。最后,同是“機場離別”,在前者是義所當為,忍痛分離;在后者則已極致到陰陽兩隔,香消玉殞了。有《北非諜影》珠玉在前,《間諜同盟》似乎只有用其極了——主人公從反法西斯志士變成真正的間諜。故事從唯美的舞臺劇般的情感戲經典變成了紀實化的更貼近生活的諜戰劇情片。可謂各擅勝場。戲劇沖突的不斷攀升,也算是時代的要求吧——都是觀眾惹的禍。只為那份忘卻的紀念。
《北非諜影》中的里克(亨弗萊·鮑嘉)由熱到“冷”,愛得深沉,《間諜同盟》中的馬克斯則從冷到熱,有點兒不顧一切。兩人的外表倒很一致——難有表情。孰優孰劣觀者自己體會,個人覺得都可算成功塑造。英格麗·褒曼的戲份不如《間諜同盟》中的瑪麗昂·歌迪亞,應是兩片的側重不同所致。而歌迪亞在北非的表演略顯急躁,痕跡較重。來到倫敦后卻步入佳境,令人動容。正是殿堂級導演和演員們的傾心奉獻,成就了兩部佳作。
本片更多聚焦戰爭中人們的生活與情感歷程。說明非理性的戰爭無論多么嚴酷。人們依舊一天天度過。所以,野餐、聚會、交往、嫁娶、生養等很多畫面帶著我們和劇中人一起,暫時忘掉了性命相搏,血肉橫飛的戰爭。但是,戰爭就是戰爭。人類視戰爭為戕害生靈的猛獸,卻從來也無從逃避。只能無奈說明人類的每個個體心中都藏著瘋狂——很像貪吃蛇,結果自是不言而喻。因此,那些美好溫馨的情感才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