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開
三、情節突轉法
所謂“情節突轉”,就是在行文過程中設置突轉式情節,使情節起伏跌宕,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如修祥明的《小站歌聲》:一天晚上子夜時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靜謐。苗蘭老師提著行李來到站臺。她本想在夜深人靜時悄悄離開山村,沒想到全班四十多個孩子全站在這里為她送行。站牌下,放著一簍子山核桃,簍把上貼著個紅雙喜字。這是山里人祝賀新婚的禮節。因為三天前,她去了趟縣城,回到山村,她對孩子們說,要和遠離千里的男朋友舉辦婚禮,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四十多個孩子含著淚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澆傷的禾苗一樣,凄悲地立著,為老師唱了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孩子們怎知道,她不是去結婚。三天前,去縣城體檢,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只有半年的時間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這篇文章的最亮麗之處便是結尾筆鋒陡轉,出人意料。孩子們不知道老師得了白血病,他們還祝福老師一生平安,這更增加了故事的凄涼之感,更能給人帶來強烈的震撼。
四、抑揚互變法
所謂“抑揚互變”,就是指在文章中對所寫之物,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然后筆鋒陡然一轉,或褒揚抬高,或貶低否定。運用這種方法來構思寫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瀾陡起,搖曳多姿,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例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就運用了欲抑先揚方法。作為一個“正派人”,雖然“生平從來沒有干過一樁可羞的事情”,但沒有背景和后臺要想參加資本主義世界的“自由競選”根本不可能。而作者在文章開頭偏要寫“我總覺得我有一個顯著的長處勝過這兩位先生,那就是——聲望還好”。結果呢,受誣蔑、入圈套,在對手編造的十大罪狀面前聲名狼藉、焦頭爛額,最后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風而放棄競選。文章運用欲抑先揚法謀篇布局,深刻地揭露了所謂“自由競選”的丑惡本質,辛辣地諷刺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民主政治”的虛偽性。
五、畫面組合法
所謂“畫面組合”,就是圍繞所定文題,選擇若干有內在聯系的事件或景物拼接,組合成一篇文章。就像電影,為了講一個故事,會將畫面切換到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去呈現。它能集中而快捷地捕捉生活中異彩紛呈的動人畫面,巧妙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茅盾的《風景談》,描繪了六幅畫面——沙漠駝鈴、高原晚歸、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通過對這六幅畫面的描繪,熱情謳歌了延安軍民火熱的戰斗生活,贊美了延安軍民崇高的精神面貌。又如安徽考生高考滿分作文《帶著感動出發》,描繪了三幅感人的畫面——余光中重回故里、連戰回福建祭祖、林毅夫眷念大陸。三幅畫面以“我要回家,越過淺淺的海峽,帶著感動出發”這句話串聯在一起,表達了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深厚感情。
記敘文構思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設置懸念法、轉換視角法、小中見大法、伏筆照應法等。構思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希望同學們能從以上幾種構思方法中獲得啟迪,從而能在記敘文寫作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