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自由和科學
□愛因斯坦
我知道,要對基本價值的判斷進行爭論,是一件沒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贊成把人類從地球上消滅掉作為一個目標,人們就不能從純理性的立場來駁倒這種觀點。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標和價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們就能夠合理地來議論達到這些目的的手段?,F在,讓我們來指出兩個目標,凡是讀到這篇東西的人大概都會完全同意的。
第一,為維持全部人類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資料,應當由總勞動量中盡可能少的部分來生產。
第二,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滿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但只做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為了得到滿足,人還必須有可能根據他們個人的特點和能力來發展他們理智上的和藝術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個目標是要求增進一切有關自然規律的知識,也就是要促進一切科學工作。因為科學工作是一個自然的整體,它的各個部分彼此相互支持著,雖然支持的方式還沒有人能預料到。但是科學進步的先決條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換一切結果和意見的可能性——在一切腦力勞動領域里的言論自由和教學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這樣的一種社會條件:一個人不會因為他發表了關于知識的一般和特殊問題的意見和主張而遭受到危險或者嚴重的損害。這種交換的自由是發展和推廣科學知識所不可缺少的。這件事有很大的實際意義。首先它必須由法律來保障。但單單靠法律還不能保證發表的自由,為了使每個人都能表白他的觀點而沒有不利的后果,在全體人民中必須有一種寬容的精神。這種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遠不能完全達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學思想、哲學和一般的創造性思想得到盡可能快的進步,那就必須始終不懈地去爭取這種自由。
如果要保證第二個目標,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發展成為可能,那么就必須有第二種外在的自由。人不應當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從事個人活動的程度。而沒有這第二種外在的自由,發表的自由對他就毫無用處。如果合理的分工問題得到解決,技術的進步就會提供這種自由的可能性。
科學的發展以及一般的創造性精神活動的發展,還需要另一種自由。這可以稱為內心的自由。這種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權威和社會偏見的束縛,也不受一般違背哲理的常規和習慣的束縛。這種內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難得賦予的一種禮物,也是值得個人追求的一個目標。但社會也能做很多事來促使它實現,至少不該去干涉它的發展。比如學??梢酝ㄟ^權威的影響和強加給青年過重的精神負擔來干涉內心自由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鼓勵獨立思考來支持這種自由。只有不斷地、自覺地爭取外在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精神上的發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類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進。
(選自《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有刪改)
1.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A.促進一切科學工作是達到愛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個目標的要求。
B.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理智和藝術的能力就能夠得到發展。
C.第一種“外在的自由”對于科學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D.法律的保障和全體人民的寬容精神對于第一種“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義。
E.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第一種“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夠達到。
2.根據文意,可能影響“內心的自由”的主、客觀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3.根據文意,怎樣才能使“創造性思想”盡可能的得到發展?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尺 度
□彭 程
對于絕大多數的人物、行為、時間,在絕大多數的情形下,有兩個字是躲避不開的:尺度。幾乎所有的領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參與而存在、運行,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對性。在某些人群、某種環境中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尺度,換一種背景來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馳騁于想象王國的作家悲壯地叫喊“不創造毋寧死”,而另一邊,浸潤了實證精神的科學家會奇怪,如此虛幻的勾當何以會讓人付出整個身心。這時,尺度之不同簡直成為一道墻垣了。所以這個世界上才會有那么多的隔膜、誤解乃至對抗,小到一個家庭中長幼之間的代溝,大到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沖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時會有意外,仿佛當今賽事頻爆冷門。當代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放棄巨額家族遺產,因為它們妨礙了他的哲學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辭去蘇州行政長官之職,因為他的趣味是無羈無絆,與山水相唱和。這些人當然是常人眼里的“另類”,但你不能說他們沒有尺度。也許梭羅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誰沒有跟隨隊伍的步伐,很可能他聽到了另一種鼓點?!彼麄儗鹘y的尺度不以為然,心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標桿。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沖破流俗,因為他們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質,更能窺見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們更樂于自己決定怎樣邁步。
這就接近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尺度的核心是個性?;蛘哒f,個性決定了尺度的相貌。一條因果之鏈連接了二者。而所謂個性,不過是源自對生活的獨特領悟和由此而生的特異的行為姿態。在常人難以理解之處,特立獨行者憑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尋常的人生。
越是在這個復制的時代,獨特的個性就越顯得重要。而個性的極致是與尺度的臻于極致互為表里的。然而我們看到的情形卻不容樂觀,眾多的生命樣式都仿佛在一個模子里鑄成,更令人憂慮的是人們對此每每視而不見。據說隨著基因工程等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除了得享長壽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體,你大可選擇夢露的容貌、喬丹的體型。這當然令人雀躍,但為什么很少聽人談及要為自己選擇獨特的生存尺度呢?為什么不努力將尺度設定得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
(選自《尺度》,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幾乎所有領域、一切事物,都有尺度存在;即使是常人眼里的“另類”,也有他們自己的尺度。
B.第三自然段列舉維特根斯坦、袁中郎的“另類”示例,并引用梭羅的名言,是為了證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觀點。
C.作者在文末運用兩個問句,對忽視個性的流俗表達了深切的憂慮,就個性化生存發出了熱切的呼喚,引人深思。
D.本文開篇提出“尺度”的話題,接著論述其“相對性”,再闡析其“普遍性”中的“意外”,而后提示出“尺度的核心是個性”。
2.第二自然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簡直成為了一道墻垣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答:
3.結合本文,舉例闡述你對“個性決定了尺度的相貌”這句話的理解。
答: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第一個夢想成真
□朱蘇力
北大是值得向往的,但她只是你人生的第一個夢想成真。如今,同學和鄰居羨慕和贊許的目光已經遠去;北京的第一場秋霜會平息你的興奮和激動;而在這個人人“才華橫溢”的校園,也不會給你留下太多自戀的空間。上課、占座、考試和“灌水”,教室、圖書館、農園和“一塔湖圖”,將擠滿你的日程。什么時候,美麗的未名湖會再一次聽見你的足音?
學習不僅僅是讀書和上課。不要把學習僅僅當作一項任務,或是為了分數,為了滿足人人會有的、無可指責的虛榮心而謀殺了你生活的快樂。學習,不要追求“刻苦”,而是要“發現你的熱愛”;學習應當是從容的,是一種享受,一種生活的常態。而在北大,這是可能的。這里有許多智慧的老師,不僅有本校的,而且有外埠的;有許多精彩的講座,不僅有法學的,還有其他專業的。當然,不會都好、事事令人滿意;但無論如何,它都不會,也不應該,只是讓你失望,你可以由此獲得自信,促動你去創造。你還應當發現,周圍的每個人都可能擁有你無法一一親歷卻是你需要的經驗和知識。一次遠足也許會令你獲得一位良友,即使不是終生的;一次交談也許會讓你進入一個只能在電視上或書本里接觸的世界,即使某一天你必須離開。大學并不只是校園更大一點,同學更年長一點,老師學歷更高一點。大學與中學的最大區別之一是,后者是標準化的,而前者是高度專業分工的;因此她更像一個小型的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北大這樣的綜合性大學,你要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這對于學習法律尤為重要。不僅因為實踐的法律總是需要各種知識,而且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比有很多不同,法律說到底是要恰當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規章制度和解決大大小小的人際沖突。對于法律的知識和技能,首先是理解,然后要鍛煉妥善應對人和事的能力。好律師、好法官的那個“好”字既不是文字的構建,也不全是個人的修行,它更多是在各種交往和事務處理中,逐漸磨煉出來的那種敏銳、犀利、干練和縝密,當然還包括一定程度的、要做成事不可缺少的融通之處。
這只能從社會交往中學。但學習本身不是目的,目的還是生活。你們當中很多人,特別是本科生,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目光中,如今第一次真正遠離家門,要同這么多、將來還會更多的無親無故的人打交道,這真的是非常艱難卻是你必須邁出的一步。要學會相信別人,也要學會自我保護;學會競爭,也要學會協同;學會嚴格,也要學會寬容;學會堅持,也要學會妥協;學會傾聽,也要學會表達;學會默默恪守,也要學會分享心靈;學會在挫折中守護理想,在超越中留住平凡。而所有這些,只能靠你們獨自摸索的“分寸”,別人很難教授。獨生子女被父母和社會一直“關”在校園內,但實際上,大學并不只是一個灌輸知識或創造知識的地方;今天的大學已不得不悄悄承擔了另一個重要的社會功能:它成了青年人進入現代社會生活之前的最后一個集訓營。
在書本之外、課堂之外,我們每個人,特別是法律人,需要其他許多東西,其中包括胸懷、視野、想象力、同情心等等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你對于周圍人的真誠關切,乃至對于整個中國和整個人類的關切。
(選自《演講與口才》,有刪改)
1.本文作者認為大學的性質是什么?這和蔡元培先生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答:
2.作者認為大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什么?這和蔡元培先生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答:
3.文中的“當然還包括一定程度的、要做成事不可缺少的融通之處”,其中“融通”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