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娜



[摘要]目的 探討急救護理流程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影響。方法 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80例創傷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急診護理流程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常規的急救流程)40例,主要是監測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組(急救護理流程)40例,主要傷情評估、恢復有效循環流程、動態病情監測、術前準備、組織協調、心理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接診到確診時間、急救實施時間、術前準備時間、急救時間、住院時間、急救成功率、死亡率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接診到確診時間[(25.7±9.6)min]、急救實施時間[(40.2±10.6)min]、術前準備時間[(50.2±13.6)min]、急救時間[(42.4±12.8)min]、住院時間[(17.6±5.0)d]均短于對照組[(40.8±12.3)、(66.7±15.8)、(70.9±16.4)、(64.2±14.1)min,(25.5±7.6)d],觀察組創傷性休克患者急救成功率(100.0%)高于對照組(90.0%),死亡率(0.0%)低于對照組(10.0%)。以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救護理流程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應用,可以提高急救效率,降低急救時間和住院時間,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急救護理流程;創傷性休克;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4(c)-017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es.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 and maintaining airway patency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emergency procedures);the injury assessment,recovery of effective circulation process,dynamic condition monitoring,preoperative preparation,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s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emergency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first-aid success rate,mortality rat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 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 emergenc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25.7±9.6) min,(40.2±10.6) min,(50.2±13.6) min,(42.4±12.8) min and (17.6±5)d]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40.8±12.3) min,(66.7±15.8) min,(70.9±16.4) min,(64.2±14.1) min and (25.5±7.6)d].The first-aid success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100.0%)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90.0%).The mortality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0.0%)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7.5%).Al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rst aid and reduce the time of first aid and hospital stay so as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
[Key words]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raumatic shock;Influence
創傷性休克屬于臨床急診常見的病癥之一,青壯年男性的發生率較高。創傷性休克對于患者生命危害較大,如果不能及時地進行救治,很容易威脅生命安全。創傷性休克急救的原則是“急救優先于診斷”,根據患者休克早期的臨床癥狀,盡可能快的解決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問題。創傷性休克多見于比較嚴重的傷勢,此類患者早期處理直接關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正確的、合理的急救護理流程顯得尤為重要。創傷性休克病情變化迅速,有效的急救護理流程可以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急救時間,更好的提高患者預后水平。急救護理流程更加符合以患者為中心,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降低了由于嘈雜急救場面影響救治效率,急救護理工作從簡單的搶救逐步變為患者全方位、全過程的無縫隙鏈接,提高了護理服務意識和護理工作質量。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急診科收治的創傷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擬探討急救護理流程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影響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診科收治的80例創傷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依據急診護理流程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常規的急救流程)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20~77歲,平均(45.6±12.2)歲;創傷情況:骨折20例,車禍傷10例,刀砍傷5例,重物砸傷5例。觀察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2~75歲,平均(46.8±11.7)歲;創傷情況:骨折22例,車禍傷9例,刀砍傷6例,重物砸傷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急救流程,主要針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情況進行急救流程的調整,保證患者呼吸道暢通,保證醫護之間信息傳遞及時,做好患者急救的配合工作。觀察組采用急救護理流程,具體如下。①做好患者傷情評估[1-2]。護理人員通過正確的評估患者傷情,統籌安排急救護理工作,在遵照醫囑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搶救效率,縮短患者的等待時間。為患者提供正確的急救措施,提高急救操作的完整性,一些嚴重的創傷患者,可能出現呼吸道堵塞,容易出現窒息,如果有需要對口腔內的分泌物、血塊進行清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提高患者氧氣供應。如果患者出現舌后墜,護理人員通過舌鉗拉出舌頭,將口咽導管放入其中。如果患者有呼吸衰竭,則需要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進行輔助性呼吸。對于呼吸驟停的患者給予人工呼吸,采用呼吸中樞興奮藥物,提高患者呼吸運動,高濃度吸氧做好輔助性呼吸。②恢復有效循環流程。為患者建立2~3個相對較大口徑的靜脈通道,不同的管道保證患者獲得大量的血液、液體的補充。根據患者需要,測定中心靜脈壓,保證中心靜脈壓<8 cmH2O,快速補充血容量,如果中心靜脈壓>12 cmH2O[3],說明可能有心排血量相對減少,發生肺水腫,要及時降低輸液量。當患者的血壓<60 mmHg時,要在半小時內補充3000 ml平衡液,同時注意補充血漿、全血,并且放置導尿管,觀察24 h尿量的變化情況,促進機體有效循環的恢復,為患者的進一步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和機會。③加強創傷患者動態病情監測。a.多功能心電監護儀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為保護患者生命,提供可靠的理論參數。b.采取有效的止血方式[4-7],避免繼發性出血的發生。探尋傷口接近心臟一側的主要血管,通過手指或者手掌按壓的方式,進行壓迫止血,通過無菌的敷料對傷口近心端進行局部加壓包扎止血,根據臨床實際情況調整包扎的松緊度,既要保證有效的止血,同時也不可以影響肢體循環。c.如果患者合并多發性肋骨骨折,要避免氣胸、血氣胸出現,如果有上述并發癥的傾向,要及時的聯系胸外科醫生進行會診,做好胸腔閉式引流,盡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8]。④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術前護理人員不僅要為患者做好備皮、過敏試驗、相關導管留置等準備工作,同時還要向患者耐心講解術前準備相關知識,消除患者和家屬的疑慮,緩解其恐懼、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創傷患者對于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和自身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做好相關術前診斷、治療的準備工作,陪同患者進入手術室,做好手術患者交接工作,交代好患者病情特點和急診手術記錄登記。如果病情較嚴重的患者,要根據其臨床病情特點,及時轉入重癥監護室進行急救治療。⑤組織協調流程。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受傷病情特點,分清主要性創傷、次要性創傷、創傷的急迫性等,安排好臨床急救,做好傷情評估、生命體征觀察和詳細的護理記錄。⑥實施心理護理流程。隨著近年來醫學護理模式的變化,尤其是急救護理逐步變為統一的流程化,一切以患者為中心,在患者滿意的基礎上提供更加人性化、細致化的服務,為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滿足創傷患者自身需求、維護創傷患者的利益,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創傷性休克患者急救過程中,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能,沉著冷靜的處理方式,有序的應對性操作,同時也要注意加強患者、家屬的心理交流,增強患者、家屬的自信心,針對傷情變化,盡早做出預判,為患者提供更加準確的救治措施。兩組患者的急救護理療程均為3 h。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接診到確診時間、急救實施時間、術前準備時間情況;②觀察兩組患者急救時間、住院時間情況;③觀察兩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情況[9-11]。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接診到確診時間、急救實施時間、術前準備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接診到確診時間、急救實施時間、術前準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急救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急救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急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創傷性休克患者在進入急診室之后,實施6個步驟,主要包括保證呼吸道暢通、觀察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觀察患者的脈搏、心率、血壓、末梢循環和口唇顏色變化、神經系統臨床癥狀、肢體運動情況,肢體是否出現畸形、出血,尿量的變化情況,根據上述表現,對患者做出初步診斷,對患者護理重點內容進行確認[12]。
本研究通過分析80例創傷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急診護理流程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常規的急救流程)40例和觀察組(急救護理流程)40例。急救護理流程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其可以避免忙亂搶救場面,從簡單的護理配合急救[13-15],變為全方位、全過程無縫隙服務鏈接,有利于護理工作質量提高和高質量服務意識的建立,從而更好地提高急救護理工作效率。由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癥狀,護理人員要注意選擇輸液的部位。對于一些有肝臟、腹膜外傷、出血、骨盆骨折患者,要盡可能避免從下肢靜脈輸血、輸液,盡可能為患者選擇上肢靜脈穿刺。創傷性休克患者病情變化快速,為了獲得更好的恢復效果,需要加強對患者病情進行動態的觀察,準確地進行判斷[16]。
通過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創傷性休克患者接診到確診時間、急救實施時間、術前準備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創傷性休克患者急救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說明急救護理流程對于一些突發性、夜間發生的創傷性休克患者,及時開啟了應急預案,充分調動醫療資源,提高了患者急救的效率,減少了患者診斷的時間,縮短了實施急救的時間和住院時間,更好的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觀察組創傷性休克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急救護理流程可以提高患者預后水平,提高搶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進一步說明了本研究匯總的急救護理流程適合在急診科中廣泛推廣,從而提高我院整體的急救工作水平。
綜上所述,急救護理流程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應用,可以提高急救效率,縮短急救時間和住院時間,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張梅,孫琦,許月瓊,等.急救護理流程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搶救效果分析[J].西部醫學,2016,28(3):421-423.
[2]徐加紅.急救護理流程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9):1082-1083.
[3]吳雪贊.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25-26.
[4]楊志華,張建紅.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對創傷性休克病人搶救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8):52-53.
[5]葉雪霞,巫建英,李春霞,等.優質護理服務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J].安徽醫藥,2014,18(1):188-191.
[6]陳敏,李小峰.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標準化搶救護理流程[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28(18):37-38.
[7]文光珍.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對創傷性休克病人搶救成功率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9):1317-1319.
[8]葉群英,藍惠蘭,黎春常,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診護理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0):2314-2316.
[9]張瑩瑩.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2):31-32.
[10]陶世珍,汪學付.創傷性休克72例院前急救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16(23):97-99
[11]楊志華,張建紅.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對創傷性休克病人搶救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3(8):52-53.
[12]伍世珍,于麗娜,江珉,等.循證護理在創傷性休克急救中的應用與思考[J].西南國防醫藥,2011,21(10):1121-1122.
[13]譚連.創傷性休克液體復蘇的研究及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2,10(36):110-111.
[14]潘巖.急救護理流程在創傷性休克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1(4):153-154.
[15]黃秀娟,羅莉玲,黃健. 創傷性休克患者急救護理流程的應用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6):192-193.
[16]宗瑞芳.急救護理流程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4):266-267.
(收稿日期:2017-03-15 本文編輯:馬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