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增
(馬鴻增,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江蘇省美術館研究員。)
蓋茂森
1941年出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江蘇省國畫院顧問、江蘇省藝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代表作《品茶圖》陳列于中南海、《雄風》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
蓋茂森集50年中國畫創作實踐經驗,多次應邀參加全國性學術研討會,發表學術論文。作品既有江南繪畫的清新典雅,又有北方繪畫的淳厚樸實;既有傳統神韻,又有現代審美意識的靈性,功底深厚,風格獨特。作品《戈馬江南》《老擔新桃》《靚麗年華》等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展并獲一等獎、金獎、學術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天安門城樓、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天津藝術博物館、日本名古屋博物館等均陳列、珍藏了其作品。

蓋茂森《待嫁》120cm×100cm

蓋茂森《雄風》248cm×98cm

蓋茂森《品茶圖》123cm×248cm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就開始關注蓋茂森的人物畫。這些年來,他已經成為江蘇乃至全國寫意人物畫創作的一員名將。其作品出類拔萃,自成一家。90年代,我曾以“江南一蓋,傳神寫心,畫作郁茂,森然成蔭”四句詩,贊美他的藝術創作狀態。近年,于“又一春”畫展再讀其新作,不由感慨系之。他的藝術已進入水墨淋漓、出神入化之境,因而得到首都美術評論界的廣泛好評。他以關注時代、關注生活的創作姿態,以新時期、新高度的精神追求,以率意靈美、抒情化的藝術特性,登上了人物畫藝術高地。
蓋茂森50年的創作歷程,是在不斷地用筆墨呈現中國人文的時代脈絡。他的作品廣及革命歷史、江南風情、新疆少數民族風情、古代人物四個方面。不少畫家也曾畫過這些題材,然而各自選取的審美視角和采用的藝術手法,卻存在很大差異。蓋茂森的《戈馬江南》《勝利的腳步》,是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背景的革命歷史畫,反映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他摒棄了那種以血腥的戰爭場面來表現的程式,采取“武戲文唱”的藝術理念,以抒情化、詩意化的處理手法,用輕松的畫面再現深刻的歷史內涵,在抒情中提煉出社會的主題,從而使革命題材與和平年代的人文特征有機結合,同時也展現出中國畫所特有的詩情韻味。應當說,這是在主題性人物畫創作中值得大家借鑒的經驗。
如何用美妙精湛的筆墨語言來表現新時期的人文新貌和對于美的永恒追求,已成為蓋茂森人物畫創作的第一訴求。這是某些把筆墨當成符號的趣味游戲所無法代替的。在他的筆下,傳統文人畫的筆墨功力與西畫光色造型的涵養交相輝映,得心應手地構建出他理想中的畫境。以新疆人物系列為例,《靚麗年華》《心醉葡萄鄉》《塞上曲》《巴札天》等作品,畫面之美,令人陶醉。線條的靈動與人物的形神相協調,色彩的穿梭與情緒的節律相合拍,水墨的變化與心靈的傾瀉相交融。這些已構成他率意靈美的標志性特征。比之那種流行的新疆人物速寫式用筆,他更有韻味;比之那種單一刻板的“骨法用筆”,他更有靈氣。特別是《靚麗年華》,從墨彩構成到形象塑造,都達到完美的境界,可以排入中國寫意人物畫經典之作的行列。

蓋茂森《戈馬江南》97cm×168cm

蓋茂森《紅蘋果》97cm×168cm
蓋茂森的傳統藝術修養的廣博性,有力地提升了其創作水準。對于一位成功的傳承者來說,繼承傳統并不是對個別技法程式的簡單模仿,而是要找出與當代人文相契合的藝術理念和表現規律,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過程中,予以創造性的發揚。蓋茂森不僅熟悉中國人物畫傳統,而且研習過山水、花鳥畫傳統,因而他能夠在人物畫創作中,將線條勾勒法與沒骨法、破墨法融為一體,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時他還掌握了西方繪畫準確的造型功力和色彩原理,進而巧妙地融入到中國水墨寫意體系中,突出了中國畫本體“寫”的特色。這些正是他的作品耐人品味的重要原因。
蓋茂森作品的人文底蘊是傳統的真善美合一,而詮釋的卻是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其作品的藝術語言是傳統筆墨技法的延伸,而展示的卻是新時代的視覺圖式。在中國寫意人物畫創新的廣闊道路上,蓋茂森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貢獻,如一陣清風掠過歷代人物畫大家的廳堂,但不留斧鑿痕跡;似一股現代暖風撲面,卻又帶來些許遠古的清涼。入傳統而又出傳統,入造化而又出造化,以古為新,化“客”為“我”。這就是蓋茂森寫意人物畫的藝術價值所在。

蓋茂森《紫砂泰斗顧景舟》200cm×143cm

蓋茂森《雪山行旅 》96.5cm×17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