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敏 周笑盈
中外合拍片近年在中國電影業界興起。如何使一部部有著或多或少中國元素的合拍片,真正成為在海外推廣中國形象、提升中國軟實力的有效載體,成為擺在中國電影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日前,《我們誕生在中國》在國內和北美公映,均獲得觀眾好評。細而思之,其熱映并非偶然。
作為第一部中美英聯合拍攝的自然電影,該片以自然為切入點,以中國珍稀動物為主角,以故事這一世界共同語言為載體。大熊貓母子成長與關愛的脈脈溫情、雪豹達娃獨身護幼的悲歡離合、金絲猴淘淘與家族間的情感糾葛,電影核心的三個故事講述得細膩、動人。
電影沒有簡單地停留在故事本身,而是融入核心主題,即共同的人類情感與生命體悟。對外傳播是跨越政治邊界、文化差異的共享行為,同樣需要文以載道,成風化人。該片把握住了“生命”“愛”“成長”“家園”等核心的情感元素與文化價值,激發了全球人性的共鳴。
電影更滲透了強烈的東方色彩和中國人獨有的生命觀、價值觀和矛盾觀。春去春又回,周而復始,該片在展現中國人“生命輪回”“天人合一”的倫理淵源與東方哲學智慧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實現全球“感性傳播”。
在主題統攝之下的是經典的中國“名片”——美麗山川和神奇物種。整部電影以分為春、夏、秋、冬等四個篇章,取景地覆蓋西北、巴蜀、東北、青藏等地。從四川成都的茂林修竹到神農架的停僮蔥翠,再到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不僅展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中華大地的廣袤河山,更拼湊出中國獨特的生態保護版圖。丹頂鶴、藏羚羊、大熊貓、雪豹、金絲猴,珍稀物種的生命躍動隱喻了野生動物與人類共同的情感——家園情懷。對家的堅守與家的歸屬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作為最經典的“名片”,國寶大熊貓憑借其“萌”在全球“圈粉”。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形象,契合了中國人寬容豁達的秉性,有助改變國外“中國強硬論”“中國傲慢論”的誤解,展示中國人天性樂觀、開放包容的氣質。
國際合作制片也成為借船出海的重要路徑。該片由中國影視制作公司與美國迪士尼影業聯合制作,得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五洲傳播中心的協調與支持。電影由中國導演主導,攝影師來自法國、英國、美國、德國,配音采用中國明星。這種交流合作有利于把握國際制作的通行規則和生產標準。
可見,未來“借船出海”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題材是中國的,主題是世界的”,開放、包容地尋求與世界融合共通的路徑與方法。▲
(作者分別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教授、博導,電視新聞方向2015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