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上的人們因工廠垃圾、生活垃圾等環境問題煩心的時候,原本皓月當空、星光閃爍的太空也遇到了垃圾問題。要知道,清除太空垃圾可比清除地球上的垃圾要難得多。
太空垃圾四處闖禍
太空垃圾是人類在進行航天活動時遺棄在太空的各種物體和碎片,如“退休”的衛星,運載火箭散落的碎片,宇航員太空作業時留下的航天服、老虎鉗、相機、螺母、螺絲刀等。這些東西就如人造衛星一般,按一定的軌道環繞著地球飛行,形成了一條條危險的垃圾帶。
據估計,目前在太空中漂浮的垃圾碎片,數量超過1億塊,總重量達幾千噸,最大的碎片甚至有一輛公共汽車那么大。科學家曾經測算過,一塊藥片大小的太空垃圾就能把人造衛星撞成“殘疾”,一塊棒球大小的太空垃圾則可能直接撞碎航天器和衛星。這些太空垃圾惹出的禍事可不少呢。
1965年
1965年,美國宇航員愛德華在太空作業時,不小心遺失了一只手套,這只手套以時速近2.8萬千米的速度在太空飛行。好在,這只“大殺傷力”的手套最終落入大氣層,被燒毀了。
1983年
1983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太空與一塊直徑只有0.2毫米的涂料碎片相撞,導致舷窗損壞,只得提前返回地球。
1986年
1986年,“阿麗亞娜號”火箭進入軌道后不久便發生爆炸,形成了500多塊10厘米大小的殘骸和2 000多塊小碎片。后來,這些密集的“垃圾炮彈”導致兩顆衛星失靈。
2007年
2007年,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安德森在太空行走時,失手將一個電冰箱大小的有毒氨水罐拋入太空。幸運的是,16個月后,這個罐子墜入了茫茫大海,沒有擊中過往船只。
2007年
2007年,一塊太空碎片在“奮進”號航天飛機的散熱板上撞出一個洞。
衛星軌道被垃圾占據
現代人類的生活已離不開運行在地球上空的各類航天器,像手機通信、天氣預報、導航系統等,都要依賴于天上的衛星。
目前,正在地球上空運行的航天器多達6 500多個。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被送上太空的航天器將越來越多,隨之產生的太空垃圾的數量也會增加,估計每年會增加2%~5%。按照這個速度計算,如果人類再不動手清理太空垃圾,衛星運行的軌道在300年后就可能被太空垃圾填滿。到那時,別說再發射新衛星了,已經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都有可能全被太空垃圾給撞廢掉。
清理太空垃圾,人類在行動
人類為了追求更加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治理地球上的垃圾等有害物質。同樣的,人類為了航天事業的發展,也開始想辦法來解決太空垃圾問題。
“太空籬笆”——
美國曾啟用9個陸基雷達陣,組成“太空籬笆”,來監視太空垃圾碎片,目的是讓航天飛機、空間站、衛星等對較大的垃圾碎片進行避讓。
機械“手臂”——
瑞士航天中心研發出了一種仿生手臂,計劃將其安裝在“清潔空間一號”衛星上,來捕捉并回收太空垃圾。這個機械“手臂”的特點是超快——能在0.05秒內抓住各種不規則形狀的目標。按照計劃,“清潔空間一號”的發射時間是2018年。
2016年12月,日本的科學家為一艘國際空間站的補給飛船裝配了長達700米的電動“系鏈”,期望通過電磁效應來降低太空垃圾碎片的速度,從而讓太空垃圾掉入大氣層,然后燃燒,得以被銷毀。
不過,遺憾的是,2017年2月,這項旨在清理太空垃圾的實驗性任務宣告失敗。
激光“射殺”——
激光“射殺”——日本的科學家們提議為國際空間站安裝一個激光系統,用于“射殺”太空垃圾。這個激光系統可利用空間站上的望遠鏡,搜尋和鎖定100千米外的太空垃圾,并向其發射激光。強大的激光脈沖能夠將太空垃圾推入地球大氣層,讓其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
事實上,要真正解決太空垃圾這一難題,不僅僅需要清除這些垃圾,還需要國際社會協同合作,制定統一的“太空交規”:比如,飛行器“退休”后,要盡量讓其離開地球的軌道;要對已編號的太空垃圾碎片進行全程跟蹤;在發射航天器的時候,應盡量少產生太空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