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偉+劉北蘆
《中庸》原是《禮記》的第三十一篇,后來,南宋朱熹使其獨立成書。該書倡導的中庸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獨特表征,不僅利于中國社會的和諧,也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和平共處。
中庸的本質意義
最早提出中庸命題的是孔子,而《論語》中只有一處講到中庸,僅以十四字就結束了中庸之論。《論語·雍也》寫道:“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中庸作為道德來講,真是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但人們缺失很久了。雖然孔子并未給中庸下定義,但《論語》中多處所論被認為是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如《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漢代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宋代理學創始人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三位大師為“中庸”所下定義都是有充分依據的,沒有根本的分歧。其實中庸的真諦就蘊含于《中庸》第一章的論說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未發生喜怒哀樂之時,無偏無倚,無過無不及,沒有好惡,此種狀態就是中;發生了喜怒哀樂,而皆合乎禮義規范,此種狀態就是和。中和一體,不可分。以中和的修養思想待人接物,就是中庸;自身做到中和,就是中庸。但要時時、處處、事事做到中和,才是高修養的中庸境界。《中庸》第二章寫道:“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所論就是強調要隨時中庸,隨事中庸,隨處中庸。
中庸教人修養的高境界
中庸倡導個體內心中正、和平、和諧、和善,修道至誠,全身心地堅持中和之道,毫無雜念。這為中華民族公正待人、與人和平相處、和諧向上等性格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孔子思想和《中庸》思想引導下,逐漸形成了中庸系列思想體系。
中庸要求做人要誠,要本真,毫不沾染貪鄙之污垢,保持社會的凈化和諧。勿以過喜而放肆,勿以惱怒而遷過于人。凡事有節,“養心寡欲”;誠不相欺,為而弗有。為他人做了功德之事,默而不宣,絕不張揚自己之才能與貢獻,且能持續地為周圍人、天下人做有益之事,又決不因此而邀功傲眾。此等高境界之士如同《詩經·大雅·既醉》所說:“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善風遠播,久而久之,可形成社會的良風美俗。中庸要求人們既要遵循以“誠”為本的中和之道,也要與時俱進。事實上,新時期所弘揚的中庸之道是進一步發展了的適于今用的中庸之道,它對做人提出了如下要求:
做人要各盡其職,名副其實。《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一個人首先要明確自己是干什么的,應該做什么,怎么去做。所作所為,所思所言,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要去想、去求分外之利。居于高位,就要做好高位應做之事;處于低位,就要做好低位應做之事;居于邊遠地區,就要做好邊遠地區之事;處于被動時期,就要做好可做之事。居于上位,不欺凌下級;居于下位,決不攀高結貴;嚴格端正自己,不責求于別人,自然就無怨憤。既不怨天,也不怪罪人。提倡從自身找失敗原因,總結錯誤的教訓。
做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講親情、友情。《中庸》主張,做人做事要公平公正,無偏私,要合群,為群體謀福利;做人首先要對父母感恩戴德,由衷敬愛,關心奉養;要友愛兄弟姐妹,要有親情、友情。由此推而廣之,關愛同事、鄰里以至天下人。一個真正有責任感的人,做人在任何時候不會走極端,會全面地、歷史地看問題,為天下群體考慮,努力為社會釀制正能量,為開創和諧、安定社會而貢獻出全部力量。
做人要明、要誠。《中庸》認為,做人應該達到“誠”“明”的境界。“自誠明”,是真正融會貫通地明白了道,這是天性;“自明誠”,是明白了道,逐漸融會貫通,這是后天教育。一般人都是先受教育,明白道理,逐漸融會貫通。對做人道理、管理社會道理融會貫通了,工作起來就會游刃有余,一塵不染。
做人要與時俱進。《中庸》第二十八章:“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孔子認為,一個人愚昧無知還自以為大,專橫跋扈,生在當世卻幻想返回古代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如此下去,他一定會遭殃的。我國進入新時期后,做人原則一定要揚棄泥古守舊,跟上時代步伐,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要。
中庸管理思想的高境界
中庸思想于社會和諧是要通過人的中庸,尤其需要通過官的中庸去發揮作用,方可見成效。官為民之綱,所以官員時時事事用中正之道去處理本職工作是最為重要的。《中庸》第二十章寫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官員如果能認真學習,“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自能誠明為官。
為官者要做民眾的楷模、表率。《中庸》第二十章指出,為官者一定要帶頭落實治國九條經驗的精神,即“修身、尊賢、親親、敬重重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徠工匠、關愛及于邊遠地區、關懷封疆大吏”。因為修身就會逐漸具有道,提高自身素質;尊重賢人,就不會糊涂;親愛親人,家族內部就會首先和諧;敬重重臣,就不會無方向;體恤群臣,大小官員都會全力報效國家;待民如子,老百姓就努力耕織,貢獻國家;招徠工匠,錢財、器物就充足;關愛邊遠地區,四方人心就歸之如流;關懷封疆大吏,天下敵對勢力就畏懼。如能參悟好,為官者就能做到艱苦之事身先士卒,順境不荒,逆境不潰,做群眾的楷模。
為官者要有“群”的觀念。《中庸》第六章寫道:“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孔子認為,舜是大智慧的圣人,其重要理由就是舜的群眾觀念極強。“好問”,很自然地向群眾求教,包括向賢人求教,善于集思廣益。而對親近人的見解則要考察,不聞風是雨。對眾人不求全責備,回避其短,用其所長;除了極端分子,一貫相信重用大多數人。孔子說:“這大概就是舜的本真吧!”事實上,群眾觀念是決定政權興衰的關鍵所在,是五千年文明史已經多次證明的真理。
為官者要統觀全局,高瞻遠矚。《中庸》第十二章:“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其要義為中庸之道雖基于夫婦、家庭,但真要達到高境界,需達到明察天地的程度。為官者要把分內事管好,就要有長遠廣闊的預見能力,先于眾人做好趨利避害的思想準備,從而有力地帶領民眾去完成共同的事業。
為官者最高境界是無聲無息地施恩惠于百姓,化育萬眾。《中庸》第三十一章認為,只有天下最偉大的圣人,才擁有真正的聰明智慧,能夠治理好天下。圣人寬和大度、溫柔謙恭,完全能夠包容天下;奮發圖強、剛正堅毅,完全能夠堅持真理;整齊莊重、嚴肅中正,完全能夠踐行禮儀;文章條理,詳細明辨,完全能辨別是非。圣人一旦出現,人民無不敬仰;一旦講話,人民無不相信;一旦行事,人民無不心悅誠服。這種使萬殊民眾內化同德以致和諧統一的偉大功績,將永遠受到人民的尊敬與愛戴。
《中庸》一書,無論從個人修養角度看,還是從為官理政角度看,都充滿了高境界的思想情操,值得我們深深研讀,并加以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