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3日,《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公布,將從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辦法》共十九條,主要調整了無證無照經營的查處范圍,明確了部門監管職責,有利于提高監管效率,促進創業創新。
《辦法》強調明確部門執法權限,厘清監管職責。對無照經營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辦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涉嫌無照經營進行查處,可以行使下列職權:責令停止相關經營活動;向與涉嫌無照經營有關的單位和個人調查了解有關情況;進入涉嫌從事無照經營的場所實施現場檢查;查閱、復制與涉嫌無照經營有關的合同、票據、賬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對涉嫌從事無照經營的場所,可以予以查封;對涉嫌用于無照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材料、產品(商品)等物品,可以予以查封、扣押。
對無證經營的,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對負責查處無證經營的部門有明確規定的,由規定的部門查處;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查處。
對既無證也無照從事經營活動的,依照無證經營的規定予以查處。
《辦法》提出,明知屬于無照經營而為經營者提供經營場所,或者提供運輸、保管、倉儲等條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處5000元以下的罰款。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從事無證無照經營的,由查處部門記入信用記錄。
《辦法》強調放管結合,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制度氛圍。
一是放寬不屬于無證無照經營活動的范圍,鼓勵社會投資創業,激發市場活力,并為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靈活創新管理預留制度空間。《辦法》規定以下兩類經營活動不屬于無證無照經營: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場所和時間,銷售農副產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的規定,從事無須取得許可或者辦理注冊登記的經營活動。
二是規定查處部門應當堅持查處與引導相結合、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避免一概取締的簡單化執法,對具備辦理證照的法定條件、經營者有繼續經營意愿的,應當督促、引導其依法辦理相應證照。
三是法律、行政法規對其處罰沒有明確規定的無照經營行為,適當減輕法律責任,不再予以沒收工具,并降低罰款數額。
《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主要調整了無證無照經營的查處范圍,明確了部門監管職責。專家表示,這是轉變監管理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提高監管效率,促進創業創新。
《辦法》體現了政府對基層“謀生性營業”的寬容。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趙旭東說,辦法對無證無照經營行為做了合理的區分。明確界定了某些不受查處的無證無照經營行為,這些特殊的經營行為不再要求經營者辦理工商登記,雖然沒有營業執照,但屬于合法經營,不受查處。
趙旭東舉例,無須辦理營業執照的經營行為,有通常所稱的“早市”“晚市”的經營行為。辦法授權縣、市級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各地的具體需要、條件和情況來指定這種經營場地和特定時間。
“這一規定既充分地反映了適當放寬市場管制、合理利用城鄉公共空間、滿足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便利和小額經營活動需求的改革方向和立法目的,也完全符合商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要求。”趙旭東說。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蔣大興說,辦法放寬了對創新營業行為及民生性營業行為的法律控制,體現了政府對基層百姓“謀生性營業”的寬容,同時,也為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創新營業的試驗性規制留下空間。
另外,《辦法》也體現了對無照經營行為實行處罰有度理念,使得無照經營者在取得營業執照后仍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從事合法經營活動。
《辦法》對無照經營行為僅規定可采取“查封、扣押”其經營設備及工具的行政強制措施,不再規定可采取“沒收工具”的法律責任,減少了執法者和違法者之間的沖突。
同時,《辦法》大幅降低了對無照經營者的罰款處罰標準,最高處罰額度從2萬元、5萬元、20萬元及50萬元降低為5000元、1萬元,適當減輕了無照經營者的經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