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遠
養孩子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小 遠
養孩子是修行嗎?當然是,而且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薩拉·娜塔莉在30多歲時成為了兩個男孩的母親,母親這個身份幾乎改變了她的整個生活狀態。她希望做個有智慧的母親,卻發現自身的思考及行為方式連自己都無法認同。于是薩拉試著將佛法中的智慧應用到育兒過程中,將自我的身心發展和日常瑣事結合在一起,通過改變觀念、鍛煉專注能力、覺察自我、參加冥想等方式來鍛煉自己的心智,處理生活中的各類負面情緒。通過轉念和系統的訓練,她開始以清明而穩定的心境面對挑戰。與此同時,她還撰寫了一本書來探討為人母者所要面對的諸多議題,并給予了許多貼心建議,這便是《養孩子就是一場修行》一書。
帶小孩的媽媽通常很孤立,很多時候只能靠自己去解決問題,當她們向外尋求幫助時,也很難得到滿意的答案。正因如此,薩拉一直致力于引導女性學習一種新形態的自給自足,通過開發內在的資源來幫助自己。而要做到這一點,媽媽們首先要接受一個觀點,那就是:生即有苦。也就是說,生命本來就不完美,也無法讓人感到絕對的滿足。執著和欲念則會加重人們所受的苦。但當我們學著看清世界的真相、學習忍耐與接納,并漸漸構筑起正見,調動自身智慧,進行相應的心智訓練,便能順利找到離苦之道。
媽媽們很容易條件反射似的度過一天,孩子哭了,就抱起來安撫;地板臟了,就拿起吸塵器吸地。與此同時,我們的腦袋還容易被各種各樣的念頭所占據,煮飯的時候會記掛著洗衣、洗衣的時候又惦記著沖澡。除了日常瑣事,我們的意識還在不停處理那些過去發生的沖突,為許多事悔恨糾結,再加上幻想、白日夢和待完成清單,一切攪在一起讓我們變得昏昏沉沉。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無法注意傾聽孩子的童言童語,無法品嘗食物的真正味道,更無法覺知自己的情緒,對許多生命奇跡都視而不見。當一天結束后,我們往往只感受到混亂。此時唯有練習專注,有覺知地活在當下,媽媽們才能活成最真實的自己,并且讓孩子感受到真切踏實的陪伴。薩拉在書中分享了諸多開發專注力的小技巧,這些技巧能幫助媽媽們迅速抽離紛亂的思緒,專注于當下的事物。
有太多的媽媽,在家務和工作之間疲于應付,深感分身乏術,不管是缺少來自家庭的支持、跟另一半關系緊張,還是缺乏睡眠、擔憂經濟狀況,都會給她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引發一系列負面情緒。薩拉引導媽媽們直面不愉快的心理狀態與極端情緒,接受世事無常的道理,告誡自己任何一種情緒都會過去,然后觀照自己的念頭,看著自己的情緒出現、成形和消逝,避免被情緒深度影響,做出不理智的決定。通過反復的練習,媽媽們便可以看清自己當下真正需要處理的事情,將以往的錯覺轉化為清澈的視野。
媽媽們經常會因為孩子身上的問題過分憂慮,這些憂慮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后成為盤桓在親子關系之上的陰霾。薩拉建議媽媽們時刻提醒自己:我的念頭只是念頭,并不代表我,更不代表實相。她在書中引用了一系列鮮活的案例,告訴媽媽們,真的愛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本質,不要擔心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做到關心而不憂慮,放手讓孩子去承擔那些他們本該承受的痛苦,這對他們大有好處。
薩拉還在書中討論到伴侶關系和自我認同感的建立,分享了自己受益頗深的冥想法,結合育兒的實際情況給出了許多方便易行的冥想小貼士,希望幫助媽媽們改變心的朝向,重獲平靜喜樂。
身為人母之前,沒有人告訴過我們需要經歷什么,那些無眠之夜、忙亂焦躁、心靈之苦都伴隨著“母親”這個身份降臨到我們頭上。但薩拉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母職”的離苦得樂之道,告訴我們不憂不煩地照顧好自己和孩子并非奢望。因為《養孩子就是一場修行》,許多母親的自我修行之路會變得更加輕松理性。

(編輯 陸艾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