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發山

光緒三年(1877)九月的一天,天又高又藍,幾朵白云飄來散去,好是悠閑,自在。這天,河南巡撫李慶翱來到了鞏縣。
連年來,河南大旱,饑民達數十萬人。地方志記載:“連歲兇荒,饑民充斥,無賴者聚而為盜,搶劫村莊,發掘冢墓,暗殺客商,行旅以兵自隨。”又載:“民間以麥苗榆皮為食,漸及樹葉、蒺藜。秋冬后,多鬻妻棄子,殺戮牛馬六畜,甚有食及同類者,餓殍橫野,流亡載道,村落為墟。”李慶翱奏請十萬兩白銀解困,并自行截留漕米五萬石以救災民。同時,河南的九府(開封府、河南府、歸德府、彰德府、陳州府、衛輝府、南陽府、汝寧府、懷慶府)五州(鄭州、陜州、光州、許州、汝州)的各級官員,大多也都盡職盡責,救災民于水火。如免課稅,設保赤局(收容棄嬰的慈善機構),設粥廠(十里內,每人日食一碗稀粥;十里外,每人給米四兩)等。不少地方官員還有創新之舉,如鞏縣知縣李掄元,以工代賑,使饑民修筑縣城,達數月之久;上蔡知縣于滄瀾在府邸收留逃荒人員,跟自己同吃同住;為解百姓饑荒燃眉之急,到老家山東引進好栽易活的紅薯到上蔡種植……但是,仍有部分官員不但不作為,反而趁機敲詐勒索,中飽私囊。李慶翱聞知這些消息,坐不住了,決定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
鞏縣首富康百萬知道縣里的窘況,自告奮勇攬過了接待李慶翱的任務,知縣李掄元自是感激不盡。
通過走訪,又聽取了知縣李掄元的匯報,李慶翱對鞏縣的賑災情況還算是滿意,除了縣里邊想盡辦法賑濟災民外,康百萬等富戶“出粟萬余斛(糧食器具,一斛等于十斗),造膳粥,哺流民”,由此而保全性命者不計其數。特別是康家,設粥棚時,熬的米粥以筷子豎到碗里不倒為標準;災荒年間擴建自家莊園,使災民免受饑餓之苦等。
李慶翱感慨連連,代表朝廷和災民對康百萬說了不少感謝的話,末了還說:“生意人當如是,大丈夫當如是。若是天下的富豪都能跟康翁一樣,地方官都能跟李知縣一樣,百姓幸甚,圣上無憂矣。”
康百萬謙遜地說:“李大人過獎了,鄙人只是盡了本分而已,不足掛齒。”
李慶翱又嘆息一聲,道出了自己的苦衷。他說個別地方官員視百姓生命如草芥,置他們于水火而不顧。作為父母官,不是他們不怕刑律,是他們有后臺,有靠山——有的是侍郎的外甥,有的是鑾儀使的表弟,有的是護軍參領的小舅子……反正,都有來頭,一個也動不得。
康百萬眼珠一轉有了主意,他朝李慶翱拱了拱手:“李大人,鄙人有個想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慶翱擺了下手:“康翁但說無妨。”
康百萬說:“鄙人上個月到汝州的魯山縣走了一趟,那里有個張良古鎮,皮革生意很是興隆,其中有家做皮帶的,掌柜的姓王,因他家的皮帶質量好,信譽高,時間久了,王掌柜被人喚作‘皮掌柜。”
李慶翱頷首道:“之前聽汝州知州李鐵林講過,前朝曾指定這家做過玉帶呢。”
康百萬說:“當朝雖然廢除了玉帶,但腰帶還是要束的,不如給每個地方官員賞賜一根。”
李慶翱笑了,說:“康掌柜,你是否跟‘皮掌柜有交情,為何要給他攬這宗生意呢?”
康百萬忙站起身來,朝李慶翱一抱拳,說:“李大人,購買腰帶的事包在鄙人身上,不勞大人費心。”說罷,他走到李慶翱近前,耳語了幾句。
李慶翱的臉上漸漸放晴了,不似剛來時那樣陰沉了。
隨后,李慶翱辭別康百萬,或水路,或陸路,先到了汝州。一到汝州,便召集當地七品以上的官員到場,有縣丞、主簿、知縣、同知、通判、知府等。李慶翱開門見山,說諸位賑災有功,每人賞賜一根“皮掌柜”的腰帶。
白白得到一根腰帶,大家何樂而不為?何況,“皮掌柜”的腰帶聞名遐邇。起初,大家不知道巡撫大人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一時間都很高興。
但是,李慶翱要大家當場把原有的腰帶扔掉,立即換上新的。
這下可有熱鬧看了,所有的腰帶都是一個尺寸,有個別官員因為腰圍太大,束不住,只好用雙手提溜著褲子或揪緊皮帶,灰溜溜地低著頭,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災荒年間,老百姓都沒得吃,你們卻吃得挺胸突肚,這不是明擺著有問題嗎?不說你們搜刮民脂民膏,起碼你們沒有吃糠咽菜!這些話李慶翱并沒有說出口。大家都是聰明人,一看便知。這時才知道是李慶翱故意辦他們的難堪!
辭別汝州,李慶翱利用康百萬贈予的銀兩購買了一批“皮掌柜”腰帶,趕往陜州。到達地方后,依然是召集地方官員,賞賜“皮掌柜”腰帶。自然又有官員丟丑。
等到李慶翱把河南的九府五州走遍,通過賞賜“皮掌柜”腰帶,已經基本了解了當地災情,以及哪些官員不作為。對于這些官員,他沒打算參本上奏,他知道,即使自己那樣做,上邊也會不了了之。但是,經歷過特別賞賜后,這些官員還是收斂了不少,有的還偷偷從家里拿出銀子賑濟災民,將功補過。
當年十一月,朝廷以河南巡撫李慶翱“報災事遲”為由,將其參處,被降三級調用。李慶翱遂辭官歸里,“優游林下”。民間傳說,是因為他賞賜腰帶讓官員出丑得罪了某些權貴。
康百萬后悔不迭,心說不該給李慶翱出這個主意,讓人家把堂堂的二品官位給丟了。
李慶翱賦閑不久,時黃河水災頻發,連年歉收,幾任巡撫遇有難解事宜都到其宅尋訪,而李慶翱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且無一涉及私事。宣統元年(1909),經山東巡撫袁樹勛奏請溥儀皇帝,才撤銷了李慶翱的處分。
至此,康百萬的心病才算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