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遠柏
三張“文化王牌”成就匯川大旅游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遠柏
匯川區緊緊圍繞“旅游讓城市生活更精彩”主題,以“紅色之魂、土司之韻、城市之光、海洋之戀、生態之美、戶外之樂、匯美之川”為主線,展示全新旅游形象,促進旅游大發展。
巍巍婁山關,神秘海龍屯,醉美遵義城。
6月11日至13日,第七屆遵義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將在匯川召開。匯川集全區之力承辦這次盛會,充分展示“突出紅色經典、彰顯世遺文化、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最新成果。
土司文化、紅色文化、三線文化特色鮮明,匯川區深挖文化資源,按照“國際化、精品化、全域化、個性化、智慧化”標準,打出三張獨特的“文化王牌”。
“朋友們,我們拾級而上,開始今天的探秘之旅,前面即將到達的是海龍屯的屯前軍事防御體系第一關——銅柱關……”
5月2日上午,站在海龍屯景區銅柱關前,來自南京的游客王浩使用手機打開海龍屯微信公眾號,語音系統正在為他介紹銅柱關景點的歷史知識。
除了微信公眾號的語音介紹外,一路上,王浩被海龍屯景區內立體化的影音系統驚呆了。在海龍屯飛虎關的36步天梯區域,王浩不僅能夠看到海龍屯天梯的險峻和雄偉,而且能夠通過立體影音系統聽到古代軍隊的號角聲、攻城的聲音以及鳥叫聲等,“非常逼真,讓人身臨其境。”
“戰鼓聲、馬蹄聲、廝殺聲、吶喊聲,聲聲入耳,細致入微。”一位游客如此描述。
不僅如此,景區還設立有LED顯示屏、LED觸摸屏、投影儀及3D成像器等多媒體展示平臺和渠道,通過現代化的視頻和影音科技,讓游客了解海龍屯從歷史背景到考古開發的全過程。并且通過3D實物還原,為游客再現海龍屯的傳奇故事和神奇色彩。
“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手段,多維度、多渠道、多元素地呈現和展示海龍屯遺存遺址和深厚土司文化,讓前來觀光旅游的游客大開眼界,在方便、快捷游玩的同時,更加全面、直觀地感受海龍屯歷史文化旅游景區的神奇色彩。”負責打造運營海龍屯景區的傳奇文化(貴州)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錢進介紹,為讓外國游客也能感受到海龍屯的魅力,公司還在景區建立了中、英、日、法、韓五國語言的導示導覽系統,更好地為游客服務。
在盤活土司文化資源促進旅游大發展方面,匯川還開發建設了下寨傳奇土司小鎮,這是一個以楊氏土司文化為核心,集文化、旅游、商業、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小鎮。小鎮建有5座景觀橋、4座車行橋、1座污水處理廠、19200平米仿古房屋等。
“仿古房屋在打造中沒有用到一顆釘子。”項目總工程師陳明武介紹:“這個木結構房屋采用的是傳統的榫接工藝,通過木柱、木梁、檁條、孔槽進行連接,不使用釘子。這樣的榫接工藝既能滿足壽命要求和使用功能,又能在抗震方面達到設計要求,最后也符合土司小鎮的定位要求。”
為深入挖掘海龍屯文化內涵和故事,匯川區聘請著名作家葉辛為海龍屯文化顧問,創作了長篇小說《古今海龍屯》。
“通過葉辛的創作,將匯川的歷史文化、土司文化傳播出去,做強旅游品牌,推動匯川旅游跨越發展。”匯川區委相關負責人說。
走進板橋鎮婁山關村,但見街道兩邊餐館和酒店鱗次櫛比,一派繁榮景象,餐館和酒店老板招呼游客,忙得不亦樂乎。
五六年前,隨著旅游興起,村民馬興虎開起了農家旅館,每到夏季,30多間客房爆滿。馬興虎又投入近百萬元,擴建旅館,開辦農家樂。“游客一般從6月底住到8月底,這兩個月基本上爆滿,一年的收入七八萬元。”馬興虎一臉笑容。
目前,板橋鎮已發展鄉村旅館508家,床位18000張,餐飲接待能力達2萬人以上。
旅游不斷升溫,婁山關景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80多萬人次,景區原有的基礎設施愈發不能滿足游客需求。
為此,以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為核心,匯川區在打造紅色文化旅游景區上持續發力,改造升級210國道,新建婁山關景區大道,完善景區配套設施。

匯川區深挖文化資源,促進旅游大發展。圖為海龍屯飛龍關。(楊 艦/攝)
“對景區進行改造升級,我們分為山上和山下兩個部分。”負責景區改造升級的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興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皓介紹,“在講好婁山關紅色故事的基礎上,挖掘文化內涵,根據《憶秦娥·婁山關》的詩詞意境,山上打造賞月軒、晨霜閣、長空橋、觀海樓等‘婁山十景’,并修建紅軍戰斗陳列館、大小尖山戰斗遺址園;山下,打造婁山古鎮、商業街、游客接待中心,讓游客進得來、住得下、留得住。”
“以前只是在書本上讀到紅軍婁山關的戰斗情況,如今親臨婁山關景區,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加立體的了解和認識。”來自上海的游客江佳說。
為進一步挖掘婁山關紅色文化內涵,加大景區宣傳與品牌推介力度,匯川正在拍攝《婁山奇兵》。
婁山關景區前景可觀。“我們正在加快婁山關國家5A級景區申建工作。”匯川區委相關負責人說,匯川要進一步優化婁山關大景區規劃設計方案,繼續完善景區基礎設施配套,用足用好婁山關這一紅色文化資源,努力將其打造成遵義市“堅持紅色傳承,推動綠色發展,奮力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的一把金鑰匙。
“現在游客明顯比以前多了,我們也要不斷提高服務,讓游客滿意。”馬興虎高興地說。
“我們來這里回憶青春。”5月1日,來自貴陽的胡茂芬等四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相邀來到遵義市匯川區“1964文化創意園”,參觀“三線建設展示館”的老物件和老圖片,憶青春歲月。
“三線建設展示館”內,一件件老物件,一張張老圖片,講述著三線建設的歷程、成果和故事,展示著三線建設期間生產、生活、工作、學習、活動等方方面面,讓人們重溫三線建設當年火熱的情景。能夠支援三線建設,無比自豪。”胡茂芬語氣中透出一股自豪感。
“‘三線建設展示館’開館以來,除了本地的老三線人、遵義三線企業的領導和員工前來參觀,還有不少專門從上海、北京等地組團前來參觀的退休老人。”創意園管理部副經理陳然說。
位于匯川區西安路、溫州路和南寧路交匯處的“1964文化創意園”,占地面積105畝,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建設總投資約5億元。園區以“創意、時尚、休閑、懷舊”為主題,分為文化創意區、三線文化展示區、旅游休閑區、藝術廣場區、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
三線企業在創業、發展過程中,為遵義留下了具有歷史、文化、建筑、技術等各種社會價值的工業文化遺產。“特別是作為園區主體的貴州長征電器集團十二廠原址,由紅磚砌成的廠房高大整齊,保存完好,承三線文化之剛健雄渾、融海派文化之細膩通透,極具歷史滄桑與人文情懷。”
創意園正是利用三線企業老廠房和場地通過局部改造和改建而成,目的就是要保留三線記憶、三線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工業遺產的潛力,助推遵義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旅游大發展。
創意園自2016年5月開園以來,通過舉辦活動提升文化品位。 舉辦了中國名家土城創作油畫展、遵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優秀作品展、1964書畫邀請展、長征路上·遵義市油畫展等活動。
陳然介紹,如今園區入駐企業達52家。其中,文化產業企業40家,旅游休閑娛樂企業12家,前來登記想要入園的商戶還有90多家。
“‘1964文化創意園’成了遵義市一個全新的文化旅游景區。”陳然介紹,目前,遵義市政府正在將遵義市的紅色旅游景點和“1964文化創意園”景點打包,向國家旅游局申報5A景區。(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