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思瑾 見習記者 王小婷
當貴州苗繡遇見世界時尚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思瑾 見習記者 王小婷
2017年4月,被譽為“時尚界喬布斯”的英國倫敦中央圣馬丁學院藝術與設計印花系主任娜塔莉·吉布森帶著其團隊設計的36套蘊含吊腳樓、蝴蝶媽媽等“苗”元素的主題時尚成衣來到貴州,開展了一場以“苗”為主題的作品展示活動。
事實上,娜塔莉·吉布森已不是第一次來貴州。2016年9月,娜塔莉·吉布森就帶著20名學子深入貴州苗疆腹地考察苗繡文化,歷時20多天,考察了12個苗族村寨,行程4000多公里。娜塔莉·吉布森被精美的苗族服飾所震撼:“貴州霓裳是世界級的資源,無與倫比!”
“色彩”“技藝”是娜塔莉·吉布森對苗繡的印象。
貴州是我國苗族聚居、苗族文化保存最完好的省份之一。貴州苗繡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目前仍在民間流行和使用的苗族服飾有100多種。2006年5月20日,苗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服飾做工精細繁浩,匯集了刺繡、蠟染等工藝和20多種技法。僅刺繡而言,就有平繡、堆繡、辮繡、貼花繡、破線繡、盤線繡、鎖邊繡等多種復雜的刺繡藝術,很多在其他地區早已消失的針法技法,在苗族地區都得到了完整保留。
苗族的刺繡,從不設計,從不描底,僅憑苗族婦女的一雙靈巧的手和普通的針線,繪制出精美絕倫的紋樣。刺繡的紋樣十分豐富,最有代表性的紋樣有蝴蝶、飛鳥、飛龍、雙身龍、魚、蠶、石榴、廟宇等。且這些紋樣都經過變形處理、隨意組合,形象怪誕卻傳神。

“色彩”“技藝”是被譽為“時尚喬布斯”的英國倫敦中央圣馬丁學院藝術與設計印花系主任娜塔莉·吉布森對苗繡的印象。(受訪者曾麗供圖)
這個沒有文字傳承的民族,用針作筆、用彩線為墨,不僅記錄節日、圖騰和英雄,還記載著苗族遷徙的歷史,羽化成苗繡,被苗族女人穿在身上。苗裝苗繡不僅僅是“穿”的載體,更承載著“族人徽記”的功能,是苗家人與祖先溝通的媒介,也是他們對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其意義和價值遠遠超過了服飾本身。
貴陽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曾麗說:“苗繡是沒有文字的苗家人文化與歷史的承載物,它兼有了文字和圖像的功能,它的寓意更深廣一點。苗繡不寫實,是一種生命觀、宇宙觀、萬物關系的智慧認知,它屬于精神層面的表達。”
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是生態文明社會發展中不可復制的寶貴財富,更是打造多彩貴州民族文化強省彌足珍貴的先天優勢。
2013年,貴州省推出了“錦繡計劃”,以期通過計劃的實施,保護和挖掘優秀民間民族技藝,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同年,貴州省出臺《關于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的意見》,提出以刺繡、蠟染和民族服裝服飾為重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實現民族民間特色手工產業與婦女事業同步發展。
2014年5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7年非遺規劃,創全國之先。緊接著文化部在貴州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培訓計劃”,旨在通過生產性保護,實現非遺的保護傳承。非遺保護與致富百姓雙贏互利,助推貴州大扶貧攻堅戰。
在“錦繡計劃”實施過程中,如何做到更好地保護“非遺”手工藝原生狀態的東西?曾麗認為,尊重為先。
曾麗告訴記者,她幼時受父親關于苗族文化的熏陶,對苗族文化和苗繡有一種特殊的情結。每次去苗族村寨都會告訴繡娘,她很喜歡刺繡,并誠懇地向她們學習請教這一技藝。“繡娘們都很高興地把她們最好的刺繡拿給我看,特別樂意教我,因為他們覺得我是尊重這一種文化的。反之,如果我到苗族村寨里指指點點,說我是來拯救你們的,甚至讓漢繡的繡娘對其進行培訓,就會削弱其文化自信,導致原本的技藝被逐漸拋棄。這是對民族手工藝最大的傷害。”
把苗繡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保存下來,最好的方式是讓苗繡技藝人感受到“被需要”。
2011年11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嘉人Marie Claire》共同創立“嘉人女性幸福基金”,該基金首個扶持項目就是黔東南州婦女的苗繡手工藝。截至目前,該基金已扶持8個苗族村寨,600余戶家庭,完成了千余件不同繡法的繡片和5件按照苗繡古法復制的服裝。
之后,以“復活”“更生”“未來”為主題的“2014中國苗繡公益展”在法國巴黎成功舉辦。2016年以“極致”與“新生”為主題的“2016中國苗繡公益展”又在美國紐約展出,展品包括深具藝術價值的數十件苗族盛裝、配飾、銀飾以及復刻老衣繡片。中國苗繡近年來正漸漸登上世界舞臺。
曾麗認為,苗繡藝術是世界一流的,而英國倫敦中央圣馬丁學院是世界四大時裝設計學院之一,一流的傳統藝術需要與一流的時尚藝術對話,最古老與最現代,兩極相遇,才會碰撞出驚艷的作品。
“圣馬丁了解現代人需要什么樣的服飾,這種服飾是符合我們現代人需要的,它滿足了苗族手工藝的‘被需求’,同時也制造了一種現代都市人的‘被需求’。以圣馬丁的號召力作引,帶有苗元素的服飾一定會有市場,這樣就能反哺手工藝人,‘非遺’的工藝流程、核心技藝等也能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但是我們一點都不會改變苗族原有的東西,也不會讓那些繡娘挖空心思的編造一些故事來應對商業。傳統在村落依舊是傳統,時尚傳承了苗繡工藝,再表達出來成為了更好的時尚,大家都彼此尊重。”曾麗說。
娜塔莉·吉布森帶到貴州的36套成衣作品中,包含了諸多貴州苗族的元素,或是材質,或是紋樣,或是刺繡,或是圖案,或是符號。娜塔莉·吉布森表示,在以后的作品當中她一定會繼續應用苗族元素。“我覺得我上輩子一定是苗族人。我非常喜歡苗族的圖案、圖騰,我將帶動我的學生們設計出更出彩的‘苗’藝術品,將這一世界級的藝術資源奉獻給世人。”
“圣馬丁學院一直引領著世界的潮流。他們在設計中對苗族元素的關注與運用,會讓更多的人了解貴州的錦、繡、材質、工藝,帶動市場需求。”曾麗表示,今后還要堅持講好苗疆故事,與世界頂尖的藝術學校進行更多的交流合作,通過國際表達,讓苗繡走向倫敦、米蘭,站在世界時尚最亮的地方。(責任編輯/袁 燕)

苗族的刺繡,從不設計,從不描底,僅憑苗族婦女的一雙靈巧的手和普通的針線,繪制出精美絕倫的紋樣。(受訪者曾麗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