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榮 劉 麗
抓實產業 脫貧有方
—— 長順縣脫貧攻堅注重精準取得實效
文 陳 榮 劉 麗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長順縣突出“因地因域制宜、因戶因人施策”,闖出了一條喀斯特山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路。
90%——這是長順縣農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大致比例。農村底子薄、負擔重,如何充分挖掘農村經濟發展潛力,沖出發展困境?是長順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
15%——這是長順縣貧困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大致比例。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如何鼓起貧困群眾的“腰包”,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小康?是必須解決的民生問題。
長順地處黔南州“三山”(麻山、瑤山、月亮山)地區中的麻山腹地,是典型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全縣現有1.2萬戶貧困戶、4.06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長順突出“因地因域制宜、因戶因人施策”,闖出了一條喀斯特山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路。
“脫貧攻堅對長順縣來說是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長順縣委書記高曉昀說,長順把強產業作為戰略行動,以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強力推進一、二、三產業同步發展,抓實產業,特別是實體經濟的發展,加強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
5月9日,長順縣扶貧局派駐代化鎮納傍村的“第一書記”葉坤到村里報到?!罢f實話,初來乍到,心里沒底,有點擔心?!比~坤坦言,縣里要求脫貧的時間緊、任務重,擔心不熟悉納傍村的情況,開展不好駐村幫扶工作。
前任“第一書記”交給葉坤的“駐村日記”和“民情檔案”,消除了他的顧慮。“村里的產業情況、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數據、家庭住址、生產生活現狀等等,事無巨細,都記錄在了‘民情檔案’中,讓我提前掌握村情,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比~坤說。
長順采取縣級領導、鄉鎮(縣直部門)、村(社區)、組四級聯動調查和甄別貧困戶,確保組不漏戶、戶不漏人,找準“窮根”,再根據實際情況開“藥方”,分類制定具體幫扶措施和辦法,實現統計指標精準化、扶貧幫困精準化。

敦操鄉黃花寨水庫附近的12戶養魚戶成立了長順首家養魚合作社,實現“一方水土能養活一方人”。(許增強 / 攝)
依托大數據平臺,不斷完善貧困戶信息管理系統,完善與低保系統、醫療救助系統、社保系統等的有效對接機制。并通過大數據比對,清退不符合貧困人口標準的524人,新增因病因災返貧的貧困人口105人。
該進者進,該出者出,“識真貧”才能“扶真貧”。對識別出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量身定做”精準脫貧方案,通過村、組和貧困戶集中“點單”,鄉鎮、部門和扶貧干部“上菜”的方式把政策、項目、技術送到位,確保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多虧鎮里和村里的干部幫忙,幫助我種了十幾畝刺梨,今年每畝收入1500元不成問題?!卑自粕芥偁€山村貧困戶楊大蓮說,她打算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他貧困戶一起致富。
長順用足用好惠民政策,整合20項涉農資金5.91億元,加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扶持;發放“特惠貸”資金2.46億元、惠及貧困戶5076戶。統籌用好教育、醫療、社保等各種補助救助資金,確保貧困人口穩定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目前,長順各級各部門嚴格落實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干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的“五主”責任制,建立起縣、鄉(鎮、街道)、村三級責任鏈,推進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教育扶貧、生態扶貧、兜底扶貧等,做到一包到底,不脫貧不脫鉤。
“在社區干部和村干部多次向我打招呼不準辦酒席的情況下,我還是宴請了親戚朋友,違反了嚴禁違規操辦酒席的相關規定,在此向大家道歉,并退還全部禮金,保證以后不再犯此類錯誤。”不久前,廣順鎮新寨社區鼠場村村民代表會上,村民陳某某就違規操辦酒席公開道歉。
去年起,長順縣明文要求不準操辦祝壽、參軍、升學、滿月、立碑、包墳等酒席?!白兾兜娜饲橥鶃韺е氯罕娀ハ嗯时?,‘濫辦酒席風’成為群眾致富路上的絆腳石。縣里出臺的移風易俗政策貼近實際,既減輕農民負擔,更有利于推進精準扶貧?!睆V順鎮黨委宣傳委員萬強說。
精準扶貧要“輸血”更要“造血”,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長順在做大精準扶貧“加法”的同時,注重做好“減法”,把“移風易俗”作為撬動群眾脫貧的杠桿,一把鑰匙打開了鄉村文明、群眾減負“兩把鎖”。
同時,大力實施“背篼干部”聯親、“扶貧一日行”等行動,5988名干部與12075戶貧困群眾結成聯親包保對子,以田坎會、院壩會和夜話會等形式深入開展扶貧培訓和政策宣傳。
“政府扶一把,自家更得加把勁。”在敦操鄉,易地搬遷扶貧戶韋小全最擔心的生計問題得到了解決。鄉政府根據他家的實際情況,扶持他發展網箱養魚2萬余尾。
“政府都幫助到這個份上了,我和鄉親們一起努力,大家都能脫貧。”韋小全說,他和黃花寨水庫附近的11戶養魚戶成立了長順首家養魚專業合作社,還搞起了水上農家樂,“一方水土能養活一方人,這日子,有盼頭”。
為激發貧困戶積極性,長順側重產業扶貧,大力發展以“產業四寶”為支柱的山地農業,累計發展綠殼蛋雞930萬羽、高鈣蘋果5.73萬畝、紫王葡萄3.45萬畝、優質核桃18.5萬畝。
“過去是下地干活,現在是到企業上班,還有入股分紅,收入有保證?!痹诘沂称酚邢薰鞠闼著嗮B殖加工示范基地忙碌的村民雷尊紅說,他和妻子都在基地上班,“我倆每月工資加上入股分紅,今年純收入3萬元不成問題”。
但家食品有限公司選擇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經濟實力的農戶作為牽頭人參股,由村支“兩委”組織發動1142戶貧困戶3300名貧困人口與該企業抱團,將扶貧資金變為股金,通過合作社參股養殖,每年為貧困戶創收400余萬元,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200余元。
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需要群眾的支持和參與,群眾增收致富更需要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實現創業、就業、入股。
長順實施“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推動精準扶貧,通過育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棵“樹”,培壯貧困戶和貧困群眾這根“藤”,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做優“纏”,促進廣大貧困戶、貧困群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捆綁式”抱團發展,成效顯著。
目前,通過實施“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全縣已有5400戶1.24萬貧困群眾分別與47家龍頭企業、29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4個產業大戶結成“捆綁式”利益聯結關系,通過產業發展實現增收致富。
廣州天農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實施“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投資5億元建設長順天農綠殼蛋雞扶貧產業園,實現年出欄綠殼蛋雞3000萬羽,帶動2500戶貧困農戶以土地、勞力入股辦產業,戶均年增收2.4萬元以上。
鼓揚鎮聯富綠殼蛋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電子商務+實體銷售店”經營模式,通過土地入股分紅、雞苗入股抱團發展分紅、勞動就業分紅等形式,吸收206戶貧困戶參與合作社經營,戶年均增收6000余元。
“一定要讓廣大貧困群眾真正過上好日子?!遍L順縣扶貧局局長王乾坤說,“能力強的,要扶持他們先脫貧后致富。能力差的,要采取措施保障他們脫貧后不再返貧,實現造血式、精準式、聯結式、整體式脫貧,確保持續脫貧、穩定脫貧。”
(作者單位:長順縣傳媒中心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