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琳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形象化的反映。它是用生動具體的感性形象來向讀者揭示生活的真諦。細節是文學作品的細胞,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無論是人物性格的刻畫、人物心情的烘托、故事情節的展開、主題思想的深化等,都離不開細節描寫。可以說,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藝術形象。但是,在細節描寫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細節描寫要真實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也是細節描寫的首要原則。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瑪·哈克奈斯》)這里,恩科斯強調的雖然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但“細節的真實”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前提。古今中外的大作家,都很重視細節的真實。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只要出現一個不真實的細節,就引以為莫大的遺憾。高爾基在《我的大學修養》中寫道:“列夫·托爾斯泰講起我的小說《二十六個和一個》,告訴我說:‘你的火爐的擺法是不對的。的確,火爐的火影對于那時的工人的身子就不該是我所描寫的那樣映照法。雖是這樣,一看好像是很小的錯誤,其實很有意義。因為這就毀滅了藝術的逼真性。”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前言》里也說過,“小說是莊嚴的誕生”。可是如果在這種莊嚴的謊話里,小說在細節上是不真實的話,它就毫不足取了。他在寫《黃金》那篇小說之前,為了仔細觀察巴黎郊外工人住宅區的生活細節,經常穿上破舊的衣裳,到工人中間去,留心聽他們談話,仔細觀察他們的各種活動細節,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寫小說時細節上有失真的現象發生。
我國古代文藝作品都很強調“傳神”,但同時也很重視細節的真實性。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里記載著這么一件有趣的事:
馬正惠嘗得《斗水牛》一軸,云厲歸真畫,甚愛之。一日,展曝于書室雙扉之外,有輸租莊賓適立于砌下,凝玩久之,既而竊哂。公于青瑣間見之,呼問曰:“吾藏畫,農夫安得觀而笑之?有說則可,無說則罪之。”莊賓曰:“某非知畫者,但識真牛。其斗也,尾夾于髀間,雖壯夫膂力,不可少開,此畫牛尾舉起,故笑其失真。”
這個故事是否出于虛構,我們無從考證,但由此可以看出,前代畫家是非常重視細節的真實的,即使是一條牛尾巴也不放過。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如果不重視細節的真實,創作時往往容易出差錯,比如有一部電影,故事發生在解放前夕,外景中竟出現了“公私合營”的商號招牌;有一部長篇小說,寫的是發生在一九七〇年的故事,但書中卻一再出現“預備黨員”的稱號。就是像法國的雨果這樣的大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也曾出現過細節失真的錯誤。巴爾扎克曾經指出,雨果在一部作品中,寫壁虎浴著月光,在大糞池里跑著,巴爾扎克帶著諷刺的口吻說:“雨果先生在濕地方找到的壁虎是一種寶貴的發現,值得送到博物館,而博物館還非當作新物種看待不可。壁虎喜歡太陽,活在干地方。”我們應當引以為戒。
二、細節描寫要有選擇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無數的細節,但并非所有的細節都可以寫到文章中去。一定要選擇那些能起到真正作用的細節。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無論一個細節——場景、性格、情節多么奧妙美麗,假如它不是最完善地表現作品的主題,它對作品的藝術性就是有害的。”屠格涅夫也說:“誰要是寫出全部細節——那就失敗了;必須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細節。天才就在于此。”
沙汀在一個座談會上說過:“找故事容易,找零件難。”所謂“零件”,就是典型的細節。柳青在《創業史》中,有許多精彩的細節,第五章里梁生寶到郭縣買稻種便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他頭上頂著一條麻袋,背上披著一條麻袋,抱著被窩卷兒,高興得滿臉笑容,走進一家小飯鋪里。他要了五分錢的一碗湯面,喝了兩碗面湯,吃了他媽給他烙的饃。他打著飽嗝,打開棉襖口袋上的鎖針用嘴唇夾住,掏出一個紅布小包來。他在飯桌上很仔細地打開紅布小包,又打開他妹子秀蘭寫過大字的一層紙,才取出那些七湊八湊起來的,用指頭捅雞屁股、錐鞋底子掙來的人民幣來,揀出最破的一張五分票,付了湯面錢。這五分票再裝下去,就要爛在他手里了。
這樣的細節描寫,對于表現年輕的共產黨員梁生寶為辦互助組艱苦奮斗,處處小心、事事節約、時時克己奉公的品質,是很有代表性的,是柳青從生活中存在的類似細節中精選出來的典型細節。柳青在長安縣皇甫村落戶十四年,有著充裕的生活積累,但他在細節的選擇、運用和描寫上并不掉以輕心。一部《創業史》以真實、生動、準確、雋永和嚴密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作者精心選擇細節的一片苦心和匠心。
三、細節描寫要新穎獨創
文貴獨創。清代戲劇家李漁說:“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一道,較之他物,尤加倍焉。”(《閑情偶寄》)魯迅也說過:“依傍加模仿,決不能產生真藝術。”(《且介亭雜文末編·記蘇聯版畫展覽會》)創作最忌陳陳相因,拾人余唾,細節描寫也是如此。
在偉大作家的筆下,細節描寫都是他們獨自的創造。同是寫吝惜的性格,吳敬梓筆下的嚴監生臨死時伸出兩根手指頭不肯斷氣,最后由別人挑掉一莖燈草后他才閉了眼。巴爾扎克寫老葛朗臺的吝嗇,則另辟蹊徑,寫葛朗臺在垂危中見了鍍金的十字架時,已經死去幾小時的眼睛立刻復活了,“作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這一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契訶夫寫吝嗇用的細節更為獨特,他寫一個商人臨死時叫人給他端來一盤蜜,“他把所有的錢鈔和彩票一股腦兒吃到肚里”誰也不給;他寫一個馬販子被火車頭壓斷了一條腿,別人把他抬走了,他老求人家找回他的斷腿,“原來那條壓斷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盧布,他深怕那點錢丟了”。這些獨創性的細節是最有生命力的,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寫好細節,考生掌握一定的藝術技巧當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考生要對生活作深入細致的觀察。高爾基說:“我是個文人。職業使我必須注意一些細枝末節。”果戈理在觀察人的時候,甚至不放過衣服上的一粒扣子。周立波在寫《暴風驟雨》時,為了核實書中的一個人物七月間能否在路邊打野雞的細節特意下鄉調查,才知道夏天野雞愛進山,冬天才出來覓食,因而把打野雞改為打兔子。
法國十九世紀末的印象派大畫家塞尚,有句被人廣泛傳誦的名言:“天堂就在細節之中。”的確,藝術作品中的細節描寫是廣袤無垠、耀眼生輝的海洋,里面有無數的藝術經驗需要我們去探討、總結。讓我們從古今中外名作的細節描寫中得到啟示,通過創作實踐的鍛煉,不斷提高自己透視生活的能力,以求能在細節的天堂里盡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