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環境事故的不斷發生,背后隱藏的是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的弄虛作假。除此之外,環評審批部門審批職能的違規使用是導致虛假環評被審批通過的原因所在。環評審批中監管制度缺失是造成審批職權違規使用現象屢禁不止的關鍵,尤其是監管制度中起主要作用的內部監管。本文通過對內部監管制度有效性的研究,已達到完善內部監管制度。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環評審批;內部監管制度
一、環評審批中內部監管制度的現狀
近些年,類似于天津“8·12”爆炸事故、天津薊縣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環評失實事件等環境事故的不斷發生,究其原因在于被批準的該項目環評內容存在弄虛造假。虛假環評能夠審查通過在于環保部門環評審批權限的違規使用,環評審批缺少有效的監管制度是造成環評文件違規審批現象嚴重的根本原因。而環評審批的監管制度中較為常見的是內部監管制度,內部監管是上級環保部門對下級環保部門對其環評審批的監督管理。根據所在省市的不同,有條件的省級市級環保部門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通過監督小組對下級環保部門的審批工作進行不定期地審查,通過檢查其審批通過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真實性的方式和參與下級環保部門環評審批工作的方式監管其環評審批權限的使用。但是在實踐中,內部監管卻因為局限于現有體制,在監管過程中存在相互“包庇”、上級領導下級等原因,喪失了應有的監管作用,使得內部監管形同虛設,無法起到監管作用。
內部監管不嚴,監管存在漏洞等問題導致內部監管不斷失利,造成環評審批部門審批權限的違規使用,致使大量的虛假環評被審查批準通過,間接引發環境污染,損害公眾環境權益。
二、環評審批中內部監管存在的問題
內部監管是上級環保部門對下級環保部門對其環評審批的監督管理。根據所在省市的不同,有條件的省級市級環保部門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通過監督小組對下級環保部門的審批工作進行不定期地審查,通過檢查其審批通過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真實性的方式和參與下級環保部門環評審批工作的方式監管其環評審批權限的使用。但是在實踐中,內部監管往往因為缺乏有效性而不能在環境影響評價審批中起到監管的作用。
在內部監管中,上級環保部門和下級環保部門都屬于環境保護系統,兩者之間存在共同的利益,因此決定了內部監管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上級環保部門在想拿出一份完美的工作“業績”,對于下級環保部門在審查批準的過程中不嚴格依照相關法律規章致使虛假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通過審批的現象往往視而不見,對其環評審批的監督管理也較為松懈。另外,下級環保部門審批的很多建設項目也與上級環保部門聯系,在相關環評的審批中,上級環保部門自然而然會干預下級環保部門的審批工作,甚至當審批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存在虛假編造的問題時,下級環保部門會迫于上級環保部門的“壓力”在審批過程中對其“照顧”。
上級環保部門對下級環保部門的環評審批的監督較多都是由上級環保部門成立監督小組,以監督小組為單位對下級環保部門的環評審批進行監督,并按時向上級環保部門匯報監督的情況,上級環保部門根據報告對下級環保部門違法的行為作出處罰。有的環保部門賦予監督小組一定的處罰權,在對下級環保部門的環評審批進行監督時,監督小組如果發現該部門有濫用權利的行為存在,那么可以直接針對該行為作出處罰。在現實情況中,監督小組因為受上級領導部門的“壓力”或者接受了被監管部門輸送的利益,徇私舞弊不把審查情況真實地匯報給上級環保部門,使在違規審批的環保部門部門逃脫責任。
三、環評審批中內部監管制度的完善
本文在文章第一部分闡述了內部監管有效性較弱的原因,歸總起來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內部監管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體現在內部監管是由上級環保部門對于下級環保部門行使環評審批的監管,監管主體和被監管主體屬于一個利益共同體,監管主體為了共同的利益無法做到公正無私的監督管理。二是監管的方式缺乏有效性。內部監管是以監督小組為單位的方式進行監督管理的,在現實情況中,監督小組的監督工作往往因缺少規范性致使監管工作不能有效進行。因此,提高內部監管的有效性就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內部監管的局限性是無法避免的,但是通過對內部監管模式的改革可以降低內部監管的局限性。內部監管不再拘泥于上級環保部門對下級環保部門行使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單向監管,而是通過賦予下級環保部門一定的監管權利,使其可以對上級環保部門的環評審批進行監督,將發現違規的情況向更高一級的環保部門匯報,更高一級的環保部門根據違規情況作出處罰。例如,省級環保廳對市縣兩級的環保部門的環評審批具有監督管理的權利,市級環保局對縣級環保局的環評審批具有監督管理的權利。省級環保廳可以通過授予縣級環保局對市級環保局的環評審批的監督權利,實現市縣兩級環保部門之間的雙向監督。縣級環保局可以將市級環保局違規審批的行為向省級環保廳匯報,省級環保廳根據匯報內容對違規行為作出處罰決定。
通過制定并落實環評審批的監管責任制規范監督小組的監督工作。參與環評監督工作的人員對監督結果實行終身負責制,對查出的問題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將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派出監督小組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將小組反饋的監督情況、監督報告建立檔案,永久保存,作為責任追究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孫鈺.互聯網+:創新環評決策監管之道[J].環境影響評價,2015,37(5):24-26
[2]何德文,李鈮,柴立元.環境影響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簡介:朱鑫(1989-),男,漢族,山西陽泉人,法學碩士,單位: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專業: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