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娟 孫圣濤 李 燕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 200234)
家庭功能與幼兒社會技能的關系:協同教養的中介作用
劉惠娟 孫圣濤 李 燕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 200234)
采用問卷法對432名幼兒的家庭功能、協同教養與幼兒社會技能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發現:(1)幼兒社會技能高分組在問題解決、溝通、角色、情感反應、行為控制、支持協同教養、不支持協同教養的得分上顯著高于社會技能低分組。(2)除角色和情感介入與幼兒社會技能主動性方面不存在顯著相關外,家庭功能、協同教養和社會技能各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3)支持協同教養在家庭功能與幼兒社會技能關系間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
社會技能;家庭功能;支持協同教養;幼兒
社會技能是兒童適應社會生活和進行社會交往的一種能力。對于兒童來說,社會技能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社會技能的缺失會導致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減弱并產生一系列的行為問題。研究發現,社會技能缺少的孩子會缺乏自信,產生學校適應困難、害羞和暴力傾向[1],出現低自尊和不良的心理健康狀
況[2]。
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統運行狀況、家庭成員關系以及家庭的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定[3]。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功能能保障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而不良的家庭功能會對兒童身心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4]。家庭功能對兒童社會技能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家庭的氛圍、溝通、情感狀況會影響著孩子社會適應的發展,家庭功能健康水平較高的兒童與青少年,疏離感較低[5],問題行為較少,傾向采取成熟的應對方式[6]。
近年來,從系統觀的視角來理解家庭對兒童社會技能的影響已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問題。家庭系統是由夫妻、親子、父母等子系統按照一定的層級結構組成的。家庭系統理論是協同教養研究的重要理論起源。從家庭系統理論來看,婚姻關系從屬于夫妻子系統,父子、母子關系從屬于親子子系統,而協同教養關系則從屬于父母子系統[7]。家庭各子系統會相互影響,其結果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發展。已有大量研究是從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角度出發,研究家庭系統對社會技能的影響。Lindsey等人研究表明,婚姻關系沖突或破裂會導致兒童出現攻擊等外化問題行為和焦慮等內隱問題行為;相反,幸福和諧的婚姻關系會使孩子產生良好的社會技能[8]。然而從父母子系統角度研究家庭對社會技能的影響卻較少。協同教養是家庭系統理論中獨特的一個子系統,它被認為是不同于婚姻關系和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結果產生影響的一個特殊變量[9]。已有研究顯示,支持協同教養和孩子積極的發展結果相關,而不支持協同教養和孩子消極發展結果相關[10]。Teubert和Pinquart通過元分析挑選了59項研究中的協同養育來考察其對兒童內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結果證明協同養育對兒童適應有顯著性影響[11]。
綜上,家庭功能與協同教養對幼兒社會技能都有影響。從Magnusson和Stattin提出的“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論”來看,依據家庭環境與個體經驗相聯系的程度可將家庭環境分為近端環境和遠端環境,家庭功能作為家庭遠端環境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產生影響[12]。Kolak等人指出,協同教養可能是家庭遠端環境與兒童適應的一個中介機制[13]。據此推斷,家庭功能和協同教養影響幼兒社會技能的同時,家庭功能還可能通過協同教養對其產生影響。為此,本研究從協同教養的角度,探討家庭功能對幼兒社會技能的影響,并假設協同教養在家庭功能與幼兒社會技能關系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
2.1 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從上海市和合肥市各選取一所幼兒園。從兩所幼兒園中抽取小班至大班3~5歲幼兒485名,并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85份,對所有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432份,問卷有效率為89.07%,其中男生227人,女生205人,平均年齡3.11±1.52歲。問卷由兒童的主要撫養人父親或母親填寫。
2.2 工具
2.2.1 家庭功能評定量表
家庭功能評定量表包括問題解決、溝通、角色、情感反應、情感介入、行為控制、總的功能七個分量表[14]。本研究只使用前六個分量表,量表采用4點計分,從“完全不像我家”到“完全像我家”分別評定為1~4分。為方便理解,將家庭功能評定量表進行反向計分,即1分代表不健康,4分代表健康,分數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健康。本研究中,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41~0.68之間,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
2.2.2 協同教養量表
采用由Stright和Bales編制,劉暢等修訂的協同教養量表[15]。該量表共14道題,包含支持協同教養和不支持協同教養兩個維度。其中1~7題為支持協同教養,8~14題為不支持協同教養。量表采用5點評分,1表示“從不”,5表示“總是”,得分越高說明父母支持協同教養水平或不支持協同教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2、0.79。
2.2.3 幼兒社會技能問卷
采用自編的幼兒社會技能評定問卷。自編問卷以華裔心理學家陳欣銀教授的二維結構理論為基礎[16],將社會技能分為主動性與自控性兩個維度。問卷共32道題目,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1~5分,分數越高表示幼兒的社會技能越高。問卷的效度指標為:χ2/df=2.22,RMSEA=0.05,NNFI=0.91,CFI=0.90。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3,重測信度為0.77,均符合測量學的要求,可以較好地用來測量幼兒的社會技能。本研究中,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
2.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22.0和AMOS21.0進行數據處理。
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中所有的數據均來自父母報告,可能導致共同方法偏差效應。因此,在數據收集過程中,根據相關研究的建議[17],分別采用程序控制和Harman單因素檢驗進行了相應的控制。本研究在施測階段統一為各位幼兒編制一個編號,在施測之前將編號和孩子的姓名匹配,發給相應的家長,并告知研究僅供科學研究,絕對保密。數據收集后,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總解釋率為63.32%,第一公共因子的解釋率僅為13.12%,小于40%的臨界標準??梢姡餐椒ㄆ畈⑽丛诒狙芯恐性斐蓢乐赜绊?。
3.2 幼兒社會技能高低分組的家庭功能和協同教養的比較
將幼兒社會技能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取其首尾各27%為高分組和低分組,結果顯示(見表1),幼兒社會技能高分組在問題解決、溝通、角色、情感反應、行為控制、支持協同教養、不支持協同教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低分組,幼兒社會技能高分組在情感介入的得分與低分組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

表1 幼兒社會技能高低分組的家庭功能和協同教養的得分比較(M±SD)
3.3 家庭功能、協同教養與幼兒社會技能之間的相關分析
通過對家庭功能、協同教養和幼兒社會技能三個變量各維度之間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 (見表2):(1)家庭功能各維度與支持協同教養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與不支持協同教養均存在顯著負相關;(2)支持協同教養與自控制和主動性均存在顯著正相關,不支持協同教養與自控性和主動性均存在顯著負相關;(3)家庭功能各維度與自控性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除角色和情感介入以外,家庭功能其他維度與主動性均存在顯著正相關。

表2 家庭功能、協同教養和幼兒社會技能的相關分析(r)
3.4 支持協同教養在家庭功能與幼兒社會技能關系間的中介作用
為控制量表的不穩定性和多個項目造成的膨脹測量誤差,對協同教養中的支持協同教養方式和不支持協同教養方式的項目分別進行打包處理。采用項目—結構平衡法,先進行因子分析,按照各題項負荷的值由大到小排列,然后根據小組數將題目由高到低,進行S型依次排列[18]。通過這種方法分別將支持協同教養、不支持協同教養各打包成三個項目小組。
將家庭功能作為預測變量,幼兒社會技能作為結果變量,父母支持協同教養作為中介變量,使用結構方程模型考察家庭功能對幼兒社會技能的作用機制,用最大似然法對假設模型進行估計與檢驗。構建模型后,采用路徑分析方法對所建構的模型進行驗證。結果顯示,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較好。具體指標為:χ2/df=2.36,GFI=0.96,CFI=0.97,RMSEA=0.05,AGFI=0.94,IFI=0.97,NFI=0.95,TLI=0.95,由家庭功能和支持協同教養對幼兒社會技能影響的路徑關系圖可以看出(見圖1),家庭功能對幼兒社會技能的直接作用顯著(p<0.05),同時通過支持協同教養的中介作用對幼兒社會技能產生的影響也顯著(p<0.001)。

圖1 支持協同教養在家庭功能和幼兒社會技能之間的中介模型
對回歸模型做Bootstrap檢驗,經過重復抽樣5000次,計算95%的置信區間,結果如下(見表3):支持協同教養的中介效應值為0.20,Bootstrap 95%置信區間為[0.11,0.29],區間不包含0,這表明中介效應顯著。家庭功能對幼兒社會技能的直接效應為0.15,通過支持協同教養到幼兒社會技能的間接效應為0.20,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57.14%。也就是說,支持協同教養在家庭功能與幼兒社會技能關系中起著部分中介作用。

表3 對中介效應顯著性檢驗的Bootstrap分析及其效果量
與上述方法相同,將家庭功能作為預測變量,父母不支持協同教養作為中介變量,幼兒社會技能作為結果變量,使用結構方程模型考察家庭功能對幼兒社會技能的作用機制。結果表明,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不良,父母不支持協同教養在家庭功能與幼兒社會技能之間不起中介作用。
本研究顯示,家庭功能與幼兒的社會技能呈顯著正相關。具體表現為家庭功能健康水平越高,幼兒的社會技能就越好,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9]。依據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人的行為是通過觀察榜樣行為習得的。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父母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監護人,必然會對兒童社會技能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20]。兒童社會技能的習得會受到家庭問題解決、角色情感交流等健康水平的影響。家庭問題解決的能力越強,兒童會學習到問題解決的技巧,在人際關系中更能夠理解他人的觀點、態度和行為,易于被他人接納,人際關系會越好[21]。父母在家庭中認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職,這給兒童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兒童在生活中也同樣會扮演好自己角色,認真完成角色所賦予的任務。與父母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多的兒童在社會生活中也善于與他人溝通,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壓力和各種情境,因此具有較強的心理優勢。
在本研究中,支持協同教養與幼兒社會技能呈顯著正相關,不支持協同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技能呈顯著負相關。即父母采取支持性協同教養,兒童的社會技能發展水平越高,相反,采取不支持協同教養會導致兒童社會技能發展水平較低。這與已有研究相一致[22]。從依戀理論來看,支持協同教養的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與孩子互動中表現出溫暖與合作,給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有利于兒童發展成安全型依戀,同時可以增強社會能力;而不支持協同教養給兒童提供的是一種不和諧、沖突的家庭環境,讓兒童容易產生無助感,會破壞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和阻礙兒童社會技能的發展[23]。Pudasainee-Kapri和Razza的縱向研究進一步證實,增強父母協同教養的敏感性和一致性,可以增強兒童與父母的情感聯系及兒童的社會能力[24]。
結果也顯示,支持協同教養在家庭功能與幼兒社會技能的關系間起部分中介的作用。這一結果驗證了本研究的假設。隨著生態系統理論研究的發展,國內外有關社會技能的研究更多關注不同環境變量對兒童社會技能的影響。其中,家庭環境被認為是影響兒童社會技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在整個家庭系統中,除母親之外的其他成人養育者(如父親、延伸家庭成員、非家庭成員)的參與,使得母親與子女的關系擴展成三方關系;當三方都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時,家庭系統會達到平衡的狀態,兒童能從中受到積極的影響[25]。協同教養作為家庭系統中的一部分對兒童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McHale等人的研究證實,協同教養與家庭功能、兒童社會性發展有著密切聯系[26]。Mchale和Rasmussen在對37對夫妻和8~11個月嬰兒的3年追蹤研究中發現,家庭不和諧能預測以后父母報告的消極協同教養行為,父母報告的協同教養對以后兒童社會行為的變異有較大的解釋率[27]。
(1)幼兒社會技能高分組在問題解決、溝通、角色、情感反應、行為控制、支持協同教養、不支持協同教養的得分上顯著高于社會技能低分組;(2)除角色和情感介入與幼兒社會技能的主動性方面不存在顯著相關外,家庭功能、協同教養和社會技能各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3)支持協同教養在家庭功能與幼兒社會技能關系間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57.14%,而不支持協同教養在家庭功能與幼兒社會技能關系間不起中介作用。
1 Samanci O.Teacher views on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Education, 2010, 131:147-157.
2 Ikporukpo A B.Enhancing friendship-making ability of peer rejected adolescents through social skills training. Ife Psychologia,2015,23(1).
3 池麗萍,辛自強.家庭功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心理學探新,2001,21(3):55-60.
4 Jongerden L,B?gels S M.Parenting,family functioning and anxiety-disordered children: Comparisons to controls,changes after family versus child CBT.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5,24(7):1-14.
5 徐夫真,張文新.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疏離感的預測:同伴接納的調節作用及性別差異.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26(3):274-281.
6 馮娟,屈妍.中學生應對方式與家庭功能及自我效能感.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2):253-255.
7 王爭艷,程南華.共同養育研究及對兒童適應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2014,22(6):889-901.
8 Lindsey E W,Caldera Y M,Tankersley L.Marital conflict and the quality of young children’s peer play behavior: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child emotional reciprocity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9,23(2):130-45.
9 Caldera Y M,Lindsey E W.Coparenting,mother-infant interaction,and infa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wo-parent familie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6,20(2):275-83.
10 Baril M E, Crouter A C,Mchale S M.Processes linking adolescent well-being,marital love,and coparenting.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8, 21(4):645-54.
11 Teubert D,Pinquart M.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parenting and child adjustment:A meta-analysis.parenting,2010,10(4):286-307.
12 Bronfenbrenner U.Making human beings human:Bio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development.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23(1):143-151.
13 Kolak A M,Vernonfeagans L.Family-level coparenting processes and child gender as moderators of family stress and toddler adjustment.Infant& Child Development,2007,17(6):617-638.
14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1999,12,149-150.
15 Stright A D,Bales S S.Coparenting quality:Contributions of child and parent characteristics.Family Relations,2003,52(3):232-240.
16 Chen X.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hildren.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2012,37-52.
17 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心理科學進展,2004,12(6):942-950.
18 卞冉,車宏生,陽輝.項目組合在結構方程模型中的應用.心理科學進展,2007,15(3):567-576.
19 HammesP S.Familyfunctioningand socioaffective competencies of children in the beginning of schooling.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2,15(1):124-31.
20 Junttila N,Vauras M,Laakkonen E.The role of parenting self-efficacy in children social and academic behavior.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07,22(1):41-61.
21 Armstrong M I,Birnie-Lefcovitch S,Ungar M T.Pathways between social support,family well being,quality of parenting,and child resilience:What we know.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5,14(2):269-281.
22 Cabrera N J,Scott M,Fagan J,et al.Coparent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A mediational model. Family Process,2012,51(3):307-324.
23 Brown G L, Sarah J.Schoppe-Sullivan, Sarah C. Mangelsdorf,et al.Observed and reported supportive coparenting as predictors of infant-mother and infantfather attachment security.Early Child Development&Care,2010,180(180):121-137.
24 Pudasainee-Kapri S,Razza R A.Associations among supportive coparenting,father engagement and attachment:The role of race/ethnicity.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5,24(12):1-12.
25 Hinde R A,Hinde J S.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Mutual influences.Clarendon Press,1988.
26 Mchale J P,Irace K.Coparenting in diverse family systems.In J P McHale,K M Lindahl,J P McHale,& K M Lindahl (Eds.),Coparenting:A conceptual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systems.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5-37.
27 Mchale J P,Rasmussen J L.Coparental and family group-level dynamics during infancy:Early family pre-cursors of child and family functioning during preschool.Development& Psychopathology,1998,10(1): 39-59.
Family Function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Skills:Mediating Effect of Supportive Coparenting
Liu Huijuan,Sun Shengtao,Li Yan
(College of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social skills and coparenting.432 parents were measured by family functioning assessment,coparent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questionnai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High social skills children showed higher scores on problem sloving,communication,roles,affective responsiveness,supportive coparenting,competitive coparenting than low social skills children. (2)Bivariate correlation suggested that family functioning,coparenting and social skills index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each dimensions,except to the role and the affective involvement with initiative. (3)Supportive coparenting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ocial skills.
social skills;family function;coparenting;children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15YJA880033),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重點項目(C-6133-13-020001)
孫圣濤,男,副教授,博士。Email:sstao@s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