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言
備受關注的柯潔與“阿爾法狗”人機大戰,首場柯潔以微弱劣勢告負。柯潔直言,“它跟李在石下棋時還有些像人類棋手,現在的棋更接近于我理解中的圍棋上帝了”。從“人類棋手”到“圍棋上帝”,“阿爾法狗”對棋局的精準判斷令人驚訝。柯潔的輸似乎再次證明了,在圍棋這個曾被認為是“人類智慧最后的堡壘”的領域,人類已經不是機器的敵手。盡管柯潔表示這是他“最后一次與人工智能下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絕不是我們最后一次直面人工智能的實力。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遐想空間。也許有一天,機器人可以幫你安慰憤怒的女友,或幫你起草復雜的文件,甚至幫你拉扯大孩子……但這也帶來另一種擔憂:還有什么事情是機器不能做的嗎?
人們對科技的想象,往往一開始就兼有期盼與恐懼。如今,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更放大了這種喜憂參半。在最近上映的電影《異星覺醒》中,人類一手培育的外星生命,最后竟成為反噬人類的兇手。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樣有這樣一種隱憂:人工智能最終會取代人類嗎?
當然,這樣的“終極危險”短期內還不會發生,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替代作用已初現端倪。快遞分揀有“黑科技”,安防巡邏有機器人,連文學這最依賴人的意識與才情的領域,都有了三秒成詩、雅韻傳情的“編詩姬”出現。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隨之產生的法律、倫理等問題也不可避免。
那么,在科技帶來的便利和被取代的恐懼之間,人,究竟該如何自處?
人工智能的崛起,不僅關系生活方式的改變,更關系精神世界的變遷。對于人類來說,靈感、頓悟、直覺、激情等非邏輯、無規律的變化性,可能才是真正有別于機器的特質。面對生活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留存自己的異質性,創造新的價值判斷,也是人最可寶貴的能力。
有一位普通的藝術愛好者,他把廢棄的磚瓦、石頭撿回家,擦干凈,在上面畫出懷孕的妻子,畫出剛剛出生的兒子,畫出自己作為一個丈夫和父親的擔憂和甜蜜。如今,一個不太復雜的圖片處理軟件,就能把一張普通的照片模擬成著名繪畫大師的風格,但是這樣的圖片帶給你的觸動,怎么比得上那磚瓦上的溫情。當我們的身體、生活、倫理,都被人工智能所改變,保持這種對異質性的體驗,才能讓人的精神世界免于變成荒原。
在講述合成人的電視劇《真實的人類》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如“家人”般存在的合成人,幫助處理繁雜的家務。其實,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樣的場景完全有可能從熒屏轉移到現實中。當機器人可以將人類從越來越多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人的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人們是會投入更具思想“含金量”的工作之中?還是在庸常的日子里碌碌無為、喪失斗志?有人說,人工智能的發展,“真正的問題不是機器能否思考,而是人能否思考”。如果人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也就失去了駕馭人工智能的可能。
人工智能究竟能為人類的發展“插上翅膀”,還是將人類重摔在地,現在還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說,“強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不沉迷于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也不低估風險因子的破壞能力,對技術始終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將發展的鑰匙緊緊攥在我們手里,讓人工智能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