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馨



這里沒有華麗的故事,緊張而忙碌的每一天,平凡卻不簡單。這是一份關于生命和責任的工作:“患者以生命相托,救死扶傷就是我們的信仰。”
在醫院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一襲襲綠色消毒服,一頂花色手術帽,一個藍色防護口罩遮住了臉龐,她們就是手術室護士。
這本是一群愛美的姑娘,她們卻不能打扮得耀眼炫麗,可是她們有雙隱形的翅膀,總是帶給患者和家屬生的希望。
手術室是她們沒有硝煙的戰場,在這里時時展開著一場場生與死的較量,她們分工明確,各行其責,以最快的速度、默契的配合、高度的責任心迎接每一場戰斗。
無影燈下的她們,專注凝神,一絲不茍,嚴格無菌操作;臺上臺下,嚴格查對,悉心配合,嚴絲無縫,清點各種用物。為了很好地配合手術,常年練就了十幾個小時“水米不進”的真本領。無論是大年三十闔家團聚,還是酷暑暴雨寒冷深夜,只要是病人需要,她們就會出現在無影燈下。
關鍵詞:團隊
深夜,醫院C樓里正進行一臺肝移植手術、一臺普通外科手術、一臺泌尿外科手術。B樓里接連來了兩個危重孕產婦,且一個比一個緊急。在所有備班人員到崗情況下,人手依舊緊缺。住在醫院附近的護士們接到電話,十分鐘之內就到崗。
“我們是一個團隊”,手術室護士王晶在回憶這件事時,顯露出自豪的神情。“經常是一個電話,無論是下班路上,還是半夜一兩點,就急匆匆趕回手術室。”
手術室不是主刀醫生的獨角戲,團隊協作才是根本。手術前,護士要對患者進行訪視及護理評估,明確手術護理重點;根據患者情況,準備手術物資及設備。手術過程中,器械護士、巡回護士、麻醉護士、外圍護士都是必不可少的。
要煉成一名優秀的手術室護士,需要多年汗水的浸潤。在手術室,護士大多是從器械護士做起的。當然,器械護士也不簡單。就像在電視劇里看到的鏡頭,醫生一伸手,要什么有什么。流暢的“傳遞”,默契不可言喻。這不僅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要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及時準確處理好突發情況。
“只有高年資的護士,才能當巡回護士。”在手術麻醉科,王晶就是一名優秀的巡回護士。作為巡回護士,要做好有關手術的準備,全面負責病人出入手術室的安全,高效、安全地完成手術任務。
麻醉護士,則是麻醉醫生的好幫手。談到自己的工作,麻醉護士孫亞楠張口就是“繁瑣”兩個字。常用的幾十種麻醉藥品要如數家珍,麻醉機、監護儀、搶救車、呼吸機這些設備都要親自準備和調試,“人少、地多,攤大”,孫亞楠言簡意賅地說。
手術室中還有幾名男護士,體力好、動手能力強是他們的優勢,但在工作分配上并沒有差別對待。護士長李學寧說,若是要進行術中造影,往往需要護士穿戴沉重的鉛衣。男護士固然具有優勢,但這項工作并沒有男女之分。
關鍵詞:虧欠
只要有搶救,手術室護士就要在場。“虧欠家人”這四個字,是很多護士的心聲。護士長李學寧的女兒就要小升初了,特別希望媽媽可以參加她的家長會。這樣的期待并不過分,李學寧答應了,女兒也開心極了。女兒怕媽媽找不到教室、找不到自己的書桌,特意為她畫了路線圖,在桌子上留下桌牌。
“桌牌沒起到實際作用,屋子里只空了一個座位。”李學寧說。她參加過幾次女兒的家長會,一次因為搶救患者而遲到,到達的時候家長會已臨近尾聲。還有一次家長會過程中,李學寧又接了幾通重要的電話。
“你媽媽怎么那么忙?”家長會后的一天,班主任說的這句話,讓李學寧的女兒低下了頭。“下次老師再這么問,你就告訴他,媽媽這是為了挽救生命。”李學寧的丈夫對女兒說。家庭成員的相互體諒,成了支撐護士工作的必須。
記得有一次,李學寧周一上班,周六才回到家。丈夫調侃她說,這街坊四鄰,了解情況的知道你是在手術臺上,不知道的還以為你被拘留了呢。李學寧笑說,我們這個職業披星戴月,從來不需要買防曬霜。
關鍵詞:身體
如果有一天告別崗位,最想和年輕的護士說什么?62歲的于新秋毫不猶豫地說了兩個字:“身體。”
2010年退休以后,又是7年的返聘生涯,于新秋看起來依舊滿腔熱忱。她已經是醫院“元老級”手術室護士,更是手術麻醉科的籌建者之一。于新秋在回憶職業生涯時說:“能當一名手術室護士,實在太榮耀了。”從只有1名手術室護士,發展到如今32名手術室護士,時間與青春,共同鋪就了醫院發展的道路。然而,在于新秋看來,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手術室護士工作壓力大,年輕時一定要多注意。”
前不久,38歲的手術室護士宋艷莉生病了,頭暈、心悸、抑郁,典型的神經官能癥。宋艷莉說,“皮實”如我,這下都病倒了。在醫院,“連軸轉”是手術室護士的常態。在“危重病人比較多、人體機能較差”的情況下,宋艷莉依舊強調“我們要視病人為家人”。
南丁格爾手中的神燈,是她們毅然接過的使命,許下的諾言,無影燈下的青春詮釋著使命,綻放著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