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飾設計師張曉宇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與時裝設計師李忞一起于2012年末創立了首飾品牌“尤目YVMIN”。它深受明星媒體以及藝術設計愛好者的追捧,張馨予、劉雯、趙薇等明星都曾佩戴尤目YVMIN的首飾。
首飾設計、品牌各種緣起
從小喜愛雕塑的張曉宇在選擇職業方向的時候,選擇了更加貼近生活的設計。她認為 雕塑這種純藝術形式很難普遍地落實到生活中,所以她把這個愛好加入到首飾設計中,因為在她眼中,它們在某些地方是共通的,無論是立體的造型,還是材料。
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張曉宇曾經到香港的明星品牌店實習過,主攻高級珠寶領域。這個領域對年輕的她來說,有些缺乏吸引力。她更關注好玩的日常佩戴產品。于是平時她會把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設計成首飾作為禮物送給她的藝術家和策展人朋友,而其中有些就把她的作品推薦給了美術館,第一單生意就成了。那時候的她還處于懵懂時期,對品牌并沒有清晰的概念。國內首飾品牌也很少,成立工作室以后,2013年末才開始真正有品牌意識。她現在回憶起來,覺得自己是被創業的一員,自己并不是一個渴望創業、想創業的人。那時候的機緣巧合,導致這樣的結果。她并不是會給自己定計劃的人,如果那時候有特別好的機會,可能就沒有“尤目YVMIN”品牌了。
當代首飾的理解
藝術OR品牌
在張曉宇的理解里,當代首飾可以分為兩大方向。從藝術的領域看首飾,它只是載體,更多的是表現藝術家的某種觀點,它完全可以成為一種藝術類型。但是如果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它就變成了一件產品,歸類在工業設計中,與日常所用的產品在一個類目下的。張曉宇說,她時刻在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像左右腳一樣需要平衡,任何一方太重的話都會影響它的前進,保留它的藝術性同時讓它成為一件實用品??梢韵?,卻并不會被束之高閣。
在中央美術學院如此出產藝術家的學校畢業,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品牌設計師。張曉宇的答案是,也曾經考慮是選擇藝術方向還是品牌方向。上學有四年的時間去看首飾藝術家的作品,雖然都非常喜歡,但是如果現在自己來做首飾藝術的話,可能會達不到預期目標。反而是先做品牌,把它當成產品,做自我的練習,對她來說倒是一種提升。她認為藝術是非常龐大的,想做好需要做的非常深。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沉淀,當哪一天張曉宇去碰觸藝術的時候,就是她有足夠信心的時候。
設計的靈感&傳達
喜歡瑣碎的,積攢一些日常的想法,然后再把它們串聯起來就是張曉宇捕捉靈感的方式。她喜歡一些奇怪的點,比如紙撕完以后的邊,怎樣用金屬或其它方式去模仿那種感覺?;蛘咚脱b水的玻璃杯之間相接的那部分柔和的光怎么用首飾的形式表現出來。她會把這些平時生活中發現的有趣的點以速寫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每天都會翻閱一遍,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慢慢的就變成了一條故事線。她覺得像個電影的編導,把日常生活中的景物和發現設計成一個系列的產品。每個系列都有自己的獨立性,它們有完整的空間和故事線。有些設計師有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他們會一直延續自己的視覺語言,并且延展思想。長時間的,越來越深刻。而張曉宇覺得自己的思維很發散,喜歡像講故事或者拍電影的思維去做設計。她愛看電影,喜歡拆分所有鏡頭,思考導演的拍攝意圖,喜歡分析導演如何把握節奏。做設計的時候,她會像電影一樣去把它拆分,去提煉它的節奏、顏色,它們就像一個個小包裹,最后被她收集起來。
首飾專業出身的她在設計上更喜歡做一些邊緣性的事情,帶一些實驗性。為這個行業帶來更多的節能性。許多人說“尤目YVMIN”是首飾行業的研發中心,她覺得也行。行業內的人以“尤目YVMIN”的產品作為標桿或者范例,就像撒了很多的種子,向這個方向發展。
迷茫與困難
張曉宇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也經過坎坷。創業初期,與在學校的享受自我完全是不同的。很多想法和之前不匹配,很難對接。在社會價值觀里對首飾的認同和在學院里對首飾藝術的認同感落差很大。中國的國情和社會認知會給創作者帶來很大的壓力?,F階段國內轉型還沒到一個很好的階段,人數龐大導致很難以年齡和職業的角度把人細分。有些人可能了解你在做什么,但大多數人并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對創作者來說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你想讓更多的人理解你,你的設計畢定要往下走,沒有辦法做的很實驗。如果你非常自我,并不在乎別人,那你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但是中國的機會很多,可能是因為人口基數,有時生產或銷售會出現一些驚喜,認為的壞事反而是好事。
對市場和設計的平衡一直是所有設計師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張曉宇說,她一直沒辦法平衡的很好,如果有一天平衡的很好說明她已經舍棄了很多東西,但現階段的她只想做好眼前事就好。
市場的掙扎與淡定
中國市場總存在一個通病就是跟風,獨立設計師品牌市場好了,許多人就加入到創立獨立設計師品牌的大軍中。這樣的魚龍混雜的時期,專業的、非專業的、半路出家的,對社會對市場都是一種考驗。消費者很難去分清誰在做真正的設計,而誰又是做了幾季之后就會消失。張曉宇很淡定,因為她認為自己的思路比較清晰,有信心和愿望把品牌做好。而她也面臨著挑戰,市場規則需要重新適應。因為門檻太低,加入進來的創業者會影響已建立起的規范。從2012年的寄售,到2014年隨著產品和供應鏈完善,可以有條件與商家談買貨和采購,市場在慢慢變成良性生態。而在2016年,隨著品牌的增多,以前搭建好的規則被破壞,需要重新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