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森
摘 要:森林資源是生態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除此之外對區域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合理開發森林資源,憑借科學技術手段實施有效保護是滿足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有很多地區森林資源頗為豐富,但是經濟狀況仍不夠理想,這就反映出,這些地區在森林開發方面明顯存在規劃與計劃不合理的情況,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夠協調,致使資源浪費,經濟落后,因此加強對兩者協調發展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關鍵詞:森林資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原則;對策
近年來,森林資源的消耗量與森林資源的供應量呈不良狀態發展,主要是因為對森林資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護缺乏針對性的措施研究。即便是很多地區的森林資源覆蓋面積較廣,資源可觀,但區域經濟并沒有得到改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森林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沒有達成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的友誼橋梁,進而在實際森林資源規劃與使用中,對經濟方面的考慮不夠全面,導致資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大,而區域經濟條件卻始終提不上來。
1 拉近森林與經濟關系,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森林資源在很多地區有著比較樂觀的覆蓋面積,并且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各地區的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結構以及人們消費意識發生大變化,人民群眾不但對物質與精神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并且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清楚地意識到森林資源對生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首先,生態環境各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一些地區對森林資源肆意破壞,甚至沒有計劃性的隨意開發與利用,資源越來越少,又缺少林園建設,進而水土流失情況越來越嚴重,滑坡、風暴、洪水等自然災害頻發,威脅到人們的生活與安全。其次,經濟發展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經濟快速發展,木材以綠色、環保的優勢成為經濟產品中的一大亮點,很多工業生產中對木材的需求量逐漸加大,林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提升,但并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特點,主要是因為對森林資源只注重利用不注重保護,致使森林資源逐漸減少,已經呈供不應求的局面,會慢慢制約工業化發展,進而經濟效益也不會理想。所以說,拉近森林與經濟關系,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更是推動社會、經濟、生態共同發展的可行決策。
2 融合森林資源與區域經濟的關系,促進社會消費結構合理轉變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生產與消費結構有了新的變化,人們對物質的質量與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消費觀念也有了轉變,更趨向于節能、環保、綠色產品的使用。森林資源具有改善濕地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不僅如此,在光合作用下,森林資源存在的作用功能更大,如:凈化空氣、吸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釋放人們呼吸所需要的健康氧氣,為人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融合森林資源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可以有效促進社會消費結構更加合理的轉變,在提高消費意識的同時,促進消費更加有意義。
3 實現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
3.1 遵循相關法律法規的原則
在國家提出要全面實現綠色、環保建設理念的同時,政府對森林資源保護的重視度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并對森林資源實施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措施。而有很多地區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并沒有遵循法律法規保護原則,認為森林資源是自然生長植物,即便不采取任何保護措施也不會阻礙樹木的生長,因此將重點放在了如何利用森林資源獲得經濟利益的方面,不斷加大樹木的砍伐,而不科學的砍伐只會讓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滯后,因為森林資源的供應量遠遠不足經濟市場的需求量,對生態環境發展也有致命的影響。因此,實現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首先要堅守法律法規原則,做到科學砍伐,有計劃、有規劃的資源利用,提高森林資源使用的合法性,并號召所有森林資源均要在法律法規的管理下被有價值的使用。
3.2 堅持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協調發展的原則
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在各地區中都應該被得到高度重視,并意識到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既然談到利益,就應該對利益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與發展決策,在保證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并放眼未來,融入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因此堅持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協調發展的原則也不容易被忽略。并采用科學有效的發展計劃,既提高眼前利益,又能實現長遠發展。而很多地區對森林資源過于注重眼前的利用,欠缺對未來發展的思考,因此,在加量砍伐樹木的同時,并沒有做出造林等保護措施的準備,對森林資源保護意識非常淡薄,使森林資源保護措施嚴重缺乏科學性的研究、系統性的研究,保護效率低,森林資源逐漸匱乏。由此可以知曉,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中,注重長遠利益發展至關重要。
4 能夠促進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對策
4.1 從完善健全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做起
建立相關的林業管理制度,遵循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管理內容,是實現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經途徑,不斷建立與完善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實施科學性的保護與管理方案,才能促進保護與管理的有效性。無論是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還是森林資源稀少的地區都應該注重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的建立,并利用正確的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實施引導與約束,提高人們對森林資源保護的認知,能夠自主的意識到森林資源在社會、經濟、區域等領域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發展作用。同時還要加強管理力度,嚴格監督制度的落實情況,對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合理控制,嚴禁一切亂砍濫伐的行為出現。
4.2 實施林業分類經營
結合各地區森林資源的主體功能分析,可以大致分為:生態公益林、商品林兩大類,其中生態公益林主要是以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發展,為人類創建高質量的生活空間等做貢獻,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特點;商品林是為實現經濟效益做貢獻,采用現代化集約管理方式,是促進商品林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生態公益林更需要值得全面重視,保護方法應以封閉式管理為首選,全面提高保護力度,促進生態效益穩定提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應該全面提高森林資源的覆蓋率,將植樹造林的規模逐漸擴大,以滿足人均森林面積為基礎,更好地實現森林資源可觀性發展。
5 實現產業建設、生態體系建設
市場是社會分工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體育、生態等新興產業不斷從傳統產業中分化出來,并不斷市場化,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動力。生態建設產業化則是這一分化過程的具體結果,它不僅從第一產業中分化出來,而且還涵蓋了第二、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家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生產體系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和其他產業轉移,這種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決定了林業建設必然要由一家一戶走向聯合,走向社會化、市場化經營的發展道路。
6 結束語
有效協調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顯得至關重要。要做到結合實際,深入分析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所遇到的具體情況和現實矛盾,找到協調兩者關系的重要癥結以及切入點,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體系,發揮中央及地方政府作用,充分發展林業經濟,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滿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杜燦.新泰市森林資源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4.
[2]侯緒波,陳超.淺析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現狀及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7).
[3]張立軍.基于經濟利益均衡視角的森林保護與產業化發展研究[J].北京農業,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