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

2017年2月13日,正月十七,剛剛過完元宵節,當記者來到地處武陵山區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郁山鎮銅鑼村時,村民已經開始忙碌地里的莊稼了。
人勤春來早,奮蹄趕秋實。
“我們村搞甘薯種植基地,很多村民已經受益。我搞晚了,今年再不使把勁,就要落后一大截了。”正在整理土地備耕的村民王光華對記者說,今年必須多種點,也不辜負小張一片幫扶之情。
王大爺口中的小張,正是黔江區天禹人農業發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張楀,一位放棄大都市生活回到農村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的當代大學生,一位執著為農村發展、村民致富建言的全國人大代表。
2014年全國人代會上,張楀提交了2件建議:“關于立草為業,發展草食畜牧業優化武陵山區農業產業結構的建議”、“關于調整相關政策,重視和支持甘薯產業發展的建議”,希望將甘薯納入到主要農作物范疇,制定相關政策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現象進行治理,調整優化山區農業產業結構。
在向村民征求意見的過程中,村民都認為張楀準備的建議切合實際,與大家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尤其是發展甘薯產業,銅鑼村村民王建特別有感觸。2015年開始種植甘薯,當年10畝地就純收入3萬多元,2016年種植面積達60多畝,今年更是把附近的荒山野嶺都流轉過來,種植面積預計達200余畝。
“按照供給側改革要求,如果將一些損耗上的利潤讓利農民,只要產品質量保證,農民的受惠就更大。”張楀說。
2015年全國人代會上,張楀代表又提出“關于武陵山區旅游聯動開發的建議”“關于把甘薯作為武陵山區扶貧支柱產業的建議”,建議延伸農業產業鏈,讓農民享受到全產業鏈的增值。
張楀認為,要讓農民更富,關鍵是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新型農產品加工業和餐飲業,開發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為農民致富尋找更多渠道。
“傳統農業主要是‘生產思維,而現代農業重在‘銷售思維,‘互聯網+和傳統農業的融合為創業者們引來了春天。”2016年3月6日,張楀又把“銷售思維”帶到北京,就傳統農業產業依托“互聯網+”加快自身發展提出建議。
重慶渝東南地區由于受地理區位制約,一直以來農業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更談不上農產品商品化。但近年來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發展,張楀建議根據地方特色整合當地農產品,培育龍頭電商企業;加強傳統農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搭建縣、鄉、鎮三級服務網點,因地制宜解決好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全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要想富先修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直也是張楀關注的重點。她說,武陵山片區各種建設歷史欠賬多,資金需求很大,一些規劃在實施中存在有規劃缺支撐、有項目缺資金的問題。要真正讓項目落地,村民也才能真正享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