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山
“錢”這東西不好管,但又必須管好。渝中區人大創造性開展績效監督,推動回資監管,給出了好路徑。
政府每年都花費巨資請一些國家級、國際級的公司、院所做規劃、搞設計,可是進入實際操作的寥寥無幾,造成錢財浪費。
一些部門申請的財政資金,并沒很好地落實到位,而有些工程,還未完工就已將資金全部劃撥。
……
財政資金實際運作中的一些“亂象”,全社會公眾倍感痛心和無奈。
這些現象在渝中區也并未絕跡。但是,渝中區人大用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較好地化解了這些難題。
深化預算績效監管
近年來,渝中區受財稅體制改革、宏觀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加之部分支柱產業發展放緩,存量稅源外遷等多重沖擊和疊加影響,財政增收壓力大。
同時,在預算支出管理中,“重分配、輕管理”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資金分配散、支出進度慢、資金績效低、資金監管不力,加劇財政收支矛盾。
如何實現用較少的錢辦較大的事,將有限的資金實現效益最大化,成為擺在渝中人面前的難題。
渝中發展的當務之急,便是人大關注的重點之事。
此前,區委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針對渝中區實際,提出推進財政預算績效管理,要求探索建立科學規范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從而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結合區委決策,渝中區人大在2014年區人代會就作出《關于全面推進財政預算績效管理的決議》。
通過預算績效監督這個抓手,渝中區人大依法對政府的財政預算編制、執行、調整和決算進行全方位審查、監督,逐步建立起“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
從2014年開始,區人大常委會每年對2-3個部門的預算績效工作進行評議,切實提高預算決算監督實效。
區政府按照區人大提出的三年目標要求,2014年試點10個項目預算績效評價,金額4.6億元,占應納入預算績效評價金額的20%;2015年擴面至13個項目,金額22億元,占應納入績效評價金額的60%,并選取區教委和區市政園林管理局試點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2016年實現預算績效管理全覆蓋、常態化。
經過三年實踐探索,渝中區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在重慶區縣中實現“五個率先”:率先由區人民代表大會作出決議,明確績效管理工作目標;率先搭建相對完整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率先實現績效目標編制全覆蓋;率先試點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率先試點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
國有資本納入監督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這為國企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渝中區人大調研發現,和國家發達地區地方國企相比,渝中國企在管理機制和經營上還有不小的差距,制約著區屬國企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能量發揮。
面對問題,渝中區人大決定把國有資本納入預算監督,將其作為人大監督推動渝中國企改革的重點。
“在對區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調研中,區人大常委會專門聘請了經濟專家作為顧問,希望提出的改革建議更具有專業性、針對性。”米紹林說。
調研報告受到區委領導高度重視,推動了國企深化改革。2014年12月,區委區府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啟動了渝中區國企改革。成立了區國資委來主管國資企業,組建了4家區屬國有重點企業并分類明確各個企業市場定位和發展戰略,實行了組織選派和市場化選人相結合的用人機制。
“人大調研報告關于理順國資管理體制機制、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等建議都在這次企業改革中得到了采納。”米紹林對此倍感欣慰。也是從當年起,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每年都聽取區國資辦的工作匯報,了解區級國有資產管理情況,推動國企改革。
“國有資產就是要不斷保值增值,利潤增值上繳,光養活國企自己的一批人,那還算什么國企,怎樣體現為國家做貢獻?”談及此,米紹林說,人大監督財政工作不是力度大了,而是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要實踐,確保政府“錢袋子”公平公正公開地用到實處,用得老百姓真正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