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計
以網購為代表的電子商務的崛起壯大,既是新經濟業態的鮮明標志,也深刻改變了公眾的生活方式。然而消費者在享受網購快捷廉價的同時,亦遭遇了假貨盛行、信息泄露、維權困難等種種煩惱。
正是在此背景下,電子商務法草案于去年年底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程序,無疑是一次直面社會熱點、牽動各方利益的重大立法行動。
電子商務法自2013年啟動起草后,即成立了由全國人大財經委領銜、12個中央部委參與的立法工作小組,從而奠定了人大主導而非部門、行業利益左右的組織框架。
在長達三年的立法調研、論證、起草過程中,廣泛動員了地方人大、政府部門、人大代表、電商企業、行業協會、專家學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并邀請相關國際機構和外國專家進行研討。
其間,在深度研究16項立法重點課題的基礎上,形成了4份立法大綱,據此擬定了2個版本的立法草案建議稿,最終在采集各方意見后,方才整合成正式立法草案。
綜觀電子商務法的起草過程,其人大主導的維度、立法調研的深度、公共參與的廣度,無不彰顯著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精神氣質。從立法大綱到正式草案的“四合一”模式,更是創造了博采智慧、提升質量的立法范例。
這樣的立法路徑,既折射了立法機關踐行民主、尊重科學的意識自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電子商務立法的現實所需。正因此,電子商務立法的核心難題就在于,如何以公平的制度設計,合理調諧紛亂的利益沖突,平衡保護各方的正當權益。
以公平為基調的立法訴求,必然衍生出一系列需要慎重考量的具體議題。比如,就工商登記、納稅等制度設計而言,既要體現促進電商行業的意圖,也要營造線上線下平等待遇、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防止“電商特權”加劇傳統商業的困境。
就電商行業內部關系而言,既要激發第三方平臺在行業自律中的主導作用,也要警惕其濫用強勢地位粗暴控制弱勢經營者,乃至形成一己利益獨大的壟斷生態。
就誠信制度建設而言,既要監管刷單炒信、虛假促銷等欺騙性經營手段,也要遏制惡意差評、惡意退貨等非理性消費行為,公平配置經營者、消費者的誠信義務。
就第三方平臺責任機制而言,既要發揮其內部審查、配合執法、協助維權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也要合理劃定其承擔義務的邊界,避免透支責任能力和正當權益……
從目前的法律草案看,上述種種立法難題,有的已達成了凝聚各方共識的制度方案,但有不少仍存激烈爭議,尚未找到平衡各方利益訴求的公平尺度。正如有批評指出,在立法調研起草過程中,電商行業尤其是第三方平臺的“聲音最大”,對立法的影響力遠超其他利益群體。
也正因此,電子商務立法在追求民主和公正的道路上,仍需邁出更大的步伐。比如,法律草案一審過后已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此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賦予所有利益群體以平等的立法話語權,尤其是傾聽消費者、實體商業等弱者的利益訴求。
再比如,針對一些涉及多方利益沖突的立法難題,可以考慮適時啟動立法聽證等民主機制,在公開、公平的意見表達和立場交鋒中,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并最終形成責、權、利相匹配的立法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