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她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這個時代對于明星來說有兩個好處:一是只要能夠吸引眼球,身價就會上漲;二是大眾擅長遺忘。
范冰冰是國內最具爭議的女演員之一,評價其他女明星的套路,很難用在她身上。公眾投射在這個名字上的議論,往往超過娛樂的范疇。她成為承載許多社會眼光的復雜人物。
范冰冰最近一次上頭條,是因為她的名字進入了今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評審團名單,很多網友卻覺得她不夠格當這個評委。此前,鞏俐、張曼玉也曾在戛納擔任這個角色,但網友對她們的嘲諷之聲很少,為什么輪到范冰冰就不行了?要論演爛片,鞏俐和張曼玉演的爛片也不少啊。
范冰冰演過的爛片有《爵跡》《楊貴妃》,是電影界有名的花瓶。可她也演過《觀音山》《我不是潘金蓮》這樣的好片,在第二十三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和第六十四屆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上獲得過“最佳女主角”。這樣的狀況下怎么評價她?只能是討厭她的人繼續討厭,喜歡她的人繼續喜歡,然后各自評判。
不喜歡她的網友或觀眾在評價她時,總少不了要帶一點偏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聲音是,她在《還珠格格》中飾演丫鬟金鎖,被認為在娛樂圈出身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說明范冰冰飾演的角色太深入人心。把角色等同于演員本人來看待,這顯然冤枉了她。
除了偏見,范冰冰成名初期的負面新聞,也成為人們心中無法抹掉的“陰影”。做“整容鑒定”,和公司藝人爭一姐位置,保鏢打記者……這些負面新聞曾讓范冰冰灰頭土臉,但不可否認,在她由三四線明星直奔一線女星的道路上,這些新聞又起到了助推作用。“話題女王”范冰冰在利用負面新聞方面可謂高手。
范冰冰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這個時代對于明星來說有兩個好處:一是只要能夠吸引眼球,身價就會上漲;二是大眾擅長遺忘。在網友批評范冰冰配不上電影節評委的時候,并沒有拿出有說服力的依據,只是憑借本能反應表達個人好惡,但這種個人好惡性質的批評并沒有對她造成損傷,反而幫她登上了頭條。
當下社會流行的“成功學”有一個特點:只認結果不問過程。拿這個去套范冰冰的持續走紅之路,就會發現她的行為符合“成功學”的一切條件。她能準確地把握大眾心理:在都市年輕女性需要女強人品牌時,放出“我就是豪門”宣言,彰顯了女性的獨立價值;在職場白領需要尋找尊嚴與平等時,又給員工送房子、鉆石、手機,這些霸氣福利為她贏得了“好老板”稱謂。
范冰冰身上的爭議性與“復雜性”,正是因為她被裹挾了太多“窮盡一切手段的成功符號”。由此堆砌出的“強者”形象,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不喜歡的人,便會從她的歷史、作品、言行中尋找缺點,加以批評。一個范冰冰,成為一面鏡子,折射出這個社會諸多現實。
在“強者崇拜”與“弱者心態”同樣盛行的社會心態下,范冰冰的“復雜性”被放大。而客觀看待的最好方式是,把她當成一名演員,而不是當成某種價值觀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