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年前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我看來,現在從談好處和偉大意義的階段,到了既講潛力又談問題的平衡階段。
不久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其建設工作座談會上進行了詳細闡述。他指出,“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在我看來,這意味著要把短期的藍圖變成中長期的、制度型的計劃。從他的講話中可以發現,他已經清晰地看到了“一帶一路”當中存在的風險和問題。
現在國內市場沒有那么景氣,需要與外部對接,而外部也指望依靠中國產生效益。過去中國主要是引進資本,而現在到了資本輸出的階段,未來5至10年,中國對外輸出會產生巨大且宏觀的成果。這不僅僅是單個領導人的愿景,也反映出中國發展到這一階段的歷史必然。中共十九大后,“一帶一路”一定會成為一個標桿,成為這代人在建功立業上的一個抓手。
2017年,與其談論外交的下一步,更值得關注的還是國內議題。因為中國影響世界最好的方式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不久前寫過一篇文章,談到應當明確國家方向感的問題。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許有過順利或不順利的時候,但整體的方向感沒有偏差,就是與世界合作,朝著現代化方向走。他認為現在這個方向感有些模糊了,這也是目前最大的危機。我也贊同這個判斷。
對中國來說,如果能出現更多與世界務實合作的面孔,會讓我們更有信心。期望十九大以后,中國還能冷靜分析,繼續承諾改革開放,承諾同這個世界合作共贏。
具體到外交方面,近幾年中國著實取得了不少進步,外交人員在很多不起眼的地方下了很大功夫。外交部之前曾提出“中國是國際規則的維護者和建設性參與者”,其中的“建設性參與”跟我過去一直談論的“創造性介入”異曲同工。不過,在外交的社會基礎方面,目前還遠遠沒有達到我的預想。其中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對這幾年的外交進程做出一個各方共同參與、公開客觀的評估,無論對南海議題、“一帶一路”甚至外交預算。
從理論上來說,中國需要一種新主權觀。國家的強大不僅要靠意志力,更要靠軟實力和智慧,讓國內發展和國際潮流相向而行。新的主權觀應該注重完善內外兩方面:對外在確立新的全球目標利益序列的同時,深刻認知鄰國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需求與疑慮;對內要防止狹隘民族主義情緒,深刻理解開放多元和政治進步,對自身國際權益的積極作用。比方說,主權如何與人權更好地結合;如何把主權看成一個動態的進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法理和概念;如何把主權看做一個可層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刻板格子。我希望能夠通過樹立一套觀念,既符合中國的傳統和國情,又能與人類的發展更好地對接。我想,這些都是未來值得我們去思考與推動的。 (摘自《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