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蘭德公司2016年7月發表由其研究員戴維·格姆波特、阿斯特里德·賽瓦羅斯和克里斯蒂納·加拉弗拉共同撰寫的《與中國開戰——從無法想象之處展開想象》報告。該報告稱,隨著軍事優勢的削弱,美國已經不再確信,假使與中國開戰,能否仍然按照預定計劃進行。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特別是“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發展,意味著美國已不能指望在戰爭爆發時能夠掌握作戰控制權,摧毀中國的防御,取得決定性勝利。該報告旨在探討中美戰爭的樣式、雙方遭受的損失以及在其他方面的影響,并針對美國應該進行的備戰和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議。
報告設想,中美之間的戰爭具有區域性、常規性特征,主要通過水面和水下艦艇、戰機、導彈、太空戰和網絡戰等方式進行。戰斗可能在東亞地區發起并持續進行,這里是中美沖突的爆發點,中國軍隊幾乎將所有兵力都部署在該地區。由于雙方部署武裝力量的范圍越來越廣,追蹤能力和攻擊能力越來越強,西太平洋大片區域將成為“交戰區域”,戰爭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報告認為,雙方不可能使用核武器:即使是在高烈度常規沖突中,雙方也不會選擇首先使用核武器,實施毀滅性的核報復。鑒于中國常規軍事力量有限,中國應該不會攻擊美國本土,除了使用網絡戰手段。相比之下,美國針對中國軍事目標實施的常規攻擊行動范圍更廣。上述判斷是基于2015-2025年的時間段而做出的。
報告稱研究對華戰爭非常重要。傳感器、制導、網絡以及其他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了中美雙方威脅對方的能力,為雙方提供了發動“先發制人”攻擊的能力和誘因,特別是在戰爭爆發伊始就相互實施猛烈打擊。但由于雙方均無法控制戰事,并且都有足夠的能力繼續戰斗,因此造成的軍事和經濟損失也會增加。但中美沖突不可能發展成為大規模地面作戰。而且,中美兩國強大的常規反制力量能夠實現相互瞄準和摧毀,這將使雙方的軍事力量在數月內受到極大的損耗。此后,雙方將通過動員機制恢復和補充力量,戰爭陷入僵局,損失繼續攀升,戰爭結果將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非軍事因素對戰爭結果的影響
報告認為,中美陷入軍事僵局的可能,意味著戰爭的結果最終取決于非軍事因素,這在當前及未來應該對美國有利。盡管戰爭將對雙方的經濟造成損害,但中國遭受的破壞將更具災難性和持久性。如果戰爭持續時間長達一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下降25%~35%,而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僅會下降5%~10%。即使是低烈度沖突也將使中國經濟實力受到削弱,除非沖突迅速結束。長期高烈度戰爭將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使其來之不易的發展勢頭遭到遏制。
報告稱,這種經濟破壞將影響中國國內政治形勢,使分裂主義者受到鼓舞。盡管中國國家政權和安全力量可能仍然能夠應對這種挑戰,但需要加強對內控制,增加稅收,從而可能在戰事困難時導致政局不穩。相比之下,美國國內的黨派紛爭雖然會妨礙戰爭行動的實施,但不會危及社會穩定,更不會影響到國家生存,無論沖突持續多久,只要能夠維持常規作戰的屬性。網絡戰的升級將使中美雙方都受到損害,但在中國造成的經濟問題更糟糕,并且阻礙了中國政府對國內不安定因素進行管控。
報告認為,長期高烈度戰爭中的國際反應同樣將對美國有利。美國東亞盟國的支援將會使中國贏得軍事勝利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俄羅斯、印度和北約的反應措施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北約將會遏制俄羅斯趁機對歐洲制造威脅。如果戰事波及日本,特別是日本境內的美軍基地遭到攻擊,日本很可能會參戰。鑒于日本政府對于憲法中關于限制使用武力條款的解讀越來越隨心所欲,其軍事力量得到增強,日本的參戰有可能改變戰爭進程和結果。如果中東地區動蕩加劇,中美兩國的利益都會受到損害。
報告的分析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普遍認識:中美開戰將會造成極大的損害,兩國應該盡量避免發生戰爭。面對可能付出的巨大代價,中美兩國不太可能預先策劃發動戰爭,并且會要求政府加強危機管理以及文職部門對軍方的控制。如果某一方軍隊在實施攻擊行動之前遭到打擊,將會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在出現敵對狀態之初保持相互克制,雖然非常困難,但非常關鍵,這就要求兩國必須抱有合作的意愿,即使戰事已經發生。領導人之間需要保持即時、直接的溝通,無論是在剛剛出現敵對狀態還是在危機持續期間。
美國在高烈度沖突中可能無法實施控制和贏得勝利,也無法避免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付出重大代價,因此必須防止對手主動實施迅速猛烈的反擊。這就要求在實施軍事計劃方面確保能夠得到總統的許可。軍事指揮官需要向總統提供一系列適用的選擇方案。
報告提出的對策建議
報告稱,如果中美之間發生戰事,美國需要避免片面實施軍事計劃。中美兩國政治領導人不僅需要掌握打擊對手的攻擊計劃,也應該有其他軍事方案,更應該能夠通過協調遏制沖突。
在未來數年內,美國不僅需要防止危機上升為暴力沖突,還應努力緩解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造成的影響。蘭德公司和其他智囊機構一再強調,需要投資發展生存能力更強的作戰平臺(例如潛艇)以及能夠對付“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武器(例如戰區導彈)。上述措施有助于實施威懾,避免中國確信自己能夠在高烈度沖突中占據優勢,從而有助于在危機期間以及沖突初始階段保持局勢穩定。但這些措施對于降低美國在高烈度沖突中的軍事損失和經濟代價方面作用有限。
即使中國軍事能力得到提升,也仍然會在長期高烈度戰爭中遭受巨大損失。而且,這種戰爭在經濟、內政和外交方面均會造成不利于中國的影響。美國需要確定中國能夠意識到這種潛在的災難性后果,即使沒有在軍事上輸掉戰爭。
美國通過謹慎備戰,不僅可以認識到長期高烈度戰爭將對本國造成的嚴重損害,還可促使中國打消以可接受的代價贏得戰爭的想法。然而,進行備戰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正如前文分析,中美之間不太可能發生戰爭,部分原因在于雙方均能意識到戰爭的成本將高于收獲,即使對于勝利者也是如此。而且,全面備戰的成本將非常高——如果考慮到戰爭爆發的低概率,備戰的成本無疑要高于戰爭付出的代價。
報告結論
報告認為,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增強,美國的軍事優勢被削弱,加之常規反制技術的發展,中美之間的戰爭可能會具有高烈度的屬性,持續時間在一年左右,沒有絕對的勝利者,并且會給雙方造成巨大損失和代價。戰爭持續時間越久,造成的經濟、內政和外交影響就越大。這些非軍事因素雖然對中國的打擊更大,但美國的經濟以及應對全球安全挑戰的能力也會受到很大削弱。美國應該謹慎備戰,確保具備與中國進行長期高烈度戰爭的能力。此外,美國還應該通過計劃機制、文職控制體制以及在和平、危機和戰爭期間與中國進行溝通,控制對華戰爭的范圍、烈度和持續時間。
對于中國而言,政治控制和戰時的最高層溝通同樣必不可少。中國軍事實力的提升,使其在對美戰爭中遭受完敗的危險降低。不過,中國不能指望在短期內結束戰爭,而長期戰爭將削弱中國的國力、穩定與安全,并且使其陷入貧困。
腓特烈大帝曾經說過,勢均力敵的強國在考慮發動戰爭時,需要權衡可能獲得的戰果是否能夠抵消付出的代價。鑒于中美兩國在摧毀對方武裝力量的能力方面趨于接近,任何一方都不能確定能夠在可接受的代價范圍內贏得戰爭勝利。如果因對抗或者意外事件造成敵對狀態,中美兩國最好能夠考慮如何限制損害,而不是如何打贏戰爭。
(摘自《防務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