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鄧小平在國貿大廈的旋轉餐廳可以“一覽眾山小”。而如今,國貿大廈在深圳最高建筑榜單上連前100名都排不進去。深圳能從當年一個“無線”城市成長為今天的一線城市,沒有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掀起全國第二次思想解放,是不可能實現的。
場景一:中巴車上的談話
1992年1月17日夜,鄧小平的專列駛離北京。車上除了鄧小平,還有他的妻子卓琳和子女等人。
鄧小平先是在武漢、長沙的火車站做了短暫停留,到達深圳火車站的時間是1月19日上午9點。10分鐘后,他乘中巴到達深圳迎賓館,住進了桂園別墅。考慮到他已經坐了一天兩夜的火車本來安排他先好好休息,可他剛到桂園不久就說:“一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外邊去看看。”
在車上,談到經濟發展問題時,鄧小平說:“亞洲‘四小龍發展很快,你們要用20年時間超過‘四小龍。‘四小龍中的新加坡不但經濟發展很快,社會秩序也比較好。你們要在兩個文明建設方面,都超過‘四小龍,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點,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
談到剛剛出現的股票市場時,鄧小平說:“股票市場也有不少人擔心是資本主義,所以讓深圳和上海先搞試驗。看來,你們的試驗是成功的,證明資本主義能用的一些東西,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所用。許多東西要敢于試,不試,學不到經驗,也培養不出人才。開始辦特區,不知道怎么搞,試一下,慢慢就懂了。通過試驗,證明不行,就改。一個人要是不下水,就學不會游泳。”
這次“中巴談話”,是南方談話的第一個重要場景。
場景二:國貿大廈的談話
“1月20日上午,本來是安排鄧小平在國貿大廈看看風景,聽聽匯報,沒留多少時間,結果他滔滔不絕講了近一個小時。”龍平平說。
李灝結合一張深圳特區總體規劃圖,給鄧小平做了簡要匯報:1984年,深圳的人均國民收入是600元,現在是2000元,建立了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進行物價體制改革、住房分配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等……鄧小平很高興,說:“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怕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國貿大廈的旋轉餐廳,鄧小平談到新加坡的經驗,強調兩手都要硬,經濟搞好了,社會風氣搞壞了,還是失敗的。他說:“開放以后,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進來了,中國的一些大城市也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對這些現象要注意克服,要很好地抓,不能讓其發展。這一點我們應該是能辦得到的。新中國建立之后,共產黨一領導,社會主義的方針一確立,這些東西就曾經一掃而光。消滅吸鴉片煙、吃‘白面,世界上誰能消滅得了?國民黨辦不到,資本主義辦不到。在舊中國,云南的軍隊是很有名的‘兩條槍嘛,解放后就變成了一條槍了嘛。龍云的鴉片煙癮也戒了。事實證明,共產黨能夠消滅腐敗的東西。”
李灝介紹說,香港這些年經濟發展很快,據稱人均國民收入達到7000美元。深圳目前還遠遠低于香港,但深圳人民的生活要比香港穩定,有保障,深圳普通職工家庭基本上都能住上五六十平方米的兩室一廳。而香港的普通工人,恐怕打一輩子工,甚至兩三代人打工,也不可能有這樣的居住條件。
“聽到這些,老人家說:‘是的,社會主義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為老百姓辦好事。”吳松營雖然是廣東人,但回憶起鄧小平南方談話時,也經常使用四川口音。“老人家還說:‘要告訴某些香港人,不要老想中國亂。中國亂了,首先遭殃的是香港。20萬人跑過去,香港就會受不了,如果跑過去100萬人,香港就會被擠垮。”
鄧小平還講到培養接班人的問題:“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毛主席,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說到這里,他停下來想了想說:“那就是我啰。”
鄧小平接著講道:“中國出問題,不是出在其他什么方面,而是出在共產黨內部。蘇聯、東歐的問題,就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如果我們黨出問題……整個國家肯定出大問題。所以,對這個問題要有自覺性,老同志尤其要有這個自覺性。長……長……”講著講著,鄧小平有點語塞。吳松營看到,女兒鄧楠在旁邊大聲地說:長—治—久—安。“對,對。長治久安。”鄧小平說,“我發現靠我們這一代不能解決長治久安的問題。于是,我找別的人,真正要找下一代。”
“國貿大廈談話”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第二個重要場景,也是他到深圳后第一次有系統、有重點的談話,堪稱南方談話中最重要的一次談話。
場景三:臨別的談話
1月21日,鄧小平參觀了華僑城的民俗文化村和錦繡中華微縮景區,高興地觀看少數民族舞蹈,并和家人在布達拉宮景區前合影。在回賓館的途中,鄧小平心里惦記的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他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
第二天上午,鄧小平到仙湖植物園參觀,并親手種下一棵高山榕。參觀時,他見到一棵奇特的樹,植物園的負責人告訴他,廣東人叫這種樹為“發財樹”。“鄧楠說:‘我們也種一棵發財樹。鄧小平說:‘讓全國人民都種,讓全國人民都發財!我心想這不就是讓大家共同富裕嗎?”陳開枝說。
下午,鄧小平集體接見了一些黨政軍領導人和媒體,包括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廣州軍區司令員朱敦法、香港新華社社長周南,以及廣東省、深圳市的領導。
鄧小平對大家說:“改革開放政策,從一開始就有反對意見。并不是一致的,有一段時間反對的意見鬧得比較兇。我說不爭論,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這樣,原來反對的人才慢慢跟上來了。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不爭論,就這么試,大膽地試。”
在談到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時,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鄧小平再次談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這場“臨別談話”,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第三個重要場景。
在珠海芳園大廈29層的旋轉餐廳,鄧小平看到了澳門。他說,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必然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在順德,鄧小平考察了鄉鎮企業,談道:“特區姓‘社不姓‘資,鄉鎮企業也是姓‘社不姓‘資。”隨后,他到廣州乘火車前往上海,2月21日回到北京,結束了他的最后一次南方之行。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