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劼
2016年,廣西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全面落實國務院就業創業政策,堅持把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以開拓共享資源、筑牢就業之基為主線,就業局勢持續穩定、穩中有進。2016年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1.87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8.9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46萬人,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62.32萬人次,年底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2.93%,均超預期完成目標任務。
落實就業新政突出“實”
全面落實《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簡稱“桂八條”),特別是對符合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的企業,開發新就業崗位吸納人員就業的,給予1年社保補貼, 2016年,全區共發放企業新增崗位社保補貼2174萬元,累計28477個新增崗位享受補貼。全區就業補助資金累計支出11.1億元,44.67萬人直接受益。實施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政策,累計發放穩崗補貼9.27億元,惠及158萬企業員工。
精準扶貧職業培訓強調“準”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將精準扶貧職業培訓納入廳黨組十項重點工作,以政府購買社會培訓服務和培訓成果的方式,組織48所技工院校結對幫扶54個貧困縣,招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兩后生”參加為期一年的就業技能培訓,每人每年給予1.2萬元補貼,實現“包吃、包住、包培訓,包推薦就業”;推動河池市、百色市與深圳市簽訂《貧困勞動力勞務協作框架協議》,采取“三來三往”的方式做好用人單位和貧困勞動力的精準對接,舉辦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專場招聘會,統一包車將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送到企業上崗。截至2016年年底,全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265.41萬人,已有106.75萬人實現轉移就業。
扶持農民工創業追求“快”
堅持服務前移、無縫銜接,率先實施農民工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會同自治區發改、財政、國土等部門啟動農民工創業園示范點建設,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資金,專項扶持農民工創業:分三批啟動建設38個示范性農民工創業園,第一批14個創業園已有入駐企業262家,吸納農民工就業8752人。評選認定了42個廣西優秀勞務品牌和54個自治區農民工培訓實訓基地。新設立農民工創業擔保貸款,僅1年多時間就累計發放10.14億元,支持1.46萬名農民工創業。采用“現場比賽、現場評比、現場鑒定、現場頒證”的比賽形式,連續兩年舉辦廣西農民工技能大賽,共有4.58萬名農民工參加了比賽,現場頒發了職業資格證書3.41萬本,帶動20萬多人次參與崗位練兵。
大眾創業勇于“創”
堅持計劃引領、項目推動,建成了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有12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項目簽約入駐,有6個項目已完成工商注冊并與本地實體機構對接,廣西眾創示范基地累計入駐項目達到88個,有5個項目獲得天使投資共1600萬元。舉辦“海內外高端人才創新創業成果展”,吸引包括33位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在內的共65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參與。成立了廣西首個跨區域眾創聯盟組織——廣西眾創聯盟。全區認定創業孵化基地123個,累計3474家企業和項目入駐孵化,直接帶動就業1.76萬人。
就業公共服務彰顯“新”
構建“互聯網+就業”服務平臺,全區建成并運行1254個鄉鎮(街道)就業和社保服務中心,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按照“有人員、有場地、有設備、有流程、有網絡、有經費”的“六有”建設標準,2017年年底前完成全區14273個村級就業社保服務窗口建設。建立健全自治區、市、縣、鄉四級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四級聯網,并延伸至2812個社區、行政村及培訓機構。開展全區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共錄入信息2166萬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信息203萬條。
今后,廣西將以國務院表揚激勵為契機,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新一輪關于就業創業工作的系列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確保就業局勢穩定,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