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衛民 徐衛祥 莫潤錦
在廣西北海工業園區,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數百名學生昨天還在課堂埋頭做著作業,今天搖身一變,就成為各個工廠生產線上的“藍領”,緊張地操作機器,次日又在教室學習大學語文、微積分……這是近兩年北海市實施企校一體、培養技能人才具體實踐的縮影。
共識,促成“激情牽手”
究竟能不能在工廠中開辦院校或者在院校中開辦工廠,使學生(職工)在“做中學”“學中做”,系統破解企業技能人才招聘難問題?幾年來,北海市政府有關部門、園區企業和部分院校圍繞產業人才支撐力弱、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的現狀,一直在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2014年,北海工業園區管委會牽頭,攜手北海職業學院、北海景光電子公司,經過廣泛調研和周密評估,明確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基本理念,由政府扶持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共同創建北海工業園區校企合作服務平臺。兩年來,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個占地41畝、建筑面積達2.55萬平方米,有著教學樓、宿舍樓、食堂、運動場等大學“標配”,可同時容納2000人在校學習、實訓和生活的“廠中校”赫然屹立在北海工業園區。
包容,托舉“比翼齊飛”
辦學有辦學的規律,辦廠有辦廠的遵循。如何形成專業共建、人才共育、師資共培、資源共享、實習就業共擔的運行機制?這需要校企雙方充分包容。為此,校企雙方圍繞職業教育面臨的實習實訓難、合作開發課程難、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難、專業服務產業化難等問題,制定了“動態性”教學方案,提供了各方滿意的教學體系,生產線成為實習實訓崗位,生產設備也是教學設備,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升格為“雙師型”教師。
從兩年來的實際運行情況看,北海工業園區產教一體合作平臺仍然充分保持著學校本色,嚴格開展全日制學歷教育。不同的是,學生的學費由政府資助;學生通過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方式獲得生活費,以支持自身完成學業,最終取得中職、高職學歷。另外,該平臺還引進不同院校設立函授點,面向園區企業符合條件的在職員工開設成人中職班、成人大專班和本科班,為技能人才“升級晉檔”提供支持。兩年間,園區已有近200名員工通過合作平臺走上在職學歷教育之路。
在這段“姻緣”中,作為主體之一的企業,不僅向實習生直接提供生產知識、生產技能培訓,組織各種形式的勞動技能競賽,而且在職業規劃、自我管理、創業創新甚至心理疏導等方面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訓服務,使學生一畢業即具備良好的就業創業基礎。顯然,企業不僅生產物質產品,且直接生產高素質、實用型“技能人才”,也率先享受到人才“紅利”。
責任,孕育“大國工匠”
通過兩年的發展,北海工業園區“校中廠”“廠中校”的風格逐漸清晰起來,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在不斷放大,服務范圍已拓展到整個廣西。目前,通過北海市工業園區管委會、北海職業學院的共同協調,這個合作平臺已與廣西機電工業學校、廣西輕工技師學院、南寧第三職業技術學校、賀州學院、防城港理工職業學校等20余所院校開展合作,接收28批次近4000名學生參加學習和實訓。該平臺同時面向社會開展人力資源師、應急救護員、安全管理員、叉車培訓、電工培訓等30項技能培訓項目,并承接部分技術工種、職業資格考級認定任務……
事實證明,北海工業園區校企同行的結果是和諧的、美妙的。“大國工匠”正在這里悄然孕育。
(作者單位: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