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刊文說,今年3月1日起,我國首部關于電影產業的法律出臺,虛報瞞報票房將被認定為違法行為。 3月23日,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依法查辦了全市乃至全國電影院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第一案。北京米瑞酷電影院日壇店瞞報電影收入,被罰20余萬元。一個月內電影主管部門一共曝光了326家影院存在瞞報票房情況,其中有63家影院瞞報票房超過100萬元。而這僅僅是相關法規實施后的第一批曝光,足見其中問題的嚴重性和普遍性。
電影票房注水現象,猶如籠罩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層霧霾,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但過去由于長期的制度規范缺失,一些電影的票房造假即便是人盡皆知,也往往只是為輿論場增加了一個口水話題,很少受到實際的約束。這種狀況在客觀上形成了一種“破窗效應”,票房造假也隨著中國票房市場的擴大和資本的強勢介入,而愈發變本加厲。
有人說,收視率是萬惡之源。對應到電影行業,票房造假則堪稱是毒瘤。通過人為操作,生造出一個漂亮的票房數字,看似對制片方、導演、演員、投資方和院線等,都帶來雙贏。但實際上,卻是對電影行業基礎秩序的破壞。因為這意味著,票房作為電影行業的重要“體溫計”,被人為紊亂,無法正常地反饋出觀眾對一部電影乃至整個電影行業的評價,同時也給電影創作帶來誤導。在中國電影票房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場的背景下,如是行業痼習,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不啻為一種隱患。
強化監管,明確規則,加大對造假行為的打擊力度,就成為清除隱患的基礎工作。事實上,促進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在政府方面,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要簡政放權,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讓電影創作更多地回歸到藝術創作和市場規律中來;另一方面,則是為行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規范體系,這其中就包括對票房造假的規制。
除此之外,在比較中國電影票房統計與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不同時,不少行業人士都提到一個例子,那就是北美地區設有專業的第三方電影票房統計機構,大大減少了院線、發行方對票房數字“下手”的幾率;而我國雖也有相關部門做票房統計,但由于在統計結果的共享程度和透明度等方面存在不足,票房的發布口徑和統計標準缺乏權威性,便為造假留下了口子。同時,由于票房數據與影院的票房營業稅征收是兩套不同的體系,導致出現“吹牛不上稅”的現象,也使得發行和院線對票房造假更無顧慮。對此,不妨也作相應的優化。
健全而嚴肅的票房統計制度,是現代電影工業的一個基礎組成部分。它對應的是外部的制度監管效率,票房統計的權威等具體制度構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與電影行業的“價值觀”存在重要關聯。比如,電影行業到底如何看待票房數量之于電影本身的意義?如果“唯票房”主義成為電影行業的鐵律,各方在票房上“動手腳”的主觀動機恐怕不會小。綜合這些來看,從外部規制上,加大對票房造假的懲治力度,已然只是清除電影行業霧霾的第一步。一個電影大國不可能建立在虛假的票房之上,票房的“水分”如何,事關中國電影的未來,也必須上升到整個電影工業的現代化角度去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