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波
【摘要】目的 重視以牙痛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方法 選取我院2007年1月~2016年8月以牙痛為首發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例。分別就診于口腔科,急診科等科室,經各科診治,最后心電圖、心肌酶、心肌損傷標志物、冠脈造影檢查確診。結果 心源性牙痛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種臨床表現。結論 建立牙痛規范處理流程,及早鑒別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避免耽誤病情,貽誤治療。
【關鍵詞】心源性牙痛、急性心肌梗死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1.0.02
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07年1月~2016年8月共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1例,大多數以胸痛為主訴,表現為典型心前區壓榨樣疼痛或胸骨后突發疼痛,持續發病半小時或更長時間,采用舌下口含硝酸甘油片或休息等措施依然不能緩解疼痛,同時伴有冷汗、惡心、呼吸困難、暈厥、恐懼或有瀕死感等,少數表現呈非典型性心肌梗死,如腹痛,牙痛,或以心衰休克為主等。我院收治的患者中有7例以突發牙痛為主訴。
2 結 果
在本組病例中,4例既往有牙病病史,其余病例均首發,表現為間斷發作牙痛,多持續10余分鐘至半日左右,就診口腔科經臨床診斷為牙髓炎、齲病與牙周炎三種,采用清潔牙齒根管治療與服用抗菌素后,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所有病例牙痛同時伴有不同程度胸悶癥狀,其中3例治療過程中癥狀加重,出現持續性胸悶憋氣大汗等癥狀,行心電圖、心肌鈣蛋白、心肌激酶檢查均提示異常改變,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住我院心內科后對于有溶栓適應癥者且在溶栓時間窗內給予溶栓治療,同時給予擴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等治療,積極治療各種心梗并發癥如心律失常、心衰。最終死亡2例,合并心衰1例,其余病例經上述治療穩定后擇期行PCI治療后好轉出院。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性病癥,由冠狀動脈閉塞引起心肌缺血或缺氧性壞死,臨床發病原因是動脈硬化斑塊破裂,同時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栓,或受嚴重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梗死的首發癥狀是疼痛,而且與心絞痛疼痛部位與性質相同,但心絞痛嚴重,而且持續時間長,常伴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有瀕死感[1],多數患者表現典型,不易誤診。但臨床很多的心梗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癥狀往往不典型,對于其中上下頜部位引起牙痛的患者可判定為心源性牙痛[2-3],該病發作機制和心臟牽涉性痛密切聯系,受支配心臟神經與支配頜面部痛溫覺的神經主要來源于脊髓的頸、胸節段,引起一旦出現心肌缺血缺氧,就會引起支配心肌神經發出沖動,進而產生痛覺,一般神經沖動引起的少部分心源性疼痛患者主要表現為牙痛[4-5]。對于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出現劇烈牙痛,數個牙齒都感到疼痛,同時伴有胸悶、大汗淋、無力的感覺,首先要考慮“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應立即做心電圖,心肌損傷標志物肌鈣蛋白,心肌酶譜等檢查,如果患者確診為心肌梗死,必須金凱給患者開展[6]。溶栓與急診PCI,一般發病1小時內開展溶栓可挽救絕大多數患者壞死的心肌。我院收治的這7例患者年齡在56~79歲,均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險因素,但性別與其無明顯關聯,可能與與樣本數量不夠大有關。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年齡、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差異,臨床表現不典型,可出現上腹痛或下頜、頸部、肩背疼痛,肋軟骨炎疼痛等非典型表現,臨床上必須保持思想重視。本組研究中以牙痛為主要癥狀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來源于口腔科、普通內科或急診科,受臨床接診醫生專業水平或固定就診思想等影響,經常出現漏診或誤診[7]。通常以牙痛為首診的患者,尤其伴有基礎牙病的患者,必須引起臨床醫師的重視,注意心源性牙痛,避免在臨床中出現意外,同時臨床就診時還要詢問患者是否伴有基礎心臟疾病,胸悶、大汗、呼吸困難、活動能量下降等癥狀,積極給患者開展常規檢查,如心電圖檢查,提高臨床診斷精確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得到的顯著提升,延長了國民壽命,使我國進入老齡化的行列,冠心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要加強冠心病預防,①營造全社會的健康環境,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不良飲食習慣;②提倡運動,防止超重和肥胖,從而防止冠心病代謝危險因素的發生,如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③提高冠心病代謝危險因素的檢出、治療和控制;④積極治療已經發病的冠心病病人。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94-295.
[2] 賈玉生,李善英.冠心病致心源性牙痛診治7例報告.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5,21(11):701-702.
[3] 朱孟鑄.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01).
[4] 李 莉,蓋全武,田 楊,等.不典型首發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臨床類型及發生機制探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1).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