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宇
【摘要】目的 研究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在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成功率中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創傷性休克急診患者281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分析,其中由“120”急救車送至醫院的患者152例設為實驗組,實施院前急診護理,由家屬總之醫院患者129例設為對照組,未提供院前急診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結果 實驗組中,搶救成功121例(79.61%),窒息2例(1.32%),搶救治療介入時間(10.18±1.53)min;對照組中,搶救成功66例(51.16%),窒息14例(10.85%),搶救治療介入時間(50.27±8.73)min;實驗組數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增用院前急診護理干預使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搶救治療更加及時有效,值得推廣。
【關鍵詞】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創傷性休克;搶救成功率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1..02
創傷性休克是最常見的臨床急診病癥之一。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現代交通業和建筑業等均取得高速發展,而由此引發的意外事故和創傷性休克在數量上也在不斷增多,在多發傷中,創傷性休克的發生率占50%左右,機體疼痛刺激、血容量過低以及體液的丟失等都會造成休克,并傷后24 h若未能得到及時、準確搶救,傷者病情就會快速加重,甚至死亡[1]。院前急診是院方接觸步急診患者的第一個環節,而及時有效的急救護理干預可為后續的手術治療以及臨床藥物治療提供便利和幫助,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因此,及時性、高效性的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最終成功搶救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創傷性休克急診患者281例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其中由“120”急救車送至醫院的患者152例為實驗組,其中,男101例,女51例,年齡18~57歲,平均年齡(42.7±3.7)歲;臟器損傷者49例,四肢骨折合并大出血者55例,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者48例。由家屬總之醫院患者129例設為對照組,男88例,女41例,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41.6±6.5)歲;臟器損傷者37例,四肢骨折合并大出血者61例,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者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入院急診護理,在此基礎上,實驗組患者提供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其措施見討論。
入院急診護理。傷者被送至醫院后,迅速送入急診科,進行臨床搶救。首先,監護患者生命體征,實時注意觀察其瞳孔、神志以及具體尿量指標,做好呼吸道管理工作,保證血壓處于平穩狀態,如有意識障礙,可留置尿管。其次,盡量減少出血,嚴格執行臨床感染及并發癥防治,為治療提供護理支持。再次,準確判斷多發傷和多臟器衰竭,同時護理人員應認真觀察并記錄準確。最后,迅速完成術前準備工作,積極完善必要性檢查,努力創造利于手術的時機與條件[2]。
1.3 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最終搶救成功率、搶救治療介入時間及窒息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152例患者中,搶救成功121例(79.61%),窒息2例(1.32%),搶救治療介入時間(10.18±1.53)min;對照組129例患者中,搶救成功66例(51.16%),窒息14例(10.85%),搶救治療介入時間(50.27±8.73)min;以上觀察指標兩組對比后可知,實驗組數據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搶救治療更加及時有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創傷性休克,是嚴重創傷發生時常見的機體伴發癥狀,此種病癥發展急速,并且來勢兇猛,在臨床急診中特別多見,其搶救關鍵在于及時快速、補液充足,使患者血壓維持在正常平穩狀態,令滲透壓趨近于全血,于最短時間內糾正休克,防控感染和相關并發癥[3]。
院前急診護理干預措施:①病情評估。隨“120”急救車抵達現場的醫護人員,應在達到目的地后立即快速、準確評估傷者病情,評估內容包括傷者的意識狀態、主要生命體征狀況、傷情具體嚴重程度、語言實際表達能力以及具體受傷機制等。②迅速完成兩條以上靜脈通路的有效建立。創傷性休克急診患者的有效循環性血量存在減少性變化,因此靜脈通路不得少于兩條,其中一條為患者提供0.9%氯化鈉擴容輸液,如有需要可給予維持膠體的滲透壓。剩余一條靜脈通路可參考分析休克具體分期情況,適當給予具有血管活性功用的藥物。③呼吸道護理。將患者口腔內和呼吸道內留有的異物徹底清除,為避免舌后綴,可利用舌鉗將患者舌頭夾出,并將口咽通氣管正確置入其口內,以維持呼吸道暢通。此外,需使患者頭部略微后仰并偏向一側,給予40%氧氣濃度、2~4 L/min氧氣流量的吸氧護理,以緩解患者缺氧狀況。④處理傷口。對于活動性外出血者,應實施正確加壓包扎,以減少血量丟失,同時需注意血流的阻斷操作時間要合理,不宜過長;如有四肢骨折者,要用簡易夾板予以固定,進而使用擔架抬送,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搬動;如有呼吸困難者,需將氣胸納入考慮要素,迅速進行抽氣處理,插管引流處理亦可。⑤迅速轉運。在“120”急救車將傷者運送至醫院途中,要盡量保持車輛行駛的快速、平穩性,確保安全抵達醫院。
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的黃金時間為傷后1h[4],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搶救介入遠早于對照組,證明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具有快速的反應性,對搶救率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在急救護理干預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便是患者機體有效循環血量的快速恢復,盡早完成靜脈通路,給予充足補液,是重要臟器得到充足血液灌注的前提保證,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微循環障礙所造成的機體臟器衰竭。于重度休克急診患者而言,呼吸道專業管理越早進行,就越能夠降低窒息率,從而使死亡率得到控制和降低。與之相反,缺乏院前急診護理干預的創傷性休克患者由于治療體系在反應上相對遲緩,沒能提供有效的緊急治療,導致病情延誤,因此入院后搶救的成功率相對較低,并發癥幾率明顯較高。由此可見,創傷性休克所有搶救治療環節都很重要,特別是院前1 h急救黃金時間,對入院搶救效果及患者預后均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
總之,院前急診護理干預使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搶救治療更加及時有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文光珍.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對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9):1317-1319.
[2] 黃雪紅.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110-112.
[3] 劉春紅.早期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對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9):238-239.
[4] 常玉霞.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對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2):132-13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