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方
摘 要: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建立至今已有20多年了,失業保險制度在中國應對勞動力市場沖擊,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國在經濟轉軌時期建立的失業保險制度,已無法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失業保險制度面臨勞動力供給過大、失業問題日益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失業保險制度;缺陷;對策
一、當前我國就業及失業的基本情況
(一)當前就業的基本情況
從《2015中國統計年鑒》可以看出,2014年,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比上年增加276萬人。從城鄉就業結構看,城鎮就業人員39310萬人,占51%;鄉村就業人員37943萬人,占49%。城鄉就業率基本平衡。
(二)當前失業的基本情況
從《2015中國統計年鑒》可以看出,近五年來(2010―2014),城鎮登記失業人口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失業率保持在4.1%。但對比近20年來的數據,從1995年的2.9%到2014年的4.1%,總體上還是呈上升趨勢的。
二、現行的失業保險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失業保險制度不夠完善,難以確保失業保險的有效實施
與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比,雖然我國已經出臺《社會保險法》,失業保險基金管理逐漸走向規范,但涉及失業保險的具體細則不夠完善,失業保險目前還面臨著“隱性就業”識別難、開轎車領取失業保險金、大學生畢業就是失業等難題。
(二)失業保險覆蓋面較窄,未能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果
失業保險保障的對象應盡可能包括所有未獲得勞動機會、需要提供保障的人員。但根據我國失業保險相關規定,城鎮企業事業單位職工繳納失業保險費。城鎮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以及其他城鎮企業。由此可見,我國失業保險的范圍并沒有覆蓋城鎮所有的失業者,如城鎮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原靈活就業的失業人員等。
(三)失業保險待遇標準低,享受時間長,未達到應有的保障效果
我國現行失業保險待遇標準,按照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水平,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失業保險待遇在全國范圍存在很大差別。中國失業保險享受時間最長的可達24個月,這個時間是非常長的,世界上許多國家領取失業保險的時間通常在26到52周。我國的待遇水平偏低,國際上失業保險金占失業前工資的比例是50%-80%,中國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標準不足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30%,最低的時候達到15%,這個比例從保障生活來講是不夠的。
(四)統籌水平太低,基金結余嚴重
我國失業保險大部分在縣級、市級的水平上進行統籌。由于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經濟發達程度不一樣、失業情況也不一樣。1998年我國失業最嚴重的時候有些地方失業保險基金是不夠的,而現在基本上都出現了結余的現象。從1999年累計結余160億到2013年結余3685.9億,15年間增長了23倍,年均增長率超過20%。這說明我們的失業保險運行效率是不高的,失業保險基金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失業保險的功能和作用
(一)它是經濟自動穩定器。在經濟發展循環上升期間,增加保險收入而減少失業給付支出,以抑制經濟過分擴充;在經濟發展循環衰落期間,失業給付增加,保費收入減少,以維持一定消費支出,避免經濟過分萎縮。
(二)強制儲蓄作用。失業保險費平時由工人和雇主分別負擔,于工人發生事故時再行領取給付,這對工人和雇主而言都具有強制儲蓄的作用。一方面可用失業保險金作為經濟發展的基金,另一方面可以節制工人平時浪費,減緩通貨膨脹。
(三)作為所得分配的工具。失業保險無論是由雇主單獨負擔,或與勞工共同負擔,或是國家勞資三方共同負擔,均具有所得再分配的作用,可以縮短所得差距。
(四)履行共同的社會責任。失業保險在雇主、勞工、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可以協助失業的個人,也可以協助解雇勞工的雇主,共同通過社會保險的“風險分攤”原則,免由資方或者勞方獨自負擔風險,促進社會穩定。
四、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對失業影響的經濟理論分析
(一)失業保險制度對個人勞動供給的影響
搜尋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上關于工資發布等信息是不完全的,失業者搜尋和獲得工作必須付出成本。除此之外,勞動者的效用是工資收入和享受閑暇的函數。搜尋工作行為可以帶來未來工資收入,增進勞動者的效用水平,但這實際上也是放棄了閑暇機會,勞動者的效用水平受到損害。因此,保留工資水平和工作搜尋努力程度是直接決定人們勞動供給行為的兩個關鍵因素:保留工資水平越低,搜尋工作越努力,失業者結束失業狀態的概率較大;反之,失業者就業機會較小。失業保險正是通過改變它們,進而影響人們的失業時間和就業狀態。
失業保險對個人勞動供給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其中暗含著這樣一個假設:只要處在失業狀態,勞動者就可以無限期獲得失業保險金。然而現實情況是,失業者享受失業保險必須具備相應資格以及享受失業保險的時間受到嚴格限制。考慮到這些制度特征,一味指責失業保險會增加失業的結論便具有片面性。3.失業保險對個人勞動供給產生積極影響。如果將失業保險放在更廣范疇或更長時間內來考察,會得到失業保險對個人勞動供給產生積極影響的結論。因為參加工作之后,即使被解雇也能得到失業保險金,這比不參加工作、沒有任何收入要好得多,所以失業保險會提高勞動力市場的總體勞動參與率。失業保險提供的現金與時間補償能夠支持失業者選擇系統搜尋的方式去獲取相關的工作信息,并在較短的時間里找到滿意的工作。
五、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對我國失業影響的相關結論探討
雖然我國逐漸建立起完整的失業保險制度,但我國日益嚴峻的失業狀況和不斷加劇的就業壓力對其失業保險制度造成了直接沖擊和挑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增長,歐盟失業保險制度逐漸顯示出弊端。我國失業保險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有:
首先,對失業保險存在認識偏差,許多單位和職工認為失業保險是“一平二調”、“劫富濟貧”。
其次,失業保險制度改革跟不上就業形勢變化的需要,傳統的以“單位”為服務對象的社會保險體系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分散化、流動性強的就業格局。
最后,事業單位未按照規定全部參加失業保險,“漏保”比較嚴重。
另外,由于社保經辦機構經費緊張,存在擠占挪用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介紹補貼的問題,導致專項用于失業人員培訓和職業介紹的經費不足。
參考文獻:
[1]任艷紅《關于有效發揮失業保險作用的思考》載《當代經濟》2015年第26期
[2]王倩《淺談如何完善失業保險制度》載《現代經濟信息》2013年第12期
[3]胡海媛,郝勇,張慧《淺談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實施中的主要問題》載《勞動保障世界》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