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是規范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和管理行為,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指導性文件。財政部為適應事業單位不斷發展、促進事業單位更好地加強管理,于2012年底修訂發布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從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到現在已有幾年時間,本文通過對現行制度的學習和使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事業單位 會計制度 趨同 建議
一、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實施的必要性
事業單位會計是政府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預算會計體系改革的重點。
1、會計制度體系適應新形勢的需求。會計制度作為會計人員在工作時必須遵循的規則和方法的指導性文件,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帶動下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變遷。2007年1月1日正式執行的《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邁出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于同步的實質性步筏。1997年的發布的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下簡稱原《制度》)明顯跟不上我國企業會計制度改革步筏。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改革也是我國會計制度體系改革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2、事業單位自身不斷發展的需求。近年來經濟的飛越推動我國事業單位自身不斷改革和發展,隨著國庫集中收付等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和深入,1997年發布的原《制度》已經難以滿足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需要。如原《制度》中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提折舊,不能如實反映固定資產的損耗價值,從而無法提供其實際價值,不利于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又如原《制度》沒有對資產按流動性分類,相對的也沒有對負債按償還期限長短進行分類,這不利于事業單位進行財務風險分析。
3、新《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推行的需求。2012年初修訂并推出了新《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新《事業單位財務規則》的實施迫切需要修訂《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來具體規范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和管理行為,從而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達到促進事業單位加強預算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和評價的目的。在遵循《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的基本前提下,本著于與《事業單位財務規則》相協調的原則,財政部于2012年底修訂發布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二、 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準則》的趨同
1、會計科目上的趨同
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將原"現金"科目改為"庫存現金", "應交稅金"科目改為"應繳稅費",將"材料"、"產成品"、 "成本費用"合并稱為"存貨"等等,這些都與2007年《企業會計準則》的改革相呼應。
2、會計記賬基礎的趨同
會計記賬基礎是收入、費用應計入哪個會計期間的確認標準,目前我國的會計記賬基礎包括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記賬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制度》規定會計核算只采用收付實現制,針對事業單位業務特點及核算要求,現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總則第9條首次將權責發生制應用于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中,如:對外提供經營勞務收到勞務費時就要遵循權責發生制。另對財政補助收入在年終注銷時也可按權責發生制基礎確認。這一變化是事業單位經濟事項核算的需求,也是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趨向于企業化的必然要求。
3、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核算的趨同
(1)對損耗價值的計量與核算。資產在使用過程中會逐漸發生損耗直至報廢,為了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企業設置"累計折舊"和"累計攤銷"來計算資產凈值。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頒布的一大亮點就是首次在事業單位資產核算中引入了"累計折舊"和"累計攤銷"以核算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磨損價值。提出了"虛提"折舊和攤銷的創新性處理方法。以"非流動資產基金"賬戶反映資產的凈值。這樣既滿足了事業單位支出預算的需求,也反映了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在使用中的價值消耗情況和當期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實際價值,加強了資產細化管理,兼顧了財務管理和預算管理雙重需要。
(2)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和基數。企業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采用了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舊法,事業單位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在折舊基數上有差別,企業計提折舊時要考慮預計凈殘值,但事業單位計提固定資產折舊不考慮預計凈殘值。
4、資產管理的趨同
企業接受資產捐贈有相關憑據的,按憑據注明金額加相關稅費作為入賬成本。捐贈方沒有提供有關憑據的,依據活躍市場的同類或類似資產估計的市場價格加上相關稅費作為入賬成本; 沒有相關憑據,也不存在活躍市場的按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作為入賬成本。事業單位確定接受捐贈資產成本的方法與企業相似,但對沒有憑據也不能可靠計量的應以名義金額(1元)入賬。與此相似的情況還有資產的無償調入和盤盈等。這樣杜絕了賬外資產的存在,避免了資產的流失。
三、 對改進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幾點建議
1、全面引入權責發生制。現行制度要求一般業務采用收付實現制,對經營性收支業務核算要求采用權責發生制,這也造成了在同一類單位業務核算中同時出現兩種會計記賬基礎,不利于會計人員實際操作。為實現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目標,準確、真實地提供會計信息,有效地對事業單位進行成本管理、績效考評,事業單位應在核算基礎上加快與企業會計準則的趨同,全面引入權責發生制,避免會計核算中出現"雙重標準"。
2、規范統一會計科目。會計科目是為了對經濟活動所引起的各項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化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核算和監督,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科學的分類的項目名稱,也是編制會計報表的一個依據。但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會計科目的設置與部門預算編報存在不一致,給會計人員操作帶來一定的難度,造成會計口徑不統一,不利于會計信息的橫向、縱向可比。另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對使用期限長但易損壞、價值沒達到標準的大批辦公設備也劃分到固定資產,不利于資產管理,造成會計信息可讀性不強。
3、完善健全財務會計報告體系。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完善了整個財務會計報告體系,對財務報告的內容及列報要求都做了明確規定。目前事業單位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和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沒有包括現金流量表。現金流量表是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基礎編制的,反映其增減變動情況的報表,其作用是對"貨幣資金"項目進行分析。隨著事業單位的改革及業務發展的需要,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及往來對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越來越重要,另外,隨著權責發生制在事業單位的推廣,收入支出表顯然不能滿足對事業單位現金流量的現狀進行分析。事業單位應考慮將現金流量表納入財務報告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財政部,事業單位會計準則[S],財政部,2012.
[2]財政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S],財會[2012]22號
[3]姜英,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6(10)
作者簡介:
劉衛民(1974-) ,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本科 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會計。工作單位:湖南益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