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康縣和莊浪縣一同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康縣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風景優美,被譽為“隴上江南”,早在2013年便獲“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游名縣”榮譽稱號。而被譽為“梯田王國”的莊浪縣,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層層梯田如雕如塑、如詩如畫。其“山頂沙棘戴帽,山間梯田纏腰,埂壩牧草鎖邊,溝底穿鞋”的生態梯田綜合治理模式,將黃土高原描繪成一幅景色迷人的風景畫。
近年來,康縣和莊浪縣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還可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等,這里已成為甘肅休閑農業的名片。
1 莊浪:不挖山不砍樹,照樣能致富
作為全國梯田化模范縣的莊浪是名副其實的“梯田王國”,莊浪縣關山大景區面積200多km2,涵蓋1.33萬hm2關山林區,橫跨韓店、鄭河、通化、永寧4鄉鎮,包括云崖寺、朝那湫、陳家洞、葛家洞和紅崖灣等5個主景區和數十個旅游觀光點。
“我們每年在關山大景區周邊沿線和進出道路兩側種植油菜花、向日葵,林海茫茫,山深林幽,鳥語花香伴隨晨鐘暮鼓。”在莊浪縣農業經營管理站負責人張福到眼里,這里各色景觀一應俱全,期間還有獨具莊浪特色的梯田景觀、關山村落,給靜謐的關山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不過,即便擁有了自然和歷史的饋贈,想要發展好這里的旅游產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發展鄉村旅游首先得是觀念的轉變,要把農民從種地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張福到告訴記者,莊浪樸實的農民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讓他們把精力從單純的種地中騰出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為此,近年來莊浪縣按照“營造大環境,發展大旅游,開拓大市場,形成大產業”的思路,以建設西部人文生態旅游基地為目標,將“大農業”和“大旅游”有機結合,依托境內百萬畝梯田和關山大景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現代農業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
目前,莊浪縣旅游產業農戶受益面達35.5 %,從業人員8 900人,90 %以上受過旅游服務培訓,其中農民7 300人,農民就業比例達82 %。莊浪縣隴源恒康生態農莊的經理岳國平,其經營的農莊年營業收入已經達到860萬元,形成了集觀光、餐飲和垂釣于一身的多功能鄉村休閑旅游項目。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發展旅游也應當遵循當地特色區別對待。”張福到向記者表示,莊浪在發展鄉村旅游時,摒棄以往許多地區“大鍋燴”的發展模式,按照“一鄉一景,一村一品”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旅游專業村”。在水洛鎮、朱店鎮、萬泉鎮、陽川鎮等地,依托4.33萬hm2果園,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沿著葫蘆河、水洛河、莊浪河三條縣域內河流的河谷川區發展蘋果基地,形成相應的休閑觀光園,增強了園林觀光旅游的觀賞性和參與性。
2 康縣:美麗鄉村建設不棄“鄉音鄉愁”
在白望公路沿線,曾經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康縣花橋村,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 %,氣候條件優越,可謂是天然氧吧,人們世世代代以種植業為生。雖然坐擁青山綠水,但長期以來這里的發展并不盡人意。
“以前這里都是老舊的農村院落,土坯房占了絕大多數,村里的路也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濘難行。”當地村民告訴甘肅經濟日報記者。2014年底,花橋村被隴南市確定為旅游示范村進行建設,曾經的偏僻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4A級旅游景區。
“我們堅持全縣350個村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分年建設、整體推進,每年集中新建40多個村、完善提升20個村。”康縣鄉村旅游管理辦公室主任辛富國告訴記者,在旅游示范村建設上,康縣要求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注重保護鄉村風貌和鄉音鄉愁。
“我們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樹、不埋泉、不挪石、不毀草,加強古村、古街、古樓、古坊的保護,復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土制做法,目前已建成美麗鄉村262個。”辛富國說。
康縣縣長文元旦認為,發展鄉村旅游必須推動鄉村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如康南自然風光與男到女家民俗的融合、康中休閑觀光養生與農業體驗的融合、康北茶馬古道與古村古街的融合等,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增強鄉村旅游的魅力。
這兩年,康縣城關鳳凰谷每到年底都會出個“大新聞”——村黨支部主導成立的旅游公司年終舉行分紅儀式。2015年,分紅擴股大會圖片入選新華社當年國內十大新聞中“中央確定7 000萬人脫貧目標”配圖。
“我們村去年19戶貧困戶實現了整體脫貧。”在鳳凰村村支書史佐宏口中,這幾年鳳凰谷鄉村旅游項目給村民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
2016年,康縣鳳凰谷村獲得“2016中國最美村鎮”人文獎。
“去年我們又籌資220萬元興建了一所賓館,預計今年到旅游旺季來臨時就可以投入運行。”史佐宏和村民們都希望自己村子的旅游公司越辦越好,更有“格調”。
楊明霞和她姐姐都在廣東東莞的電子制造廠打工,當得知家鄉花橋村開始發展鄉村旅游時,兩姐妹毅然放棄了已經熟絡的工作環境,決定返鄉創業。僅在去年,她們的農家樂就實現了逾60萬元的營業額,“旅游旺季我們每天都忙不過來,不過心里踏實,以前給別人打工,現在是給自己做事。”
目前,康縣鄉村旅游已帶動9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 200名貧困人口、5 350個勞動力就地就業,直接和間接從事鄉村旅游的貧困戶5 176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有效解決了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就地城鎮化,推動了農村發展、農民致富。
“我們始終認為,鄉村旅游的核心是區別于城市的人文風情。”辛富國告訴記者,未來康縣將加大旅游項目產品的開發力度,提高游客參與度和體驗性,使游客能夠留得住。
3 休閑農業面臨諸多挑戰
雖然康縣鄉村旅游發展取得了不俗成績,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目前我們鳳凰谷有9家客棧,可大部分都沒有獨立衛生間,住宿條件不盡如人意。”史佐宏坦言,當下康縣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仍相對滯后,農家客棧規模小、層次低,旅游扶貧帶動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群眾對發展鄉村旅游的認識水平不夠,存在等待和觀望態度。”辛富國坦言,康縣大力推廣的旅游公司模式,在推廣過程中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有限,還需要時間轉變觀念。
下一步,康縣將堅持高標準編制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把生態、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旅游開發緊密銜接,統籌全縣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線路規劃和旅游村建設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并結合全縣鄉村旅游發展實際,按照統一管理、統一標準、規范服務、規范經營的要求,強化對全縣鄉村旅游行業管理,建立長效鄉村旅游管理機制。
而莊浪縣為了避免重復建設和過度復制建設,特別請來北京一家設計院對全縣的旅游發展進行了詳細的論證規劃。莊浪縣縣長宋樹紅告訴記者,全縣先后編制完成了《莊浪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莊浪縣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莊浪縣石橋等10個旅游專業村修建性詳規》,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進行了明確定位和具體規劃。
“十三五”期間,莊浪力爭每年新培育一批生態環境優,發展勢頭好,示范帶動力強的蔬菜、果品休閑農業區2處,到2020年,建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點100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到3 000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收入每年遞增25 %以上。
在相關論證規劃中,莊浪明確提出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不斷拓展農業的休閑、教育、示范、環保功能。達到建一個休閑農莊,就能致富一方農民,保持一方青山綠水的要求。確保農民收入顯著提高,特別是在休閑農業聚集區,休閑農業收入力爭占農民全部收入的40 %以上。
(摘自《甘肅經濟日報》,2017-02-07,薛巍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