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曲藝源遠流長,在兩千多年歷史進程中,曲種最多時達千余種,時至今日仍存四百余種。曲藝植根民間,貼近生活,用老百姓最熟悉最親切的方言土語講述故事,傳遞價值。應該說,曲藝是最具有群眾性的藝術形式之一。當然,因為曲種繁多,往往從理論的角度來界定曲藝的本體,以此來區別其他藝術形式,這本身倒也無可厚非。但我們不能囿于理論而理論,而忽視實踐所提出的問題,否則將不利于曲藝藝術繁榮發展。
當前,人們獲取信息愈加迅即,娛樂方式愈加多樣。曲藝要在時代發展、社會變遷中站穩腳跟、向前發展, 必須銳意創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這種創新既可以體現在曲藝創作、表演、傳播等各個鏈條中,也可以體現在理念、方法和組織等各個方面上,還可以是各種要素的集成創新。
近年來,曲藝人跳出了對曲藝固有表現形式的執著,從擴大曲藝影響力角度予以考量,作出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河南歌舞演藝集團打造的曲藝劇《老湯》,四川巴中打造的曲藝劇《望紅臺》,用曲藝演員用多種曲藝形式演繹精彩故事,收到了十分良好的市場效果和社會效應。遼寧衛視《歡樂飯米粒兒》,每一集實質上都是一個曲藝小品,但貫穿的人物角色、微而不斷的故事線索、明快的表演節奏、密集的包袱點,讓作品形成一個獨創小品劇。江蘇廣播推出的“金陵相聲大會”將廣播元素與相聲結合,將新媒體互動引入舞臺表演,引入UGC(用戶生成內容)的互聯網新型方式引導網友獻計獻策,共同參與節目內容的創造。上海評彈團將眾籌概念引入中篇彈詞《林徽因》前期創作和后期運作當中,讓版權和股權雙管齊下,使演員、觀眾和相關人員成為投資者和受益者,在擴大市場影響力的同時讓古老的說唱藝術變得時尚可感。而嘻哈包袱鋪則將相聲《兄弟別鬧》IP做大,相繼推出同名舞臺劇、電影。
實踐給我們提出了問題,更帶來了啟示。歷史滄桑變化,曲藝仍薪火相傳、綿延不息。曲藝講究說書唱戲勸人方,具有價值觀傳播功能,曲藝接地氣,給人快樂,深受群眾歡迎,這是曲藝存在的社會基礎,更構成曲藝的自信。誰都不能否認,現存的不少曲種不就是當年創新的結果么。我們還要有穩坐釣魚臺的定力。理論上認為,曲藝是一門用口語說唱敘事抒情的民間表演藝術,具有集體性、通俗性、趣味性、鄉土性、包容性、口頭性、想象性、輕便性、綜合性等等特征。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一旦不具備其中的某些特征,曲藝本體即會喪失。在實踐中,戲劇、電影、舞蹈、音樂許多藝術形式紛紛借鑒融入曲藝技巧和要素,而他們從來沒有擔心自身曲藝化。反之,曲藝借鑒吸收其他藝術特長,也大可不必擔心曲藝本質改變吧。我們更要有廣闊的胸懷,只有包容,才能和諧,只有取長補短,才能發展。曲藝藝術要向前進,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必須堅持的原則和立場。實踐成功與否,需要用事實、用時間、用群眾的反應來說話。從整個文藝事業大格局來看,不論哪個藝術門類創新,只要是立足本體并充分尊重了藝術規律,就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這不僅是創新,更是藝術的貢獻與擔當!